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千山浓绿生云外淡雾山中树色稠 万壑盘空天路远乐在仙峰灵境游 34x138cmx4 2007年 把山川形势纳于画面之中,揽笔下的山山水水化作我精神的代言,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愉悦。由是,观画者得以如亲临山水般面对“山水景象”,大山,山丘,高台,云水之间所产生的意境升华了无尘无碍的精神畅游。山石作为笔墨的载体,需要画家更好地表达出胸中丘壑,从而产生观画者心灵与山水趣灵之间的“应会感神”。欣赏张弟德的山水作品所充盈的艺术魅力和他笔墨在挥洒之间所形成的形象就给人以内心的即想,这就是绘画艺术的魅力。

▲乱石依流水 68x138cm 2008年
古云“无笔无墨不成画”,笔墨为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段。不同时代的画家用自己的笔墨表现他们对艺术、对世界的理解,通过笔墨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如《乱石依流水》、《云来峰动雾去山留》中,以丘壑立骨的苍笔随势铺陈,点线之间的有机组合、对比、映衬和呼应,强化了笔墨语言的审美特质。
▲云来峰动雾去山留 68x136cm 2008年
在明代,文人画盛行,笔墨成为山水画主要的构架组成,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明代画家,把笔墨结构与气象经营驾驭在山石构造之上,笔墨在高远、静穆之中迤逦并抵御着尘世的低俗与喧嚣。画家们通常以毕生精力去掌握的笔墨技法,其目的就是要心手为一,心使笔转,任运成象,最终达到“忘笔墨而有真景”。注重民族文化的审美心理,才能推进山水画向更深层面的学术探索。中国清代画家石涛有的一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这是他对中国画发展问题的精辟论点,这也是对中国画笔墨提出了创新的理念。 创作山水画,就要画出山川气象,画出个人独特的主观感受,重技巧而又忘技巧。而在现今时代的背景下,对笔墨性格的表达要有天才般的禀赋和对中国传统绘画钻研极深的技法,才能使得作品真实、积极和崇高。我们在欣赏张弟德的画时也要这样感觉,赏他的画可以说找不到矫揉造作,每一笔绘的都是真情感,每个墨点画的是真灵性,使人心会神融、直抒胸臆。而论及师心师物师造化,张弟德毕竟也是这几个阶段经历磨练过来的,从心而不踰矩,画作才能达到现在这一个新的高度。像中国传统的“文人画”,比较注重“意象”的营造。通过意象表现与心迹抒写,使个性、意趣渗透画面,物我两忘与心手一致。意思是不管是画任何景物,都是内心境界的一种折射,都是自家天地,一种个人化的表达方式。于是,每个时代都会出有新的作品意象,这是时代性给予画家的挑战。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必当能让自己的作品体现出艺术创造的脉节!而除了强调画家的胸怀气度、创作心态外还有什么?山水画追求“意象”,共同点也是以笔墨格调作为评价、审美的核心。纵观画家张弟德的山水面貌,他已经把山水化作自己内心的主题,然后给以表现,这使他心游物外,物我两忘,达到一种程度。如作品《清泉出山》、《山空水云净》上就看到他深入混沌的勇气与创新力。
▲清泉出山 96x180cm 2006年 他爱用硬毫长锋,前面的这一步,完全是画家感情的突发、奔泻,“意在笔先”是毫无羁绊地直抒胸臆,是凭借着艺术胆略和激情在作画,画面上的线条、墨韵,是画家勃发的感情通过雄健的笔锋洒落而成。
▲山空水云净 68x138cm 2008年
中年时期的画家张弟德对山物写生,画遍了浙东秀美的山川河流、自然景物。心灵与山水在历年生生不息的生命运动中衔接。黄宾虹曾说:“画重苍润,苍是笔力,润是墨彩,笔墨功深,气韵生动。”早年的传统痕迹,一方面寄托着对自然山水的感激、热爱,但最重要的直接来源于他对“造化是山水之母”的真切感悟。而在晚年的他没有躲进文人隐逸的深山,却搭建了自成一统的阁楼,去潜心构筑缥缈苍穹之境。笔下的意象蕴涵凝定为笔墨结构的现代格式。一,将表现手法单纯化,皴擦点染简略到感觉只有笔墨。二,将表现对象视觉化,将那些近于抽象的“结构”山石提炼,达到一种空间深度的视觉效果。三,运用“积墨”手段混沌化。墨上加墨,层层叠积,使物象苍辣厚重,不失空灵。四,在空白疏密间运用秩序化,象征性、符号性地保留大致山、水和云空间,抑或是单一的树丛。看他的作品,有着中国传统的诗性意境,那浑然苍茫或平淡萧瑟的意象不再是传统的笔墨书写,而是山体延绵不断的走向和无涯无际的广度。作品中的笔墨与山石在这一时期表现的淋漓尽致,彰显出醇辣苍茫气息。精神的逍遥与自由是很多人想做而做不到,想达到而达不到的境界。这源于作画者生命的韧性和张力,源于他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提取。于是我们可以看出,真正有创新的艺术家都是向古人学习,从传统那里吸取营养,真正懂得继承传统的人才可能有所创新的。在作品《青山入云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画家采用的简单而重复润染的笔法,物象结构与画面笔墨尤为突出。这里不乏窥见清龚贤之中年作品延续,而这仅仅是一种朦胧的灵晕氛围的表现,并且是从别人不能见到的地方发现了独特之美。
▲青山入云去 68x138cm 2009年
画家以积墨主义的创作方法表现了富有深意的远达的追求。画面整体感很强,层次很深厚,充分表现了大自然多种物象的微妙复杂的关系,浑然一体。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纸上有许多滋润处。”在《清溪渺入云去来远近山》作品中先用淡墨后用浓墨,多次积叠,或用干笔皴擦后用湿笔层加,所谓”由干入润,由润入干“,这种画法易传山水浑厚苍茫之气,画面耐看深远。
▲清溪渺入云去来远近山 56 X 240CM 2007年
 再如鲜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水墨现代山水四条屏,当代的他已不需要以生活中所见之物写生入画。画家从中国画“以线造型”的脉线中萌生而来,以图像的平面化构成和具有强烈震撼力的现代性表达,画面重视师承绳墨,称扬天赋、妙笔,展现了中国画当代转型的一种探索性实验。 画家从全局着眼,从大处落墨。把整个山的山势通过总体性的布局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觉得是在观赏一幅巨画。这有着艺术形式的创新,而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洋溢着来自心底的真情实感和笔墨继承。我们知道山水作品能呈现一种人与自然的联系,让我们从中能体会到对山川之神崇敬而又亲和的感应。张弟德的作品正散发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在澄明、孤傲之中拒绝着凡尘的程式与流弊,那是我们中国人深层的审美心理源头。 ▲江山如画 

◆积墨,中国画技法名。指山水画用墨由淡而浓、逐渐渍染的方法。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作为一种技法和语汇,积墨在水墨画的发展及新面貌的形成上具有特殊重要性,尤其是在山水画领域。


艺术家介绍 他自幼酷爱绘画,并擅长版画,长期钻研中国山水画技艺而推陈出新,是中国少有的长卷山水画家。 几十年来,他走遍中国名山奇峰,从西北高原到南国边陲,从著名大川到绮丽湖泊,从胜地奇景到名城古镇,“搜尽奇峰打草稿”,留下无数写生画稿。张弟德的山水画气势雄伟却画风细腻,山势皴法随心而出,运笔快捷灵动,是一位有自己艺术语言的山水画家。90年代始,张弟德和女儿张越历时十余年,共同创作了山水长卷《江山一统》成为中国山水画长卷的惊世巨作。山水长卷《江山一统》长365.7米,内容涵盖中国名山大川、佳景胜境。山水长卷由众多当代书画家题跋、钤章,画面气势磅礴、惊心动魄,是一幅展现中国大好河山、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力作。该长卷曾在上海展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巡展新闻发布会,接受央视《鉴宝》、香港凤凰卫视记者采访。上海书画出版社为其出版《江山一统》通景画集。该画集已赠中央领导及有关部委,并被中国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及华侨华人收藏。



◆2010年2月 上海美术


▼ ▼ 点击下面图片直接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