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因研究发现客家人的真正起源

 天和图书馆21tc 2020-04-08

引言:寻找客家人的真正起源是我们开始客家基因族谱项目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年10月,我们在世界客属祭祖大典上项目举办了成果展。现将我们获得的一些初步结果公布一下,给有兴趣的客家网友们看看,也欢迎媒体采访:

关于客家人起源和发展,一直存在争议。比如,客家人的主体来源是中原汉族呐,还是百越或畲族?被称为“客家祖地”的石壁究竟居于何种重要的地位?如果在福建宁化县石壁的附近全面地收集“百家姓”的基因样本,并作系统的基因家谱的分析,是否可以追溯客家人的祖先,重构客家人千年以来的迁徙故事?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去年开始做的全球首个“客家人基因族谱”项目的研究在今年8月已经有了结果。这是客家学研究第一次使用遗传学方法分析了客家祖地100多个传统姓氏的血缘起源,回答了的两个历史疑问:
1、客家人的主体是中原汉族、畲族还是古代百越人?
基因调查提供的证据:“检测了福建宁化境内的105个姓氏的393个样品,其中一些姓氏有不同的血缘分支,所以总共获得279个姓氏家族的样本。在这些姓氏家族中,绝大部分(将近三分之二)的父系血缘来自北方中原汉族,小部分来自百越族群和苗瑶族群(畲族)。宁化是客家祖地,而宁化的客家姓氏与其他客家地区的客家姓氏分布也很类似。因此,客家基因族谱的系统分析表明了客家人起源的主体是北方中原汉人。” 另外,基因检测表明宁化的很多传统大姓,比如伍、罗、曹、张、巫、伊、刘、王、马、李、孙、郑等等,都是来自北方。 
2、被称为“客家祖地”的石壁居于何种重要的地位?
“客家人基因族谱”项目认为:“遗传学支持石壁的独特历史地位。该项目专门对石壁附近(石壁镇和淮土乡)的姓氏家族的基因家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壁的姓氏的父系血缘中,中原汉人起源的比例(75%)远远高于宁化的其他区域(65%),尤其高于宁化北片的水茜、安远、泉上一带(59%)。在这么狭小的地理区域里,能形成这么大的血缘成分的差异。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中原汉人在南迁时,一下子涌入了宁化石壁这个狭小区域,形成了绝对的优势,以至于经过千年的变化之后,还能占到血缘成分的绝大多数。” 除此以外,研究结果中还有两个信息让很有意思:
1、福建宁化县的伊姓人士,祖先是白人
伊姓是宁化的一大望族,在客家基因族谱项目对伊姓人士做基因检测之前,他们可能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竟然是白人的后代,他们的祖先是由遥远的异国来到中华大地的。 “伊姓在全国范围是个小姓,人口排名239位,但在宁化却是一个大姓。族谱记载,伊姓的祖先在唐末迁入宁化,始祖是商朝的贤相伊尹,世代居住在河南开封府陈留县,唐末避乱迁入宁化。” 客家基因族谱研究结果表明,伊姓的Y染色体属于一种特别的基因类型(国际遗传学界称R1b1a2单倍群),而这种类型是白种人特有的。这个基因类型的人主要分布在一些西欧国家,占到人口的80%以上。属于这种基因类型的人都是从一个祖先传下来的,因此这些人都是远房的亲戚,不管他们是在中国、英国、法国还是西班牙。伊姓古老的祖先最居住在西方,后来到了华夏之地,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员。那么,伊姓的先祖是如何和为什么来到中国呐?一种可能性是,他/他们是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西方商人或使者。还有一个可能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战乱频繁,有很多塞外胡人进入中原,融入汉族;鲜卑族是其中最强大的一支,当时在北方建立了很多王朝,他们中有白色人种的成分。史书记载,北魏时期有一支鲜卑贵族伊娄氏改姓为伊,所以,宁化的伊姓可能是出自鲜卑族的这一支。到了唐朝,伊氏家族已经居住在中原地区。到了唐末的战乱时期,伊氏的祖先又从河南迁到了福建宁化,成为了客家人的一部分。伊氏家族在宁化落地生根,繁衍了千年,到今天因为科学技术的发达,才被揭开出了身世的奥秘。 
2、巫氏始祖与“成吉思汗”家族是亲戚
巫罗俊这个名字,大部分人听起来都觉得很陌生。他,可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巫姓的始祖呐! “在隋末唐初统领民众开发宁化地区时,建立了宁化县的前身—黄连镇,巫罗俊就是宁化人。巫姓是客家人的大姓,子孙已经远播世界各地,各地族人常设家庙祭祀巫罗俊公。巫罗俊的身世和来历,据历代名贤所作的考证,也是众说纷纭。族谱中的常见说法是,巫氏世居山西平阳,南北朝时辗转来入闽至剑津,隋末巫罗俊随父亲迁入黄连峒。然而,也有历史学家质疑,认为当时的黄连是少数民族地区,要想成为他们的领袖,除非巫罗俊自己就是当地土著。客家基因族谱也已用基因检测的手段解开这个历史疑问。客家基因族谱项目在巫罗俊的家乡—福建宁化采集了巫姓族人的基因样本,检测表明,宁化巫姓的Y染色体属于一种特定的基因类型(国际学术界称C3单倍群),这种类型的人起源于东北,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地区,在蒙古族等北方民族中分布的比例最高,属于这种类型最著名的家族是成吉思汗的蒙古部族。由于巫姓具有这种基因类型,我们就知道巫姓的祖先最早是居住在塞外草原的民族。巫姓与成吉思汗的族人有共同的血统,可以说是成吉思汗的“远房亲戚”。因此,谜团的答案是:巫罗俊不是南方的土著,而是从遥远的北方辗转迁来的。这与众多巫氏族谱其实是一致的,历史学家的怀疑可以放下了。那么,一个草原上的家族,怎么会成为汉人,又迁徙来到南方的腹地福建呢?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支塞北草原上的骑射民族进入了中原,接受了汉族的文化,融入了汉族。
巫氏祖先很可能就是这一阶段进入中原成为了汉人。到了隋朝,他们在中原已经生活了很多代,由于战乱又辗转南迁,直到平静的福建地区。这与族谱记载的巫罗俊祖上由山西迁至山东,又因战乱迁至南平的历史,是符合的。”
3、福建宁化的严姓与伊姓很可能是一家人,严姓可能由伊姓改姓而来伊姓是宁化的一大家族,人数众多,分布在水茜、河龙、和城关等地,族谱记载非常详细。严姓在宁化则是小姓,主要分布在宁化城关,族谱记载不详。客家基因族谱检测了宁化城关的严姓,基因分析的结果发现,他们与宁化城关的伊姓有非常接近的亲缘,可以判断他们与城关的一些伊姓应该就是几代之内的亲戚。由于伊姓在宁化的历史记载很长,而城关的严姓则几乎没有文字记载。因此,这个结果说明,宁化城关的严姓可能就是由伊姓改姓而来的。
4、宁化的晏姓和阴姓也是一家人,可能晏姓出自阴姓
基因家谱项目还发现:家谱记载,阴姓远祖居住在四川,在宁化的始祖是宋代进士**元。阴姓的子孙在宁化的中沙、城郊一带分布较多。关于宁化的晏姓,据《宁化县志》北宋时宁化潭飞寨的盐商“晏头陀”领导了威震闽赣两省的武装起义,失败后宁化晏氏家族四散。如今城郊的晏氏据说是清代从邻县明溪迁来的。客家基因族谱检测了宁化城郊和城关的两个晏姓和两个阴姓的基因,发现这些晏姓和阴姓都有非常接近的亲缘,在数代之前都是一家。基因族谱分析表明,两姓是很近的同宗。然而,宁化城郊的这两个姓氏,到底是哪个出于哪个呢?这个还不好下结论,因为两姓在宁化都有历史。但由于城郊的晏氏在宁化有记载的繁衍时间并不长,晏姓出自阴姓的可能更大。要想更清楚地搞请这个问题,就需要有宁化中沙等地的阴姓和明溪的晏姓的更多基因样本来做分析了。 
5、台湾客家人同样来自中原

在参与客家基因族谱检测的台湾客家人,有81%的基因家谱显示他们的祖先来自中国北方“中原”地区,这些台湾客家人通过基因家谱找到了自己在“中原”的家族源流。这些包括台湾客家的刘姓、王姓、林姓、李姓、薛姓、陈姓、温姓和卢姓。

民族志——汉族

汉族就是5000年前古代中原人的直系后代。(《汉族为古代中原人直系后代》详细描述)

根据2007年李辉《史前长江》一文,山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其主体类型为O3(O3*、O3e都有),和现在汉族完全一致。

中原地区的遗址中,不全部都是O3,也有O1和O2*,在南方,O1也出现在良渚文化中,O2a出现在吴城文化中。

在2200年前,秦国统一了中原地区,当时的中原人基因类型和现在就已经基本一样了,是以O3为主体,同时具有N*、O2*、O1、Q1、C3*,秦朝灭亡后,400年的汉朝,使得汉族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汉族基本形成。

2200年后的今天,现在汉族也同样是以O3为主体,同时具有N*、O2*、O1、Q1、C3*,2000余年来,汉族吸收数量非常少的其他民族的父系成分,今天北方90%的男性居民为汉代中原居民的后代,长江以南,大致有80%人的父系远祖可以追溯到汉代中原居民。

汉族的语言为汉藏语的一支,来自于周代的“雅言”,本来是周族日常生活用语,后来被运用到书面,成为民族通用语,汉代之后,形成固定的汉语。

汉族人的基因类型和其他很多汉藏语居民类似,O3为最主要成分。

O3大致占汉族基因库的55-65%,华北地区、黑龙江、陕西、客家人、广西六甲人比例比较高,大致在65%-75%;江浙、广东偏低,大致50-55%左右。(O3详细介绍)

O1是第二大基因,尤其以江苏南部和浙江地区比例最高,大致接近20%,其他地区,北方地区普遍在5%以下,长江以南平均12%左右。(O1详细介绍)

O2a是第三大基因,除广东外,比例都不高,广东大致15%左右。

O2*是第四大基因类型,全国大致5%左右。(O2*、O2a详细介绍)

N*是第五大类型,全国大致4-6%,四川地区偏高。(汉族的N类型)

C3*是另一个重要类型,根据复旦2000年的宿兵系统,一万多个样本中H1(C)的比例大致为3%。(C类型详细介绍)

Q1是另一个重要类型,根据复旦2000年的宿兵系统,H13(Q1)的比例大致为2-4%,华北较多,南方比例为2%。

除此之外,汉族中还找到过O*、NO、O2b、J2、R1a、R1b、G、N1、D*、D1、C*、N3等类型,总比例综合各次数据看,不超过2%,很多类型是孤例形式找到的。

总体看,汉族就是5000年前古代中原居民的后代,而且2200-1800年前,当时汉时代的汉族就已经和现代汉族基本一致了,2000年来所有北方民族对华北汉族基因库的影响只有5-10%,南方土著居民对北方汉族的影响大致5%,对南方汉族影响接近20%。

汉族中的客家族群是古代汉族的一支重要直系后代,其高达74%的O3比例现实了这个族群和华北、湖北等地的居民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他们都是古代中原汉族的直系后代。

汉族内部,差别是有的,但差别不大,父系主体是一致的(平话族群是例外),各地汉族有相同的父系远祖,主体汉族是古代中原居民的直系后代,绝对不是民族混合的产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