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荐:大湾区语文教育,多语和谐相处,取长补短

 风吟楼 2020-04-09

本文转自“语言战略研究”公众号


2020年第1期

王宁:港澳中文教育中的自然母语与社会母语

田小琳:分工合作,营造粤港澳大湾区多元语言环境

邓思颖:粤港澳大湾区中文院系要协同进行中文教学研究

汤志祥:进一步推进普通话在香港的使用和教育

本期嘉宾

周 荐

澳门理工学院教授

粤港澳大湾区由穗、深、珠等九市及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大湾区的语言情况较复杂,有中文(含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普通话,粤方言、客家话等方言),有在香港也是正式语文的英文、在澳门也是正式语文的葡文;大湾区的语文教育与内陆其他地区相比也有所不同。九市,经七十年的努力,市民不但中文水平获得极大提高,英语等外语能力也得到较大提升。香港,回归前,英语占主导地位,生活语言主要是粤方言;回归后,香港《基本法》将中文和英文规定为两种法定的正式语文,因此,有中、英两种语文教育背景并能娴熟地将两种语文用于工作和生活的人口比例持续上升。澳门,回归前,澳葡政府重葡文轻中文,但葡文只在一小部分人口中使用,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语言是粤方言;回归后,由于澳门《基本法》将中文和葡文规定为两种法定的正式语文,又因为英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因此,熟练掌握中文、英文、葡文,尤其是前两种语文,并将这些语文用于工作和生活的人口比例迅速攀升。

大湾区的语文教育,应在保持原有传统的基础上,多语和谐并存,彼此取长补短。九市的中文教育七十年来始终是“普教中”,九市居民的普通话水平多年来在全国排位都比较靠前。这样一种优秀的语文教育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更好地学习并掌握中华文化,对于本地人与其他地区的人们更好地沟通和交流,对于学生毕业后的人生发展,都有极大的助益。九市不存在所谓的“普教中”“粤教中”之争。拿九市的“普教中”与湾区内个别地方、个别教师的“粤教中”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对比,高下立判。两种不同的教学,也可从方法上进行比较,取长补短。英语在香港和澳门,葡语在澳门,始终是优势的语文教育学科。这种语文教育是港澳的长项,不但要在港澳继续保持,而且要在九市的外语教育中适当地推而广之。九市的外语教育要汲取两区的经验,使英语、葡语教育在大湾区的外语教育中也获得发展。这对于整个大湾区成为中国进一步面向世界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具意义。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全面建设大湾区的纲领性文献,内容广泛,涉及了诸多领域、各个方面的工作,对文化方面着墨尤多。《纲要》全文26485字,其中“文”字,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实义字,计有89处,由“文”字与他字组合而成的谈文化、文明或与文化、文明等有关的词语有87处。这说明了中央对大湾区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大湾区要做好语言规划,充分利用好语言资源,协调好各语言(含方言)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对于大湾区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成功实施,都是十分有利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