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上最大的高山公园,集合了珠峰冰川绝美的景色

 昵称413468 2020-04-07

绒布冰川又称隆巴克冰川,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全长26公里,是世界上发育最充分、保存最完好的冰川之一。

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冰桥、冰蘑菇、冰洞等天然景观,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

2005年,绒布冰川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冰川”第一名。

珠穆朗玛峰地区是中国大陆性冰川的活动中心,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山岳冰川就有15条,其中最大、最为著名的是复式山谷冰川——绒布冰川,它全长26公里,面积达85.4平方公里。

绒布冰川,地处珠穆朗玛峰脚下海拔5300米到6300米的广阔地带,由东、中、西三条冰川共同组成,三条冰川汇集后向北延伸,把巍巍珠峰托起。珠峰就像一座顶天立地的巨型金字塔,顶峰直插云天,极为壮观。

绒布冰川的冰舌平均宽1.4公里,平均厚度达120米,最厚处在300米以上,是西藏最雄奇的景色之一。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冰茸、冰桥、冰塔等,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冰川之首。

当地著名的绒布寺,位于绒布沟东西侧的“卓玛(度母)”山顶,?距县驻地九十公里,海拔5100多米,地势高峻,气候寒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景观绝妙。

绒布寺,全称“拉堆查绒布冬阿曲林寺”,是属西藏宁玛派寺庙,是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僧尼混居寺。?

绒布寺,始建于1899年,由红教喇嘛阿旺丹增罗布创建,位于珠峰北麓的绒布冰川末端,距珠峰峰顶约20公理,它也是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大本营。

从这里向南眺望,可以看到珠峰山体像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巍然屹立在群峰之间,令人望而生畏。

绒布河,位于绒布寺所处地区的山脚下,是由珠穆朗玛峰北坡的三大冰川——东绒布冰川、中绒布冰川、西绒布冰川部分泉水汇集而成的冰水河流。

绒布河也是冰川消退的有力明证。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资料显示,40年前的绒布冰川末端每年有1亿立方米的水流入绒布河,而现在的绒布河看上去水流湍急,但宽阔的河床上更多的是大片大片裸露沉积的圆形石块,很明显,或近或远的历史里它们曾被河水浸泡冲刷,而现在只能暴露于晴空烈日下。

珠峰地区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冰川表面的小气候差异,造成冰面差别消融(“差别消融”就是指冰的融化速度不同),形成许多奇丽的景色。由于景色奇绝,故被登山探险者们誉为世界最大的“高山上的公园”。

最令人称奇的还要数那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了。绒布冰川上,发育有5.5公里长的冰塔林带。乳白色的冰塔拔地而起,一座接一座,高达数十米。

有的象威严的金字塔;有的象肃穆的古刹钟楼;有的象锋利的宝剑,直刺云天;有的象温顺的长颈鹿在安详漫步,个个晶莹夺目。冰塔林中有明镜般的冰湖,似玉似晶,在阳光下放出奇彩异光。

冰蘑菇,是大石块被细细的冰柱所支撑,有的可高达5米。冰川周围嶙峋的角峰,经常不断地崩落下岩屑碎块。

如果崩落的岩块较小,在阳光下受热增温就会促进融化,结果岩块陷人冰中,形成圆筒状的冰杯,进而形成冰面湖。

如果较大体积的岩块覆盖在冰川上,引起差别消融,当周围的冰全部融化了,而大石块因为遮住了太阳辐射,其下的冰没有融化,就能生长成大小不等的冰蘑菇。

冰桥象条晶莹的纽带,连接着两个陡坎,象是有意为两个陡坎“保媒搭线”。

冰墙陡峭直立,象座巨大的屏风,让人生畏。

冰芽、冰针则作为奇异美景的点缀,处处可见。

关于冰川

冰川,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冰川,还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约占地表淡水资源总量的68%。

一、雪线与冰川形成

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即为雪线。雪线不是几何学上的“线”,而是一个带。在这个带内,年平均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区。雪线以下,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形成季节性积雪区。雪线控制着冰川的发育和分布,只有山地海拔超过该地雪线的高度,才能形成常年积雪区,进而形成发育冰川。

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气温、降水量和坡度、坡向等因素。首先,雪线的高度与气温成反比,温度越高,雪线越低。其次,雪线的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越多,雪线越低。再次,雪线高度也受地形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坡度影响,陡坡上雪不易积存,雪线较高。二是坡向影响,具体表现为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雪线高度差异。

冰川是水的一种固态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要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固态降水。初降的雪花多为羽毛状和片状,密度较小,落到地面后,在压力或热力等因素作用下,经融化、冻结、归并而形成直径较大的粒雪。积雪变成粒雪后,再经过成冰作用,最终形成密度更大的冰川冰。由粒雪转变为冰川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冷型成冰作用,即依赖压力的成冰过程。另一种是暖型成冰作用,即依赖太阳辐射热力条件的成冰过程。

二、分类

根据冰川的形态、规模和发育条件,现代冰川可分为两个基本形态: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它发育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其特点是:冰川面积小,厚度薄,受下伏地形限制,形状与冰床起伏相适应。山岳冰川以亚洲中部山地最发达,我国的冰川都属于山岳冰川。两极地区冰川几乎覆盖整个极地,称大陆冰川,又称冰盖冰川。大陆冰川面积大,约为现代冰川覆盖面积的97%,其厚度大,多达数千米。大陆冰川表面呈凸起的形态,中间厚边缘薄,在巨大的重力、压力作用下,自中央向四周辐射运动。当冰川末端巨大冰块注入海洋,崩塌进入到未冻结的海域时,就形成冰山。

三、冰川作用与地貌

冰川侵蚀作用与地貌。冰川侵蚀作用,又称刨蚀作用,是指冰川及其挟带的岩石碎块对冰川基岩的破坏作用。冰川对地面的侵蚀破坏力比河流强约5-20倍。冰蚀作用方式有拔蚀和磨两种蚀。拔蚀作用,是指冰川在运动中,将与冰川冰结在一起的冰床基岩的机械破坏作用。磨蚀作用,是指冰川以其冻结搬运的岩屑为工具对冰床基岩进行的研磨。由冰川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冰蚀地貌,常见的冰蚀地貌有冰川谷(U形谷)、峡湾、冰斗、角锋、羊背石等。

冰川堆积作用与地貌。冰川具有巨大的搬运能力,凡是被冰川搬运的物质统称为冰碛物。冰川堆积作用是指在冰川在运动中或消融时因搬运能力降低,而其携带的各种岩石碎屑沉积下来,从而形成各种冰川堆积地貌。冰川堆积地貌又可分为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常见的冰碛地貌有冰碛丘陵、终碛垄、鼓丘等。冰水堆积地貌是指冰碛物经过冰融水的再搬运和堆积而形成,常见的有蛇形丘、冰水扇和冰水平原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