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则中国传统文化三大家的经典语录

 wenxuefeng360 2020-04-08

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是儒道释三大家,它们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深远,思想也极其博大精深,怎样抓住它的一些核心语录,以一斑而窥全豹呢?这里我想就三大家的一些经典语录作简单阐释,以期达到这一效果。

几则中国传统文化三大家的经典语录

一、儒家

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是儒家从其根本思想出发而提炼出来的一条处世原则。这一原则,最根本的是前一部分,就是“兼济天下”,所以它们是“入世”的,要积极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至于后者“独善其身”,那是说,在未“达”时,要以儒家的规范养好自身的品格,以期为将来“达”服务。在儒家看来,只要做好了自身,“达”是迟早的事,无须悲观。所以当王勃在滕王阁上吟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追青云之志”时,历史上无数的儒士们感动得暗自垂泪啊。

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句话是北宋大儒张载著名的“横塘四句”,是宋儒对儒学的的极大贡献。在古代中国,本来儒道释三家是针锋相对的,但各自对社会宇宙的阐释又是那样合理而精准,于是相互融合,到了南宋时期,三家基本合一了,不少廊庙里把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的雕像并排在一起供奉,甚至还加上了孟子。只是到了明朝,因朱元璋厌恶孟子说的“民为贵,君为轻”思想,才把他撤下神坛。从儒家这一格言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儒家已吸收了一下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开始考虑为百姓“立心”“立命”的事了,而不仅仅是为社会为君王“立功立业”。

那么儒家的标准人格是怎样的人呢?是“君子”。

3.子曰:“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足以使人。”

大致解释下:

孔子说: “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诚信就会得到他人任用,勤敏就会提高效率,慈惠就能更容易使唤他人。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就是对别人要有一颗“爱心”,孔子把“仁”转化为人的行为准则就是五个字:恭、宽、信、敏、惠。认为只要做到这五个字,就可以行“仁”了,就是君子。后来,儒家学者进一步发挥,提出了“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把做人的行为规范定得更为详尽。

几则中国传统文化三大家的经典语录

二、道家

4.“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所讲的“道”明显和儒家不同,它是人和社会都必须遵循的一种客观规律,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受到惩罚。他们形象地称之为“上善若水”。它们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做好一件事,必须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并且进一步要求,为了做好一件事,我们还必须拒绝一切诱惑,时刻不忘根本目的,我们说是“初心”,也未尝不可,这就是它们提出的“为腹不为目”的含义,“腹”,就是人的肚皮,“目”就是眼睛。只要能吃饱饭,其他花哨诱惑都是浮云。

5.“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为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下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家从辩证的思想出发,总结了人类社会的一些客观规律,只要遵循了这些规律,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道家”和“儒家”根本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就是让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和谐”“稳定”。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道家”思想更适合民众心理些。

三、佛家

6.“三无漏学,宁静致远。”

佛家有“三学”,每一个修行之人是必须要学习的,就是“戒、定、慧”。佛陀教导信徒说,修戒即完善道德品行;修定即致力于内心平静;修慧即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当然,佛家的“戒”内涵就深广了,我等凡人,难以理解透彻。一般人理解为“清规戒律”,可能有些偏颇,实际上,最初的“戒”也应该和儒道两家所说的社会道德、人格品行、行为准则意义类似吧,只不过各自说法不一,出发点不同而已。目的也是为了人类的和谐,只不过佛家更强调“修心”。

这三家的思想实在是精深了,经典语录很多,我们总是难以穷通,说多了,我们有点晕头转向。现在根据有关研究,择其要者,以期从整体上有所把握。不知可说得对,肯求方家指正补充!

几则中国传统文化三大家的经典语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