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创作的当代性问题

 杏坛归客 2020-04-07

浅谈从三个维度推动诗词的新形态

——诗词创作的当代性问题。

   如果诗词艺术发展到当代需要求变,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拓展思路。
诗词的传统形态,是传统语言和传统意象在不同维度的组合。如果把现代元素加入这个组合之中,分别改良语言和意象,就可以衍生出三种新的形态。以语言和意象为两个维度的数轴,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坐标系。在这个坐标系中,似乎反而是新的诗词形态对传统诗词形态形成了反包围之势。
这三个新的象限分别是:新语言和传统意象的组合、新语言和新意象的组合、传统语言和新意象的组合。下面不妨分别展开:

一、新语言和传统意象的组合
  这种组合成本最低,他似乎回避了传统语言的训练和新意境的思维锻炼,故深受广大初学者的追捧。但同样由于进入门槛过低,扰乱了一般欣赏者的心理预期,导致大多读者不予好评。然而,制作成本的高低并非精品尤其是艺术精品的决定因素,这个象限中,仍然不乏精品脱颖而出。比如辽宁省网络诗人“金鱼”(真名彭莫)的作品:
生查子·初秋·印象
黄昏雨几行,湿了秋模样。窗上的风铃,正不停摇晃。
某一支老歌,谁在依稀唱。开口想轻和,句子都遗忘。
又如《爱情故事》之“尾章”
尾章:重遇
又一次握手,酒店满鲜花。
我持红请柬,君着白婚纱。
红白颜色的对比,是结局、心情的写照,是一种高级的艺术手法,但没有切实深入的生活,恐怕捉不住这种意象,写不到这种高度。

 二、新语言和新意识的组合
  这种组合之所以未成为现代诗,是因为她坚守格律。用格律诗词写出现代诗,难度也很大。我们可以欣赏下列作品:
风入松 文/曾少立
南风吹动岭头云,花朵颤红唇。草虫晴野鸣空寂,在西郊、独坐黄昏。种子推翻泥土,溪流洗亮星辰。     
等闲有泪眼中温,往事那般真。等闲往事模糊了,这余生,我已沉沦。杨柳数行青涩,桃花一树绯闻。
风入松 文/曾少立
天空流白海流蓝,血脉自循环。泥巴植物多欢笑,太阳是、某种遗传。果实互相寻觅,石头放弃交谈。   
火光走失在民间,姓氏像王冠。无关领土和情欲,有风把、肉体掀翻。大雁高瞻远瞩,人们一日三餐。
清平乐  文/曾少立
让花欢笑,让石头衰老。让梦在年轮上跑,让路偶然丢了。   
让鞋幻想飞行,让灯假扮星星。让碗钟情粮食,让床抵达黎明。
上述作品,被评论家评价为“整体逼近现代诗”。作者的自评是:“我也不知道它确切是写什么。实际上,它是这样一种诗:其文本只有审美价值和模糊的意义指向,却没有唯一的解读,或者说它可以有无数种解读。每位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对它进行解读,或者不解读,只享受一种审美的阅读快感……它就是由一连串幻象构成的审美文本,可以因人而异地无限解读。”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这种新意象的组合也接手了现代诗中“天书派”的争议点,延烧至旧体诗词。在诗词界甚至现代诗歌界尚未对“天书派”优劣给出确切、系统的评价之前,作为对前卫行为的一种谨慎,适度回归传统,本人的一首《行香子》在“度”的方面做了一点调整:
行香子·金陵诗社成立之遐想  文/来均
到底金陵,历史多长?日子在,山里边藏。那些照片,比去年黄,记一株树,一双鸟,一间房。
让根领略,花开消息。将大海,揽近身旁。跟风讨价,与月商量。这一群人,一城雨,一条江。
这阙词在首届“湘天华诗词大赛”中获二等奖。在这类风格受网络主流全力围剿,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网络诗坛批评环境下,却在得奖作品公示期间,反而是唯一未被“吐槽”的。因此,个人认为,适当“回归”,是其中要点,即便在现代诗诗坛,过分“天书”化,也非主流。
三、传统语言和新意象的组合
与第一种例子相反,这是成本最高的一种组合,而且受众稀少,一方面难度大,产出少。另一方面,容易给人“惊艳”的印象,最大化地增加阅读的愉悦。下面我们阅读一下:
断偈·一   文/嘘堂 
五月无蝉,十月无雪。思汝无方兮,言何兀兀? 
河不溯流,天不载覆。静不可通兮,心如焦谷。 
谷在野,野走马。马苍,马赭,纸扎者。 
扎纸者谁?土扬而尘飞。人皆往矣,惟我不可追。 
乃祷于雨,乃催暮鼓。既失其弓兮,曷藏其弩? 
先哲有言,矢发而不瞬前。今我之忧兮,星不久悬。 
或可悬于柄,孰能悬于影?影之世界,与我不相等。 
如汝凝视,我在之寺。其香袅袅,忧之所赐。 
忧郁如长跪乃不朽?抑服膺于乌有? 
否。否。 
春明之案,秋阳可镂,神之弃余兮,人焉可守。
不难看出,这又是一种完全文言化的现代诗歌,其解读的不指定性,一定程度也增加了这类作品的争议性。作为一种诗词新形态的尝试和过渡,完全否定其价值为时尚早。
本文以抛砖引玉的态度,部分展出这三种求新方向及其各自的正负面评价,让问题一定程度公诸于众,希望诗坛能在一定程度扬长避短,有目的性地探讨求新之路,共同推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佳作和新的风格。
总之,作为求新的作者,何处推新?应有自己的策划,求新应该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自身要求,而不应该是对传统技法训练不足而刻意回避传统的借口。很多初学诗友盲目推出的旨在降低写作难度的“声韵改革”,甚至提倡打破格律藩篱,受到网络诗坛的竭力反弹,实践证明,这种所谓“改革”呼声,即便在中华诗词学会专业界也逐渐式微,形成鸡肋。

来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