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闹与安静能兼得吗?

 QDLF888 2020-04-08

   文/

   活在世上,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喜欢安静,这是性格使然。 于是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热闹,就算那个阶段少了,一定会有多事的人把搞出来。

    文化一直是安静的,尤其是古代,学文化一般都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大约到了今天,随着时代的商业化进程,文化似乎也成了一种时尚,不仅要有人去表演,还需要能创造出热闹,不热闹就不成其为文化。

    以前,不爱读书的人没人勉强其读书,他可以按照自己的脾性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一个爱读书的人,一般会选择自己要读的书籍。 自媒体的发展,或者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进步,媒体充当了指导公众读书的职责,畅销书一轮又一轮的退出,各种题材的书目变来换去。全国热心的读者似乎很在节奏,同一时期跟风似的全在读相同的书。另一方面,写书的那帮人在出版商或者书商的炒作下,总能制造几个持续的热门话题,话题形式、内容、方式还在不断在变。但在同一时期不同的作家、学者似乎都在研究相同的课题。

   当然有些认真做学问的人,矢志不渝的在研究同一问题。但真正来钱快的,是那些能起哄的人,他们只是凭着经济的时尚嗅觉,起哄般的,把本来严肃的学术问题,传媒板般的变成了热门话题,,失去经济利用价值,还具有把问题变成过眼烟云的消息。用学者的眼光和头脑传播浅层的常识,混淆严肃的概念。

    这是一个热闹的世界。晚上睡不着,我曾经问自己:我的位置究竟在哪里?我不属于任何主流的、非主流的和反主流的圈子。我也不是现在有些人很喜欢标榜的所谓另类,因为这个名称也太热闹,使我想起了集市上的叫卖声。那么,我根本不属于这个热闹的世界吗?可是,我绝不是一个出世者。

    带着我解不开的问题,我经常爬上楼顶进行所谓的仰观俯察:看下面的一小片树林,有些树是无名的,有些树是有名的,其实多数分不出它们的种属,笼统的成为普通的树吧。在树林的空地上,若隐若现的还能看见不少小木屋、以及木屋周围的篱笆墙、还有弯弯曲曲的小土路,经常在有阳光的时候,看到一位老人坐在树下,他的身影与一截木篱笆以及木篱笆前的那一丛灌木几乎融为一体。远远望去,一阵风来,植物都充满着动感,似乎能够看见生命的液汁在其中喷涌、流淌、沸腾,让人感觉,生命的热烈与自然的静谧并不矛盾,让一切生命按照自己的节律自由地生长,结果可以通向和平。

    最难琢磨的是树下的那个人。他经常低着头,头上戴一顶线绒帽,身上常常穿着一件长袍,朴素的类似农民的装扮,手里偶尔还捧着一本书。。。。。,他是一个农夫,还是一位哲人?也许两者都是,是一个思考着世界底蕴的农夫,一个种了一辈子庄稼的哲人?他经常坐在树下沉思,回忆,休憩,或者有时在打瞌睡。与追求物质的热闹学者不同,他把自己置身在尘嚣之外,那尘嚣或者从未到来,或者已被他永远抛在了身后,他难道是我羡慕的人,他的生活难道是我要追求的生活? 连我自己都不确定。

         对此我只能这样解释: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这就好像在海边,有人弄潮,有人嬉水,有人拾贝壳,有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而我不妨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坐着。是的,一个角落——在无边无际的大海边,哪里找不到这样一个角落呢——但我看到的却是整个大海,也许比那些热闹地聚玩的人看得更加完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