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爱花之风盛行?从唐代花卉入手,看花卉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

 自然田野 2020-04-07
原创 枫桥墨客 2019-12-24 11:10:08

唐代承隋而立,及至安史之乱前的很长时间里,国家安定,社会承平,人们生活日益富足,很多人生活日益奢侈,花卉业也因此得到迅速发展。柳宗元《种树郭秦驼传》一文中写到:“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这一时期, 许多名花得到推广,移植风气盛行,种植面积扩大,栽培技艺也获得了较大提高。

一、唐朝爱花之风

1、帝王爱花之风渐起

唐初统治者懂得秦朝、隋朝的短命与帝王骄奢淫逸有密切关系,因而在励精图治的同时较注意节用,朝廷内尚未兴起奢靡之风,未见关于唐初皇帝爱花赏花的记载。玄宗在位的前半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达到鼎盛阶段。后来他沾沾自喜,耽于享乐。有关帝王与花的记载,正是在这时开始出现的。五代十国时期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的爱花风气之盛,不次于唐朝。

帝王盛爱牡丹。玄宗“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太真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部。”玄宗本人携妃赏牡丹,还将牡丹作为珍贵礼物赐给杨国忠。“时杨以贵妃专宠,上赐以木芍药数本,植于家。国忠以百宝装饰栏楣,虽帝宫之内,不可及也。”

唐代爱花之风盛行?从唐代花卉入手,看花卉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

2、士大夫与花卉

中国古代的土大夫阶层属于有闲阶级。他们熟读诗书、生活情调不俗。他们爱花并借花卉陶冶情操、抒发情怀。唐代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咏花诗作,据较为保守的统计有近2800首。

文人们喜欢亲手栽花,然后赋诗一首。诗中反映出当时的赏花时尚。白居易曾栽植杜鹃花并留诗曰:“小树山榷近砌栽,半含红萼带花来。争知司马夫人妒,移到庭前便不开。”诗人齐已住回往日的宅第后,不忘记换一换池中的莲花,实现“菡萏新栽白换红”。他们栽起花来可谓乐不知疲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士大夫们还会不辞劳苦引种异地花卉,为物种、品种的交流作出贡献。白居易《白莲泛舟》诗中写道:“白莲新花照水开,红窗小舫信风回。谁教一片江南兴,逐我殷勤万里来”。从中我们可以知晓,他曾从江南向北引种过白莲。

3、平民与花卉

平民解决温饱之后,也逐渐学会追求高雅情趣和文化生活。他们也吟诗种花。开元、天宝时,长安大兴“斗花”的风气,如各种花展和花卉比赛。有些人买名花、种名花,以便在“斗花”中取胜。正如《开元天宝遗事·斗花》中记载:“长安士女于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

唐代爱花之风盛行?从唐代花卉入手,看花卉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

皆用千金市名花,植于庭苑中,以备春时之斗也。”当然,在长安花会上能否获胜.可取决于栽培技术,也取决于有无重价购买奇花、名花的经济实力。优胜者往往是有钱人。但升斗小民们也能跟着凑趣,饱香眼福。农家的柴门小院内,也是要栽种花卉来美化环境的。

二、花卉的种植演变

1、牡丹

周敦颐《爱莲说》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在唐代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也最具代表性。李树桐先生《唐人喜爱牡丹考》说到牡丹是由芍药接枝演变而来无疑,改木芍药为牡丹的人,是武则天。

此时牡丹也仅是出现在长安等少数几个地方,即使在长安也主要集中于宫闱之内,数量稀少,极其珍贵。但得益于大一统的盛世,喜爱牡丹的士子文人、僧侣迁客将牡丹带出长安,传播到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牡丹之爱便蔚然成风了。

2、芍药

提到牡丹似乎亦不可漏却芍药。历来有“群芳之中,牡丹第一,芍药第二;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的说法。早在《诗经.郑风.溱淆》中就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诗句。汉魏之时,芍药已经拥有了一定规模的种植,但南北朝时期近三百年的分裂战乱,芍药的种植很难形成规模并较少出露于文学作品中。及至唐代方迎来一个更好的发展期。

唐代爱花之风盛行?从唐代花卉入手,看花卉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

至盛唐时期,唐玄宗广植花木于禁中,芍药的价值也随之水涨船高。中唐以后,芍药也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开始大面积的普及开来。《全唐诗》中现存有50余首歌颂芍药的篇章,且集中在中晚唐时期,可知当时芍药已较为常见。

3、百花盛放

除了牡丹与芍药,唐之前菊花的栽培即已经较为普遍。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其“高风亮节”更使得菊花名气一时无二。当然还有杜鹃花开艳丽美妙无匹,关于移植杜鹃的记载亦为数不少。在1100多年前,人们就将杜鹃从浙江引种到北方洛阳用作园林栽培了。

对于荷花这一7000多年前就生长于人类聚居地中的古老花种同祥在唐代被大规模的移植,种植范围扩大,品种也大大增加。长安慧恩寺附近有“英蓉苑”,出现了荷花的专类园。此外,山茶花、兰花、蔷薇等也颇受人们喜爱。

三、唐代花卉的产销经营

1、花市的出现

唐代花卉的盛行,以致有了专门用于花卉交易的花市出现。韦庄在《奉和左司郎中春物暗度感而成章》一诗中对此有所描绘, “才喜新春已暮春,夕阳吟杀倚楼人。锦江风散靠靠雨,花市香飘漠漠尘。”这里描绘的是成都花市的场景,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花市热闹非凡,而且各色花卉繁多,以致整个街上都弥漫着香气,其规模可见一斑。这首诗中也正是描述的成都花市。当时最出名的还应属长安牡丹花市。时值春暮,长安城外因牡丹盛开,常常车马喧嘶,游人众多。

2、花价之高

除此之外,花卉交易繁盛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对于花卉价格的分类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共识。花卉市场繁盛,各色花卉的价格也各有差异,通过评定来定义的花卉价格,有一些甚至已经远远超过普通人的购买能力。牡丹多以花数多少议价,白居易买花》中曾提及花卉计算价格要看花朵的数量,有百朵之多,价格自然不菲。

唐代爱花之风盛行?从唐代花卉入手,看花卉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农夫看到牡丹花的价格自然大为惊叹,一丛花已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价格极为高昂。自然不由得低头长叹花卉的价格竟然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一年的辛劳所得了。也可看出优质牡丹只有王公贵族或富商和庄园主才消费得起。

3、花农群体

由于市场需求的推动,有条件的农民由种粮转向种花,成为专职花农。其中有两类花农。一类是“花卉猎人”。趁花开繁茂之际深入南山找寻名花异草,但有所得,即可入城出售于王侯富贵之家换取金钱。而另一类花农主要依靠自己种植花木,他们的数量似乎更为庞大一些。同时也正是这些花农,对花卉品种的培育、养植技术的提高和一些稀有花卉的普及发挥着这关重要的作用。

盛唐时期著名园艺师宋单父对唐代花卉的培育发展做出的贡献似乎更加不凡。能将牡丹变为千种颜色,凭借种花的技艺甚至得到君王的召见,并能获得众人的尊敬,可谓将花种到了极致。换一个角度来看,世人能对一个花匠如此敬重,也足可反映出人们对于花卉栽植的看重。

四、唐代花卉文化繁盛的原因

1、统一稳定的稳定的外部环境

很难想象在战争频繁的隋以前长达270余年的大分裂时期花卉的养植种植发展。唐代建立之后,全国统一社会得以安定为花卉的种植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大一统王朝的效集聚全国人力物力,而此时的王朝都城则很容易成为天下最为繁华物阜民丰的膏腴之地。花卉流动亦是如此。有唐代,各地名花异卉不断被进献到长安、洛阳,又从这两地扩散至全国其他地方。

唐代爱花之风盛行?从唐代花卉入手,看花卉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

2、经济繁荣、商品经济逐渐扩展至农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大运河的贯通,极大地促进了南北方以及全国各地与洛阳以及关中的交流,另外还有唐代的驿路建设,这都为商业活动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另一方面随着政治稳定,社会持续发展,大量的剩余农产品开始出现。一定程度上粮食的富足也为花卉的种植提供了前提。同时温饱之余人们也将较多的精力投注到赏花弄月等精神层面上来。

唐前期虽然市坊分开,但是在市中已经出现了较有规模的花卉交易,前文中提到的长安及成都的花市都属于此类,尤其是唐代后期市坊界线被打破,这在进一步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花卉交易的繁荣。

3、文化繁荣、思想开阔,赏花风气盛行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文化繁荣昌盛。诗歌艺术成就达到历代最高峰,大量吟诵花卉的诗歌出现。刘禹锡“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描述牡丹的传世佳作,对牡丹极尽溢美之词,推动了牡丹的声名大张。也推动了贵族对牡丹的购买。而若无像许家史家那样的高官显贵等赏花者买花,很难想象农民以何动力再去种植大量的花卉。所以无论是赏花风气还是买花的热潮都大大推动了花卉种植以及整个花卉业的发展。

4、奢侈风气的盛行

庶族地主等因唐代建立和安史之乱立功,或是因科举制得利而崛起,成为新贵族,使得富贵张扬不再仅限于少数名望之家。不知是否“穷人乍富”的心理,这些新贵族的对于享乐的攀比似乎更胜一筹,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唐都长安以致整个王朝的奢侈攀比风气。

《开元天宝遗事十种》“移春槛”记载,杨国忠子弟,为赏花而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甚至专门制作方便观赏的花车。唐代的妇女阶层的攀比风气也不输男性,女人的天性促使他们争相购买更多新奇艳丽的花卉插于头上。这一习惯在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有所体现。这一系列有关花卉的攀比奢侈之风对花卉业发展提供的推动是十分巨大的。

唐代爱花之风盛行?从唐代花卉入手,看花卉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

簪花仕女图

五、总结

恢弘开放的大唐,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虽然时事多有动荡,但就整个社会文化层面来讲始终是不断进步的。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加、诗歌也全面繁荣,在唐代花卉文化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王文《唐代花卉文化研究》

2、魏露苓、罗莉《唐五代的爱花风习与花卉产销管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