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君子要“以人治人”?

 HNYZL 2020-04-06

今天我们继续来品《中庸》。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我们前面说过孔子的“道”是指“君子之道”,是老子的本体之“道”在人心性上的显现,其实也就是中庸之“道”。

那么对于这个“道”孔子说的很明确,“道”是没有远离人的,人如果认为“道”是距离我们现实生活非常遥远的东西,那肯定就错了,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孔子告诉我们,不能为了“道”而去求“道”,而是要回归生活中来,因为真正的“道”就在生活中。

比如《诗经》中说的:“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砍伐树木的时候,看准了位置就果断用斧子砍上去,很快就能砍断了。

但若是用手把握这树干,小心翼翼盯着它,那么反而难以下手了。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所以孔子说了,追求君子的“道”,还是要踏踏实实回归人伦世界,在人与人之间去体会、寻求。

比如“忠”与“恕”,能做到这两点其实就已经十分接近“道”了。

所谓“忠”就是对人对事要做到尽心尽力,这一点看起来容易,其实我们又何曾做到。

朋友有事找自己帮忙,若是些不痛不痒的举手之劳倒也无所谓,若是比较麻烦的事情,我们往往就要开始动心思了。

很多时候碍于面子嘴上都答应,回过头便开始抱怨,最后多半是找些借口敷衍了事。

这就是没有做到“忠”。

倒不是说“忠”就要就一定要做个“老好人”,总是委屈自己去成全别人。

“忠”是一种率性果敢的态度,答应别人就真正用心去做,不可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敷衍心。

如果有困难或是不愿去做,那么就把话说清楚,不要表面上功夫做的足,背地里全是小心思,成了虚伪的“小人”。

而“恕”就是原谅和包容别人,《论语》里讲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要“以人治人”,人都是一样的,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别人,将心比心,也就能够做到包容了。

这其实就是“道”,非常简单的道理,几乎人人都懂,但却少有人做到,因为想要做到,真的很难。

甚至是身为圣人的孔子都说:“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

君子的四种品德,我孔丘一个都不具备。

也就是身为儿子、兄弟、臣子、朋友哪一个都没有做到位,这是孔子自谦的话,但也是在给我们提个醒。

我们人虽然是一个个体,但在这个人与人组成的社会中,我们是一人饰多角的。

对于父母,我们是子女,我们要讲求孝道;对于兄弟,我们有互相照顾的义务;对于君王,我们是臣子,要讲求尽忠;对于朋友,我们要讲义气。

人的道理其实简单又复杂,说简单不过是用心罢了,说复杂,这其中又有无穷多的道理。

所以之后孔子说:“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

最为平凡通俗的德行和言语,都不要不在乎,要用心去做,小心去说。

做的不到位的地方,要时刻加以自勉,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做绝,要留有余地。

这是孔子对自己的要求,也恰恰是给我们这些眼高手低的人们提了个醒。

圣人况且都是时刻在最为朴实平凡处自修,还觉得自己有所不足。

我们更不能让“道”只停留在口头,还总是洋洋得意,要回归日常琐事中切实去实践修行,时刻自查自勉。

如此一来,便可以说越来越接近真正的“道”。

这也就是开头所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的道理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