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国遭灾时我们怎么做?商鞅和秦国告诉我们,人心是一把锋利的剑

 dawn的图书馆 2020-04-08

昨天有个朋友问我,某国疫情十分严重,而且该国一直对我们不利,现在应该幸灾乐祸还是落井下石?我告诉他,都不要。

别国遭灾时我们怎么做?商鞅和秦国告诉我们,人心是一把锋利的剑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他问。我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给他讲了一个商鞅和秦国的故事。

别国遭灾时我们怎么做?商鞅和秦国告诉我们,人心是一把锋利的剑

战国初年,七国之中魏国最为强大,而作为魏国的邻国,秦国的遭遇是最惨的。魏国一直将秦国作为潜在的对手疯狂打击。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期,吴起率兵连续攻打秦的河西之地,最终将其全部吞下。

而秦国彼时弱小,又丢失了战略要地河西,丝毫没有还手的实力和机会。秦献公意图振作,多次攻打魏国,最终却抱憾而终。

经过这一来一回,秦魏两国,结下了深仇大恨。

秦献公没能看到秦国扬眉吐气,但继位的秦孝公和商鞅看到了:秦国变法逐渐富强,而魏国却连续遭遇了滑铁卢。公元前343年,魏国遭遇马陵打败,主将庞涓战死,十万魏军全军覆没。

魏国遭此大难,作为魏国的宿敌,秦国国内因此一片欢呼雀跃之声。甚至有人请求举行“大酺”仪式,来庆贺魏国的衰落。

别国遭灾时我们怎么做?商鞅和秦国告诉我们,人心是一把锋利的剑

在封建时代,朝廷是严令不许聚众欢饮的。汉律就曾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但当国内有值得庆贺的事情发生时,会专门下令举行“大酺”,聚饮开怀,以达到民情振奋的效果。比如秦始皇本纪中就曾记载“於是天子始更为元年,令天下大酺”,武则天也曾在自己加尊号“圣母神皇”的时候下令“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大酺日”。

由此可见,当时秦国国内是多么的振奋了。那么,作为执政者,商鞅是怎么处理这件事情的呢?

第二天,商鞅下令,“民气为国之根本。民气正则国强盛,民气颓则国黯弱。今魏国大败,非我秦人之力,何当大酺?今我河西之地未复,昭昭国耻未雪,我民却以他国之胜狂喜,岂非民气之羞也?责我国人,须惕厉自省,方可雪耻图强,窃喜他胜,徒灭心志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胜仗是他国打的,与我们毫无关系。而我国的河西耻辱还未洗刷,如果大家欢饮庆贺,是不是灭掉了我们的心志?我们应当“惕励自省,雪耻图强”才是正道。

可见,商鞅的态度十分明确:此事并不值得庆贺,因为这是魏国的灾难,却是齐国的胜利,跟我们毫不相干。

别国遭灾时我们怎么做?商鞅和秦国告诉我们,人心是一把锋利的剑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史籍,只不过是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所记载的一个故事,但我宁愿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

这个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有人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而不值得借鉴的话,那么另一个同样发生于秦国的故事则更加真实。

别国遭灾时我们怎么做?商鞅和秦国告诉我们,人心是一把锋利的剑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秦晋两国,而结局同样跟“敌国遭遇灾难,我们怎么做”有很大关系。

秦穆公送晋惠公回国即位,晋惠公承诺即位之后割河西之地给秦国。然而,晋惠公即位之后却很快背信弃义,拒绝割地。

别国遭灾时我们怎么做?商鞅和秦国告诉我们,人心是一把锋利的剑

过了几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竟然派人向秦国购粮。秦穆公召集群臣问计,到底该不该答应?

百里奚说,救济灾荒,敦睦邻国,是国家道义所在,我们不能拒绝。

但从晋国逃来的丕豹却说,从前是晋君负我,现在正是攻打晋国的好机会!

面对截然相反的意见,秦穆公最后说,其君是恶,其民何罪(过错在他们的国君,他们的人民有什么罪过呢)?于是秦国运送了大批粮食救济晋国的粮灾。

又过了两年,秦国也发生了饥荒,向晋国请求购粮。这是晋廷同样面对两个意见,许粮或是趁机攻打。而与秦穆公不同的是,本以背信弃义的晋惠公选择了后者。

于是接下来两年内,秦晋发生了多次交锋,这场战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韩原之战。如果了解春秋的朋友都知道,韩原之战的结局是,秦军大获全胜,晋军败退,而且秦穆公还俘虏了晋惠公。

这个故事常常用来说明,仁德的人往往能够得到好报,但却忽视了其中的关键。

在韩原战前,秦国立晋惠公、输粮于晋,有恩于晋君和晋人。因此,秦穆公在进攻前秦军众志成城,群情激昂。

而反观晋国,早在晋惠公即位时,就已经因为晋惠公的失信而“国人不附”,而此战前,晋国又没借粮,国内士大夫都多有不满。当晋惠公说秦军进入国境时,大夫庆郑就说:“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秦国两次援助晋国,而您两次背约,还因为饥荒而讨伐,秦军深入国境不是应该的吗)!

别国遭灾时我们怎么做?商鞅和秦国告诉我们,人心是一把锋利的剑

有人说,这不还是道德的事吗?实际上,比德更重重要的是“人心”,更准确的说,人心的向背。

秦国的人心都是同仇敌忾,而晋国的舆论却对晋惠公十分不利,而导致这个人心向背的重要原因就是,对方遭遇灾难的时候,秦国和晋国不同的做法。这才是导致秦胜而晋败的原因。

别国遭灾时我们怎么做?商鞅和秦国告诉我们,人心是一把锋利的剑

这两个故事都是在应对别国灾难时,秦国的做法。商鞅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的是,现在某国的事情同样与我们没有太大干系;而秦穆公的故事告诉我们,心怀仁德,不幸灾乐祸,不落井下石,即使收获不了感恩,至少可以收获人心的导向。

说的更加明白一点,这是一种“取势”。而要如何取势,根本的不在于我们如何做才能够大快人心,而在于晋国和魏国们会怎么想,别国之君会如何想我们,别国之民会如何想我们?秦国深深的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在春秋战国时,秦国曾多次救晋,还曾救楚国于危难,这或许也是秦国最终能一统天下的原因之一。

别国遭灾时我们怎么做?商鞅和秦国告诉我们,人心是一把锋利的剑

关于取势,曹操却说得更加明显。曹操远征乌桓之后,袁熙兄弟投靠公孙康,曹操却置之不理,后来公孙康杀袁熙兄弟来投。曹操才说出其中缘由: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他们本来有畏惧之心,我急着攻打则他们合力对我,我如果退一步他们内部自然爆发矛盾,这是取势之道)!

多方相争,本不是单打独斗那么简单,人心是一把锋利的剑,取势远比直接的对抗更加重要。

那有人说,这关我什么事,又与前面提到的问题有什么相关?如果你还不懂,那么这两个故事你品一下,你细品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