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鸦片战争中被俘的两广总督,自称“海上苏武”

 林歌作品 2020-04-09

叶名琛,湖北汉阳人,字昆臣。道光年间进士,累迁至广东布政使。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英国要求进入广州城,清廷以民情激愤为由,请缓两年入城。

道光二十八年,两年届满,英方重提入城要求。

这时,叶名琛新升任广东巡抚,协助两广总督徐广缙与英方交涉,拒绝其入广州城。

英国因当时驻香港的兵力不足,暂不强求。

清王朝认为是一次外交胜利,对广东地方官大加褒奖,授徐广缙世袭子爵,叶名琛世袭男爵。

咸丰二年,徐广缙调任湖广总督,叶名琛升任两广总督。

咸丰六年,英、法、美三国向叶名琛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叶名琛以傲慢不妥协的态度,断然拒绝他们的要求,以为和上次一样,只要坚持不答应,洋人即无可奈何。

他既不了解洋人的情况,也不想去了解,更不做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不料,这次洋人已做好准备,决心再次打开中国大门。

他们就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大做文章。

因“亚罗号”船走私,中国官员搜船时拔下了所挂英国旗,抓走了船上中国水手13人。

英国领事巴夏礼便以船上水手受英国保护和拉落英国国旗为借口,炮轰广州城。

这时,叶名琛正在校场举行武举人考试骑马射箭,探马来报英军已攻占流沙炮台。

在场文武官员颇为震惊,深感事态严重,唯独叶名琛却若无其事。

他笑着说:“没有事,到天晚了,他们自然就走了。”

并命令水师偃旗息鼓,不许出战。

因守军不抵抗,次日,英军便攻占了风凰炮台,又次日攻占了海珠炮台,叶名琛仍听任英军攻打,不准抵抗。

广州知府吴昌寿再三请发兵,叶名琛仍坚持不许。

吴昌寿急了夺取令箭要去发兵,叶名琛急忙追赶,追到甬道夺回令箭。

英军集中炮火攻击总督府,下属官员冒着炮火来请他暂避他处。

这时,叶名琛仍手里拿着一本书,危坐大堂上专心阅读,不为所动,笑着叫他们回去。

后来,炮火已打坏了西厅等处,司道各官员坚决请他避开,他才勉强同意,迁往巡抚衙门。

因英军尚未作好大举进攻的准备,才暂时撤退。

咸丰七年,英国派额尔金勋爵到香港,会同法国的格罗男爵,各以其本国全权代表的名义,向叶名琛提出,要进行直接谈判,要求得到香港附近的领土和赔款。

叶名琛又以轻蔑的语气予以拒绝。

对方发出最后通牒,声称如不答应要求,就要炮轰广州城。

局势十分危急,战火一触即发,英法两国军舰已陆续开入珠江,抢夺民房驻兵。

叶名琛仍镇定自若,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司道众官员感到很奇怪,问其原因,他说:“洋人黔驴技穷,只是作出打仗的姿态来吓唬我们而已,他们穷蹙已甚。”

众官员提醒说:“即使无事,也不可以没有准备。”

请求增兵,他不答应:请求召集团练,他也不答应。

大家一再坚决请求,他非常不高兴地说:“谁要增兵,谁给饷银,你们耐心等待,过了十月十五日就没有事了。”

原来,叶名琛的父亲叶志诜极迷信,喜欢扶乩。

叶名琛特地为他建造长春仙馆居住,奉祀吕洞宾、李太白二位神仙。

叶名琛也和他父亲样迷信,一切军机大事都取决于扶乩,因乩语说过了十月十五日即可无事,他便信以为真,等候这一天的到来。

可悲的是,乩语并不灵,十月十三日英法联军大举进攻,炮击总督署。

叶名琛只好逃往粤华书院。

千总邓安邦率兵勇千人血战,因无援而败。

十四日,广州城失陷。

英法联军到处搜捕两广总督叶名琛。

叶名琛在夜间躲到左都统衙门,不几天,即被英军俘获,成为英国人的阶下囚。

这是他不抵抗的下场。

咸丰八年正月初三,叶名琛从广州坐英国船被解往香港,随行的有家人许庆、胡福,及巡捕把总兰镔。

他得知将被解往国外,次日便命兰镔替他准备被褥、衣服和食物,买米二十石,白银千两,《吕祖经》一册,并特地雇厨师一名,给他做饭,理发师一名,为他梳头理发,做了周全的准备。

在香港的几天中,他应洋人的要求,每天给他们写诗作画。

随从的人劝他不可题写自己的名字,他便在落款处写了“海上苏武”四个字。

“苏武牧羊”是家喻户晓的动人历史故事。

西汉天汉元年,苏武官拜中郎将,奉命出使匈奴被扣押。

匈奴单于诱降,他严词拒绝被囚禁在大客中,又威武不屈,最后被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掘野鼠和野草为食,过了十九年非人的生活。

汉始六年,汉昭帝与匈奴和亲,苏武才被释放回汉朝。

苏武不辱使命,为了国家的利益,英勇不屈,始终保持高尚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千古传颂。

叶名琛却有负使命,面对强敌的侵略不备战,不抵抗,任凭敌人蹂躏祖国领土,致使广州陷落,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造成割地赔款等严重恶果,是人人唾骂的千古罪人。

他如能领导军民坚决反抗侵略,本可不被俘。

由于他不抵抗才成了瓮中鳖而被俘,祸国殃己,只给中国带来耻辱,毫无可取之处。

他因被俘,由海上掳往国外,而恬不知耻地自比苏武,妄称“海上苏武”,其实他与苏武毫无共同之处。

这个所谓的“海上苏武”,后来从香港被解往英国属地孟加拉囚禁。

每天朗诵他带去的《吕祖经》,直至咸丰九年病死异国他乡,遗体才被送回广州。

当时有人写了如下文字加以嘲讽:“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之罕有。”

可见是非功过自有公论。

资料来源

(1)《清代野史》第五辑,第345-353页。

(2)《清季野史》第三编,第243-253页。

(3)《清稗类钞》第四册,第1590-1591页。

(4)《清朝野史大观》第二册,卷四,第38-40页。

(5)《清朝野史大观》第三册,卷七,第26-2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