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冉先德麻黄汤治疗发热退热医案经验

 流形sbz 2020-04-06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篇》,主治太阳病,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强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或呕逆,舌苔薄白,脉浮紧。是《伤寒论》发汗解表第一方。但近人畏麻黄汤如猛虎,或以麻、桂辛大热,药性猛悍,或以汉代气候严寒,人之体质较强,近世气候变迁,人之体质较弱;或以夏月气候炎热,绝不宜大辛大热;或以江南无正伤寒…因之说麻黄汤近世少用甚至不用云云。

实则不然,一部《伤寒论》的经验所在,即“有是证则用是方”,太阳伤寒证,也就是现在的风寒表实证,一年四季,东南西北,比比皆是,并不少见。冉氏遵仲景之法,对风寒表实证,尤其是寒重热高者,常投以麻黄汤,无不应手取效。

发热

1977年夏,时值三伏,暑气炎热,予诊一患者,张某,男,27岁,体温40.5℃,发热10余天,头痛身痛,无汗恶寒,口渴不欲饮,尿少色黄而无灼痛,大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浮紧。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流感,用抗生素、银翘散配合治疗,并时加解热镇痛药,但始终无汗,体温不降,病延10日之久,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仍在正常范围以内,患者年轻,正气尚足,虽高热10天,一般精神状况尚佳,脉浮紧有力,显系风寒表实证。虽当三伏暑天,气候酷热,仍恶寒不止,无汗而喘,明为寒邪偏盛,中伤太阳,误投辛凉,表邪益闭,非大剂辛温开发,恐难奏效。更思《伤寒论》有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故仍宜麻黄汤投之。麻黄15g,桂枝10g,苦杏仁9g,炙甘草6g。水煎服1剂,每日2次。

患者于当日午后服完头煎,半小时许,即全身汗出,随后仍涔涔微汗,表里之气已通,热退身凉,体温降至正常。体温一降,虽已汗出,而小便反多,由黄少变为清长。此为何故?缘风寒外束于肌表,肺气失于通调,体温升高,亦损伤津液,故小便黄少而无灼痛,是寒不是热,用麻黄辛温解表,退一分体温,即保一分阴液,退十分体温,即保十分阴液。随着体温渐减,阴液不再继续耗伤,表里之气相通,肺之宣降功能复常,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虽大汗之后,小便反由黄少变清长,此为表解正复之象。

(脉浮紧的浮可能是,无汗无法带走热量,脉浮出体表,以辐射的方式散热。紧是肌表抽搐抖动引起的。风寒外束于肌表,肺气不能通调水道,故小便少。实质上是:机体不让排汗,排尿,禁止带走热量,不利于抗邪。也可能是,病毒侵袭身体,体内需要大量体液,运载抗体,或防止升温太快。)

故凡用麻黄汤,只要辨证准确,有麻黄汤证在,即可用之。如上例所示,虽夏月三伏,炎暑蒸腾,同样应手取效,麻桂用量独重,不但无亡阴之虞,反有迅速退热保阴之功。

《内经》“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言,信不诬也。

沈仲圭按:今观此篇,在三伏天用麻黄汤治风寒表实证,可谓胆识兼备。温病派医家,对春受时邪,畏麻桂柴葛,实为偏见。我治感冒及流感偏于风寒者用人参败毒散,比之麻黄汤缓和多矣。患者患病时期正当三伏,此时为北京雨季,暑湿甚重,此时患病常是暑中夹湿,非麻黄汤所宜,所治之病,乃属例外。(《医话医论萃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