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的理想社会与现代人的“世外桃源”

 白乙笑谈馆 2020-04-09

东晋的陶渊明写了一篇《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从此,“世外桃源”便成了人们逃避现实的最理想的所在。

当人们不满意自己的现状,却又苦于无法逃离现实时,往往会通过幻想架构自己的理想国,也就是理想社会。其实在陶渊明之前,已有三个古人在精神上架构或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这三个古人,一个是黄帝,一个是老子,一个是孔子。

黄帝是通过梦游的形式,找到自己的理想国的。据《列子》记载,黄帝即位十五年,曾“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这华胥氏之国,即是黄帝向往的理想社会的状态,譬如“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黄帝梦游华胥氏之国后顿悟:“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后来黄帝按这理想国的模式治理社会,于即位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

而老子的理想社会,即是《道德经》所说的“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换言之,就是:什么都可以有,却不用,简朴生活,保持本色,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 这就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至于孔子,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却是“大同世界”。据《礼运大同篇》记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概而言之,就是:整个世界都是一家人,爱人如爱己,没有欺骗,没有伤害,互相信任,互相援助。

无论是黄帝的“华胥氏之国”,还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其实也多有大同的理念。老实说,孔子所描述的“大同世界”,哪怕在今天看来,也仍使人不禁“心向往之”。

然而,历史发展到现代,因科技的高度发达,现代人对“理想国”的架构却比古人高明得多。古人架构“理想国”,只能靠梦游、幻想和文字描述,而现代人,却可通过网络、影视、网游、动漫等现代技术,将人的理想、幻想、梦想以虚拟的形式架构成宛若真实的世界,并展现给人看。而且,这样的“理想世界”,花样更多,形式更多,内容更丰富,通过虚拟的技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做不到的。

所以,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是各类文化大爆发的时代,也是人人都可通过自媒体充分展现自我的时代。好像几千年来的文明沉淀,就是为了今天的展现。

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手机成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什么场合,无论是走路,坐车,等车,吃饭,休闲等,低头看手机,成了现代人的生活常态。有些人甚至上床也要玩一两个小时的手机,否则可能都睡不着觉。因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所耗费的时间越来越长,有远见的人开始为这种现象担忧,有人甚至将看手机与抽鸦片相提并论。

但换另一个角度,我却是这么看,现在的人生存压力大,名利情也没有古人那么寡淡,因而更易受名所累,为利所劳,为情所困。所以,活得累,几乎是现代人的同感。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可能现代人比古人更想逃避现实,更想去寻找自己的“理想国”。现在的人之所以大多沉迷手机,感到离不开手机,也许是因通过手机网络所架构的虚拟的世界,大多数人都从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理想国”,只要进入其中,就会暂时忘记眼前的烦忧,而乐在其中。所以,我觉得,手机的网络世界,已成为现代人可暂时逃离现实,缓解生活压力的“世外桃源”。

柏拉图曾将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两种。“事物世界”是可感知的现实世界;而“理念世界”是不可感知的,寄托的是人的灵魂。所以,人在现实生活的同时,经常看看手机,暂时进入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精神生活,我以为也是无可厚非的。有时精神上适当的减压和放松,更有利于过好现实的生活。当然,若沉迷到不可自拔,甚至损害健康的地步,那就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