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经脉内容

 tjboyue 2020-04-06

经络系统基本内容

1.经络系统组成: 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1)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将人体内外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起到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联系的作用。

(3)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外行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4)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分布和作用的经脉,对十二正经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5)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经络的外部筋肉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肤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别称: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被称为“正经”。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名称组成: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

(1)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手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下肢。

(2)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如肺经表示该经脉属肺脏,胃经表示该经脉属胃腑。

(3)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少。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多少):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表里相合关系: 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厥阴-少阳。

分布位置: 人体上肢内侧为阴,分布有手三阴经(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外侧为阳,分布有手三阳经(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下肢内侧为阴,分布有足三阴经(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外侧为阳,分布有足三阳经(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 《灵枢·海论》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在内属于脏腑,在外联络四肢。头面和躯干。

流注内容: 又因为经脉主运行气血,故其循行有一定的方向,即“脉行之逆顺”,后称之为“流注”。各经脉之间还通过分支相互联系,即“外内之应,皆有表里”。以下从外行、内行及表里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外行部分: 是指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躯干及头面的部分,称为“外行线”。此部分为穴位分布之处,故称之为“有穴通路”。它们是经脉的主要路线,一般是经穴图和经穴模型所标识的内容。

(1)四肢部: 以人体正立、两臂自然下垂、拇指向前、两手掌心相对的体位为准,上肢的内侧(手掌侧)为阴,外侧(手背侧)为阳。

a.手三阴三阳经: 手三阴经在上肢内侧,从拇指到小指的体位分布为: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手三阳经在上肢外侧,从拇指到小指的体位分布为: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

b.足三阴三阳经: 足三阴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与上肢基本一致,但足三阴经的排列略有不同。足厥阴、足太阴经脉在内踝上8寸的位置前后交叉,所以在内踝上8寸以下,足三阴经从前到后的排列为: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而在内踝上8寸以上的排列则为: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c.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侧),少阴、太阳在后。在小腿下半部及足部,足厥阴有例外的曲折、交叉情况。

(2)头和躯干部: 十二经脉在头和躯干部的分布,大致是手三阴经分布到胸,足三阴经分布到腹及胸;手足三阳经均到达头面,故称“头为诸阳之会”。手三阳经在躯干部没有外行线,足三阳经从头到足,分布范围最广,足阳明经行于身前,足少阳经行于身侧,足太阳经行于身后,在头部也是如此。

2.内行部分: 十二经脉的内行部分指经脉进入到胸腹腔内的部分,称为“内行线”。此部分由于没有穴位分布,所以又称“无穴通路”。

作用:主要是联属相关的脏腑及组织。

经脉脏腑对应关系:《内经》确立了十二经脉与十二脏腑的对应关系。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所以说“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腑”。

(1)十二经脉分别属络:

手三阴经分别属肺、心、心包,络大肠、小肠、三焦;

足三阴经分别属脾、肾、肝,络胃、膀胱、胆;

手三阳经分别属大肠、小肠、三焦,络肺、心、心包;

足三阳经分别属胃、膀胱、胆,络脾、肾、肝。

这里的“属”与“络”在含义上是十分相近的,都有连接、联系的意思,诚如张景岳所言:“凡在本经者皆日属,以此通彼者皆曰络。”

(2)经脉的联通属络: 十二经脉属络脏腑,经脉与脏腑紧密相连,《内经》在经脉命名中即充分体现出经脉脏腑的密切关系。后世习惯以经脉所连属的脏腑简称之,如肺经、大肠经等,这种称谓突出了脏腑的地位,但忽略了经脉自身的某些特点。

经络理论与脏腑理论是从不同角度阐释人体功能的不同理论体系,二者既密切相关,又各有特点,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①如“肝开窍于目”,足厥阴肝经“系目系”,即从脏腑理论和经络理论均阐释了“肝与目”的联系。

②然脏腑理论中有“肾开窍于耳,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就经脉理论而言,足少阴肾经与耳、齿无直接相关,与“耳”联系最密切的是手少阳三焦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称之为“耳脉”)。同样,与“齿”联系最密切的是手足阳明经,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其络脉“遍齿”(《阴阳十一脉灸经》称之为“齿脉”),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

经脉的这种联系特点与其循行分布密切相关。正是由于经脉的通内达外联络作用,使人体脏腑经脉相关,上下表里相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表里关系: 脏腑有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亦有相应的表里相合关系。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十二经脉如此构成六对表里属络关系: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

经脉的表里关系,除通过经脉的一阴一阳相互衔接,脏与腑的相互属络外,还通过经别和络脉的表里沟通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

1.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

十二经脉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营卫的运行顺序: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营气的运行顺序也就是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而且与前后正中的督脉和任脉也相通。

2.十二经脉的衔接:十二经脉正常的流注,除需逆顺之走向外,各经脉尚需相互衔接。十二经脉之间的连接,除了两经直接相连外,有的是通过分支相互连接的。

(1)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部衔接:

手太阴肺经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连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衔接;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内侧)与足太阴脾经相接;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相连;足少阳胆经在足大趾(外侧)与足厥阴肝经连接。

(2)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头面部衔接:

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在鼻旁连接;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内眦交接;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衔接。

(3)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在胸部衔接: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脉书》记载十一脉的走行,绝大多数是从四肢部开始,各脉之间并非互相衔接。

《灵枢·逆顺肥瘦》指出脉有顺逆不同的走行方向,手足各经脉之间互相连接,说明气血运行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