分享

浅说北宋砚滴的特征

 自渡人博物馆 2020-04-06

北宋青白釉八楞壶式砚滴

   古人在研墨时,要砚台中加水。刚开始的时候,一般使用盛水器直接往砚台内加,由于盛水器倒水无法控制水量,会影响墨汁的浓度。所以,古人便发明了砚滴,一种可以掌控出水量的新器物。清代的文化学者许之衡在其古玩名著《饮流斋说瓷》 中赠言:“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水滴,又叫水注、砚滴,有进水孔和出水孔,一般进水孔大,出水孔小,以便往烟台之内注水时可以随时控制水量。

    宋代文风极盛,甚至出现文人制武之政治怪状,在此情况下,与文人相关的各类器具即被大量生产出来,而作为文人日常使用的水滴更是花样繁多,有圆形、方形、瓜棱形、瓶型、仿生形。此件即为北宋青白釉八楞小水滴,器作壶状,口平无颈,为模印八瓣花朵状,鼓腹,腹部为八楞,水流较短小,与其对应部位有一系作执柄。水滴器表施青白釉,施釉不及底。

 青白釉鸳鸯形砚滴 

    宋代文房用具的水器,包含砚滴、砚瓶、水盂等。刘子翚《书斋水咏·砚瓶》“小瓶防砚渴,埏埴自良工。怀抱清谁见,聊凭一滴通”,将其实质用途表达的非常明确。而“聊凭一滴通”,则表明砚滴是靠单孔调节气压来控制出水,由此可见古人在很早就通过对自然观察而掌握了相关的物理原理。

     此件砚滴为宋代仿生动物造型,器型为托荷叶鸳鸯形,形态与宋代玉雕把件造型相类。鸳鸯形态,塑造生动,为雄性鸳鸯,高冠昂首,作侧首回顾,张口鸣叫状。双翅耸于底部靠前位置,作用力之态,尾部微微翘起。其背部为一微凹的荷叶,舒展自然,微凹的浅盘状空间是绝佳的设计,可以为分叉的笔尖做笔舔。背部有一小圆孔,与鸳鸯张口的内腔相通,为控制水流的关键。该瓷塑鸳鸯形水滴整体动态十足,为宋代文方陈设及把玩之妙器,其生动的造型和使用的细节充分体现了宋代文人参与文房用器设计的高雅文化理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