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帝 1714年 御笔溥仁寺碑文

 暮云深 2020-04-06

溥仁寺是承德市避暑山庄外八庙康熙年间建造的最早寺庙。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平息厄鲁特蒙古准噶尔民族分裂分子噶尔丹叛乱,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漠北、漠南、喀尔喀等蒙古地区出现了二十馀年的安定局面,发展了这些地区的牧业生产,密切了蒙古各部与清中央政府的关系。康熙六十寿辰时,“众蒙古部落,咸至阙廷,奉行朝贺,不谋同辞,具疏陈恳,愿建刹宇,为朕祝厘”。康熙允其所请,于是年在热河建造了这座寺庙,供蒙古诸部大聚会使用,取“寓施仁政于远荒”之意,题名“溥仁寺”,至今寺碑保存完好。

“朕思治天下之道,非奉一己之福,合天下之福为福;非私一己之安,遍天下之安为安”这种崇高的治国理念,以致中国历史有了升恒之庆,广洽普天;偏覆含弘,民胞物与的康熙鼎盛时期。

“因指山庄之东,无关于耕种之荒地,特许营度为佛寺。陶甓于治,取材于山。工作无输■之劳,金钱无踰侈之费” ,在大清康熙年间,就连皇帝建造寺庙都主张使用无关于耕种之荒地和金钱无踰侈之费,令今人敬佩。

康熙帝 1714年 御笔溥仁寺碑文

收藏印:大兴冯恕奠藏历代宝翰之印(朱文)

御制溥仁寺碑文:康熙五十二年,朕六旬诞辰。众蒙古部落,咸至阙廷,奉行朝贺,不谋同辞,具疏陈恳:愿建刹宇,为朕祝厘。

朕思治天下之道,非奉一己之福,合天下之福为福;非私一己之安,遍天下之安为安。柔远能迩,自古难之。我朝祖功宗德,远服要荒;深仁厚泽,沦及骨髓。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无别矣。论风俗人情,刚直好勇。自百年以来,敬奉释教,并无二法。谨守国典,冈敢陨越,不识不知,太和有象,朕每嘉焉。鉴其悃诚,重违所请。

念热河之地,为中外之交,朕驻跸清暑,岁以为常。而诸藩来觐,瞻礼亦便。因指山庄之东,无关于耕种之荒地,特许营度为佛寺。陶甓于治,取材于山。工用无输挽之劳,金钱无踰侈之费。经始讫功,告成不日。

历观往史,遹遡前朝,版籍有区,幅员未广。兹热河之奥壤,迺紫塞之神皋。名号不掌于职方,形胜无间于地志。朕以凉德,抚育万方。边壖之外,悉为几甸。诸藩于此建寺介福,率先恐后,无小无大,冈不同来。观我观民,思维此理,特题额曰“溥仁”。将欲汪之泽,均沾率土;升恒之庆,广洽普天;偏覆含弘,民胞物与;咸跻寿考,各遂生成。籍诸藩祝朕之忠诚,为万方祈纯嘏之锡。爰记斯交,勒诸贞石。康熙五十三年三月十八日

局部放大

康熙帝 1714年 御笔溥仁寺碑文
康熙帝 1714年 御笔溥仁寺碑文
康熙帝 1714年 御笔溥仁寺碑文

康熙五十三年(1714)玄烨御笔亲题《御制溥仁寺碑文》,记述建庙背景。溥仁寺尚未开放,尚不知御制溥仁寺碑保存情况如何。溥仁寺是清朝皇家第一座庙宇,也是目前承德仅存的一座康熙年间庙宇。是康熙时期为了加强对蒙古诸部的管理和联系而修建的.溥仁寺碑文反映了清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始终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立场.今天已成为我国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康熙帝 1714年 御笔溥仁寺碑文

民国拓片欣赏

康熙帝 1714年 御笔溥仁寺碑文
康熙帝 1714年 御笔溥仁寺碑文
康熙帝 1714年 御笔溥仁寺碑文
康熙帝 1714年 御笔溥仁寺碑文
康熙帝 1714年 御笔溥仁寺碑文
康熙帝 1714年 御笔溥仁寺碑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