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诗写诗,这70个典故必不可少!(上)

 荧荧渐积 2020-04-07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用典既要师其意,还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

是否善于用典,是诗词高手与诗词爱好者的本质区别。我们来讲讲最常见的70个典故,因为内容比较多,分为上下两篇。

1、投笔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折腰
    《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
    《庄子・杂篇・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
    《汉书 · 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
    《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
    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敦煌曲子词 · 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10、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如:阅读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1、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3、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4、长亭
    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5、南浦
    屈原《楚辞 ·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6、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7、风骚
    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8、雕虫
    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李贺《南园十三首》:“寻章摘句老雕虫, 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当年辽海上, 文章何处哭秋风?” 雕虫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说吟诗作赋是没有什么大用韵技艺。辽海:指辽东地区,因濒临渤海,故称辽海,唐时这里常发生战争。

19、鸿鹄
    《史记 · 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
    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20、杜鹃
    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如: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1、鹧鸪 
    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2、黍离
    《诗经 · 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3、桑榆
    《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24、商女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5、杜康
    《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6、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7、鸡黍
    《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28、染指
    典出《左传 · 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如:皮日休《酒中十咏·酒床》:“开眉既压后,染指偷尝处。”

29、方寸
    典出《三国志 · 蜀志》,指人的心。

    如:李白《箜篌谣》:“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30、下榻
    典出《后汉书 · 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如: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31、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如: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32、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

    如: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33、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如同内陆诸侯那样听从朝廷指令。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

   李白《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34、钓鳌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35、还珠
    古时合浦地方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