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坤鹏论:除培根 这三位哲学大师同为近代哲学点亮了思想明灯

 坤鹏论 2020-09-02
不疾不徐,娓娓心化,日用不言,此乃最快之学习法。
——坤鹏论

当思想的时代来临之时,在世界各地,即使彼此相隔,甚至是隔绝的思想家也会说出相同的真理。

正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百花齐放,在遥远的古希腊,基本也是在这个时期,哲学出现并迅速发展。

可惜的是,孔子之后无孔子,苏格拉底之后有柏拉图。

原因是,苏格拉底只是学生们通向更高思维历程的“助产士”。

其身后有柏拉图,继而又有亚里士多德青出于蓝。

而中国的封建社会进程及发达程度远超世界,其历代统治者都需要——孔子的后代永远都活在孔“至圣”的笼罩之下。

《不是政治家的文学家的科学家就不是好哲学家》中,坤鹏论讲到,欧洲中世纪哲学向近代哲学的过渡时期,有四位最重要的人物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的作品相当于人类思想的催化剂。

本来,坤鹏论写完弗朗西斯·培根后,想直接跳过另外三位哲学大师,直奔笛卡尔而去。

但是,当再次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学习后,我深深感受到,大师从来都不能、也不应该被忽视。

正是这些伟大哲学家的思想为明灯,才照亮和指引了后世欧洲哲学思想。

一、库萨的尼古拉

德国哲学家,本名叫尼古拉·克利普夫斯(德语的意思为螃蟹)。

因为,他来自德国摩泽尔河畔的库萨(现在的伯恩卡斯特尔·库萨)。

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库萨的尼古拉。

他曾研究过法学、神学、哲学、数学。

其著作很多,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天主教的协调》与《论有学识的无知》。

库萨的尼古拉以一种天才般的预感,在其著作中早早就表达出了欧洲文艺复兴的许多思想。

后来,这些思想又被一些伟大的自然研究者,根据他们自己的实际观察结果,作为精确的理论再次表达出来。

可以说,在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许多近代思想发展的萌芽。

因此,有人将他看作近代哲学的真正奠基者。

第一,库萨的尼古拉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非常巨大。

他认为,宇宙没有中心。

特别是,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而且地球也不是静止不动的。

他否认天体的性质与地球和月亮的性质会有所不同。

没有“在上的星球”和“在下的星球”。

也没有“高贵的星球”和“卑贱的星球”。

他解释说,宇宙是没有边界的。

第二,库萨的尼古拉对于个性的本质和价值的思想也极具前瞻性。

在他看来,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特别是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对宇宙的反映,就像带有不同曲面的凹面镜,它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宇宙。

第三,那么,宇宙的秩序与和谐又是谁来统治安排的呢?

库萨的尼古拉认为,上帝创造世界并不是无计划的,而是遵循着一种数学原则。

所以要想认识宇宙,必须要运用相同的原则,也就是用数学原则观察事物。

而且,他开创了以后西方数学的特征——极限观察,超越一切界限的追求无限的精神。

有本特别著名的书叫《从一到无穷大》,大家可以找来看看,从中能非常深刻地体会到这种精神。

可以说,之后欧洲哲学对数学的执着,试图用数学解释一切,很大功劳归于库萨的尼古拉。

同时,通过数学观,库萨的尼古拉其实将上帝的本质委婉地表达为绝对无限者,万物都被包括在其中。

不难看出,欧洲的哲学家们正在逐渐意识到,上帝即自然,自然就是上帝。

后来斯宾诺莎正式提出了这个理论——泛神论等式:

实体=上帝=自然

实体要按拉丁语的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位于下面的东西,是无限者。

他认为世界的万物万事,包括物体和精神都存在于上帝(神)之内。

第四,库萨的尼古拉还将人类的认知分为几个不同阶段:

感性阶段——将个别独立的印象混合到一起;

理智阶段——它对感性印象进行整理和组合,对感性材料加以分析。

所以,它的首要任务就是在矛盾律的支配下,使对立之物保持它们的区别;

理性阶段——将理智所区分开的东西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再综合到一起。

这种认识论观点是以后康德认识三阶段说的来源。

库萨的尼古拉认为,在理性阶段,存在一种对立面的统一。

对立面的统一是什么意思?

它就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其实这个思想,在哲学发展的初期已有。

比如:中国《易经》 用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 。

《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这一命题,概括了矛盾的存在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再比如: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关于“始基”的思想中已包含有对立统一的思想;

赫拉克立特提出“相反者相成:对立的统一”;

亚里士多德则讨论了一系列范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由此,库萨的尼古拉提出了上帝是人们思想的最好对象,上帝是绝对物。

上帝是绝对的极大,宇宙是相对的极大,是绝对极大的上帝的“缩影”。

宇宙中的事物与宇宙整体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即极大与极小是统一的,一与多是统一的。

所以,在上帝那里,一切对立都被扬弃,上帝作为一个隐藏者超越于一切对立之上。

“既然是一切,它就不是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换句话说,它同时是存在的极大与极小。”

通过绝对物思想,他也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一切思想的结果就是无知,一种有学识的无知、一种自觉的无知。

“真理既不能多于,也不能少于它的本质,它是绝对的必然性;而我们的智力则与之相反,只是可能性。”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自知自己无知”。

坤鹏论认为,其实,所有学问,包括哲学在内,最初,或者最终,都不得不接受这个真理。

另外,我们会注意到,哲学常常会提到“理性”这个词,并认为人类应该使用它来认知世界,就像柏拉图所说,理性=智慧。

二、乔丹诺·布鲁诺

1600年2月17日,人们在罗马的广场上堆起木柴。

他们将一个人捆绑其上。

他们点起了火。

但,那个正在被烧死的人,却一声也没吭。

当有人把一个耶稣受难像举到他面前。

他轻蔑地背过脸去。

他就是乔丹诺·布鲁诺。

他也是库萨的尼古拉的忠实粉丝。

哥白尼的天文思想引发了人类关于太阳系的观念革命。

而库萨的尼古拉事实上早已经认识到这种观念。

所以,布鲁诺在思想上比哥白尼更进了一步。

哥白尼认识到,靠近我们周围的星体构成的星系都以太阳为中心而运动,但是,在这个星系之外,由恒星组成的苍穹却是静止不动。

而布鲁诺认为,宇宙具有深不可测的无限性。

宇宙有无数个太阳,有无数个星星,有无数个宇宙体系。

宇宙既没有边界,也没有中心,它永远在运动。

他这些思想的源泉在哪里?

就是我们在上面介绍的库萨的尼古拉,关于宇宙无限的思想,布鲁诺是直接从尼古拉的著作中借用而来。

同时,他还从其他哲学家那里汲取了许多思想营养,比如:古希腊罗马哲学。

当然,布鲁诺并非纯粹借用,而是经过了自己合乎逻辑的思考而得出。

在这个逻辑思考中,他将能动的统一性,宇宙的永恒性,与自己的宇宙无限性的思想结合在了一起。

宇宙是永恒的,因为只有其中的个体才服从变异和消逝的规律,而作为整体的宇宙却是唯一的存在者,因此它坚不可摧。

宇宙是能动的统一体,因为整个宇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生生不息的有机体,它被唯一的原则支配着,并运动着。

“宇宙是统一的、无限的、不动的……

它不生,

因为没有别的存在是它能够希望和期待的,

因为它占有全部存在。

它不灭,

因为没有别的事物是它能够变成的,

因为它是任何事物。

它不缩小或扩大,

因为它是无限的。

既不能给它增添什么,

也不能从它拿去什么。”

布鲁诺将这种统辖一切并给万物赋予灵魂的原则,称为上帝。

在他那里,上帝就是宇宙万物的总称。

既是最大,也是最小,是无限和不可分的,融可能性与现实性于一体。

为什么基督教要烧死他呢?

就是因为他所描述的上帝和世界的关系,与基督教描述的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

他否认上帝从外部主宰世界这个观点。

他认为,上帝并非在世界之上或世界之外,上帝就在世界之内,作为一种能够给万物赋予生命的世界原则。

上帝既活动于世界整体中,也活动于世界的每一个部分中。

布鲁诺与大部分哲学家不同的一点是,他还是一位激情四射的诗人。

所以,他哲学思想的表达方式从来不是四平八稳的思想体系,而是充满诗意和激情的诗篇。

所以,诗,真的很厉害,容易要人命!

布鲁诺的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莱布尼茨、斯宾诺莎,还有歌德、谢林。

三、雅各布·波墨

也有翻译为雅各·波墨。

这是一位被世界有点忽视的德国哲学家,人们称他为条顿哲学家,属于神秘主义哲学家。

他的职业是鞋匠,哲学的兴趣主要源于他多年四处漂泊的学徒生活。

人们将此称为走方缝鞋的方式领受圣灵。

据他自己说,有一天,他得到了圣父在圣子身上的指引,自己突然被神圣的光明所围绕,处在至高无上的神圣静观和欢乐之中,达七天之久。

也就是传说中的,电光一闪之后,灵魂之窗,豁然开朗,突然就窥见了宇宙的奥秘。

还是据他所说,从此不断有神秘的异象和启示出现,他从金属板上反射的阳光中、从硝石燃烧的火焰中领悟到了神智。

不愧是神秘主义传人,经历真的相当神秘主义。

结果是,他被师傅赶走,师傅说,他想要的是学徒,而不是先知。

于是,雅各布·波墨自立门户,继续走方缝鞋,25岁的时候结束了流浪生活,在小镇格尔利茨开了一间店铺,并过上了相当舒适的生活。

从他后来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曾读过很多书,包括:神秘主义、神智学、炼金术等。

那时候,学者们著书立说,进行文化交流都使用拉丁语,它是中世纪欧洲的国际语言和教会官方语。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外语教学才在除希腊语和拉丁语外,引入一些民族语言,比如:法语和英语。

当时人们为了区分古典希腊语和拉丁语,称这些语言为现代语言。

而作为民间人物,雅各布·波墨用德语写作。

因为当时德语词汇较为贫乏,所以他绞尽脑汁创造了不少词,为德语词汇的丰富度做出了贡献。

而且,他还用一些行业术语来表达晦涩的哲学概念,比如:把神称为“伟大的硝”或“永恒太一”。

这就使得人们理解他的著作比较困难。

比如他说:“在这神圣的大观园里,主要要看两样东西:一样是硝或神圣的力量,它产生出所有的果实;另外一样是水银或声音。”

他还将从圣父到某物产生的过程,描述为神的震怒,酸、辣、刺、猛的变化过程,收敛的作用和电光一闪。

“闪电是光明之母,因为闪电诞育出光明;闪电也是凶猛之父,因为凶猛存留在闪电中,有如父亲身上的一颗精子。这闪电又诞育出声音或音响。”

作为一名新教神秘主义者,雅各布·波墨笃信《圣经》,但又蔑视宗教传统。

他认为,上帝无处不在,一切都在上帝之中。

“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每一颗果实和每一棵树的设计中,都隐藏着改善人类的线索,整个自然界就是一种神的代码,包含着造物主的爱的证明。”

 这就是其“万物的签名”理论。

可以说,雅各布·波墨后来所提出的辨神论问题,才是其思想的精髓。

如果一切都在上帝之中并来源于上帝,丑恶现实及其威力又从何而来呢?

“一切事物都存在于肯定和否定之中……如果没有否定的力量,那么肯定的力量就不可能认清自身,它在其中既没有什么乐趣,也没有什么重要性或敏感性。否定是肯定的对立面,或真理的对立面,真理在否定的基础上彰显自身,在其中就是对立斗争。”

在这段话中,雅各布·波墨揭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寓于万物之中且无法去除的矛盾,是宇宙的内在动力。

“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敌手,不仅在人身上,而且在一切造物那里都如此。”

“在一切事物中,都有有害的东西和恶毒的东西,这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世界上既没有生命,也没有运动,也没有色彩、道德、厚薄或其他人类情感,果如此,世界将是一片死寂。”

由此,他认为,神圣与恶同在,天堂和地狱都在上帝手中,并将善与恶的世界称为“愤怒与爱的世界”。

恶,只有在人的灵魂中才获得了其现实性。

但是,人的灵魂可以做出绝对自由的抉择。

“因为每个人是自由的,他就像一个独立的神,在他的一生中,他也可能会在善与恶之间摇摆。”

“因为人有自由意志,所以上帝对他来说也不是万能的,上帝对他也不能为所欲为。”

上面的思想总结一句话就是:“人类灵魂具有神圣性,灵魂与上帝的完全一致。”

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雅各布·波墨,德国才出现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哲学。

所以,黑格尔将其尊为“德国第一哲学家”。

牛顿也是他的忠实读者。

有人猜测,牛顿的自然科学思想就是从雅各布·波墨那里获得了灵感。

四、补充:德国的神秘主义

德国的神秘主义由来已久。

早在在13、14世纪,经院哲学家们疯狂般地援引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范畴来证明上帝存在和争辩“共相”问题时,德国的埃克哈特大师(本名为艾克哈特·冯·Hochheim)和他的学生们却一头扎进了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体验中。

首先,埃克哈特大师认为,上帝是不可思议、不可规定和不可通过逻辑来证明的精神实体。

上帝是至善、是绝对物、是完全彼岸的存在。

关于上帝我们一无所知,所附加给上帝的属性都是牵强附会。

其次,上帝存在于个人的沉思默想和神秘直观之中。

人通过灵魂的火花(“心灵之光”)与上帝相融合。

人灵魂的最高职责是认识。

认识包括三种能力:记忆、理性和意志。

其中意志是最高的能力,“凡理性束手无策的地方,意志就跃然而出,引来光亮,提供高贵的信仰。”

意志的这种高贵性依靠于信仰的扶助,“信仰之光也就是意志中的活力之源。”

再次,当灵魂一旦拥有了对上帝的信仰,它就会“涌出一股神灵般的爱的泉流”,从而使人向着崇高的神性升华,返回到上帝之中,达到最高的完满——成为上帝之子,上帝的属性、本体以及本性就成我的了。

“上帝就是他的存在;他的存在亦为我的存在;我的存在亦为我所爱,我所爱的必爱我, 使我进入其怀抱。”

之后的16世纪,沿着埃克哈特大师的哲学思想,同样是在德国,一位满怀宗教热情和非常感情用事的神学家——马丁·路德,在维滕堡大教堂的门口贴出了震惊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九十五条论纲》,从而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路德神学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而那时候基督教的基本思想是“因功称义”。

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所谓的因功称义,简单说就是,干好事就能获得救赎,上天堂。

马丁·路德所主张的因信称义直接拒绝了这一点。

在他看来,干好事就能上天堂这事儿至少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我没法判断你究竟是因为想上天堂所以干好事,还是因为你认为干好事是对的,所以才去干好事。

长此以往,因功称义会是一种败坏道德的搞法。

第二,既然干好事就能上天堂,那这就意味着上帝是可收买的。

问题是,上帝差你那点钱吗?

那么,如果上帝是可以收买的,他就不是我们信的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

所以你要想得救,根本不能靠因功称义,因为上帝是不可被收买的。

你要想得救唯一的办法——因信称义。

他认为,信仰被当作灵魂得救的唯一条件,当作人与上帝沟通的直接手段。

“信者就是上帝” 这句话所体现的就是埃克哈特的思想。

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坏了当时罗马教会的好事——赎罪券生意。

人们总说,金钱充满罪恶,殊不知这个世界上唯一带着原罪的,非人莫属。

人们向寺庙捐款,往往怀着这样的心理,我已经花了钱,多少有点效果吧?

这并不是对神佛的信仰,而是出自对金钱的信赖。

产生这种心理的根本原因是过去上千年里统治者们的贪婪。

赎罪券就是个代表。

它是一种宗教证券,在马丁·路德引发宗教改革运动的前夕,它被教会用来敛财。

教皇的意思是,罪民们只要有钱敲击募捐箱,就能得到赎罪券,这样就可以免去上帝的惩罚,死后灵魂能够上天堂。

按照教条的说法,人人都是有罪的,所以在这段时期,几乎每天都有人去教会排队,用硬币兑换赎罪券。

在黑暗的中世纪,欧洲的老百姓似乎认为灵魂的圣洁可以用金钱买到。

路德破除了罗马教会的权威,但是,他所缔造的新教信条却被他的追随者们奉为新的权威。

路德埋葬了天主教的经院哲学,但是,他却无意中开创了新教的经院哲学。

人类的哲学思想,或者说一切知识,都是以前人为台阶,迭代前行,前代的思想就像基因信息一样,一代代地传递、进化。

正是过渡时期哲学家们的不懈思考,甚至以生命为代价的抗争,为近代哲学的铺就了坚实台阶。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