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名琛:“六不总督”还是“海上苏武”?

 袁承志dtau70na 2019-10-11

作为一个传统的封建士大夫,叶名琛无疑是佼佼者。在面对时代的大变局,叶名琛则不合时宜,自然为时代所摒弃。

叶名琛

叶名琛,晚清重臣,任两广总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因其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作为,被称为“六不总督”,成为史家鄙夷的对象。他战败被俘,囚禁海外期间,又自喻为“海上苏武”。同一个人,他评与自评,迥然不同。差异为何如此之大,究竟哪个才是其真面目呢?

01

彪悍的升迁之路

叶名琛的前半生是绝对开挂的人生。

叶名琛生于1807年,祖上经商,家庭优越,生活富足。在少年时,叶名琛就展露出过人的读书才能,妥妥的学霸一枚。学习好,考试运气又好,叶名琛26岁的时候高中进士。

学业优等生的叶名琛,在中进士后,因为有潜质,被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编编书,也给皇帝讲课。清朝的翰林院中进士平均年龄37岁,叶名琛比平均值整整早了十年。他与清朝大名鼎鼎的曾国藩(27岁中进士)、李鸿章(24岁中进士)等人,属于同一阵营。从这个角度来看,叶名琛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一小撮人中的一分子。

彪悍的人生有时候真的让人眼红,叶名琛堪称是升迁大神。

在翰林院干了三年后,叶名琛被提拔去陕西兴安当了个地级市的市长。自此平步青云,一路高升,升迁速度堪比坐着火箭。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叶名琛升任广东巡抚,二品大员。咸丰二年,叶名琛又被提拔为两广总督,成为大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吏之一,这一年叶名琛刚好43岁,比晚清名臣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要年轻四五岁,他们都是在四十七八岁的时候,才成为封疆大吏的。

43岁即官至总督,这年纪,正好年富力强。这位置,正可大干一番。

叶名琛彪悍的升迁之路,绝对开挂的人生,让多少同僚羡慕嫉妒恨啊!

02

提拔升迁有妙招

1840年,中英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自此中国进入了几千年未有的变局。在这场大变局中,清朝很多官员因为处置不当,落得个丢官罢爵的下场,叶名琛却能处变不惊,屹立不倒,全凭着他秉持了中国古代官员千年不变的做法。

1840年后的清政府内忧外患,内部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头绪繁多,许多官员惊惶失措,不知该抓哪一头。叶名琛和曾国藩一样,却认准了一头,积极镇压农民起义。

太平军发端于两广地区,在叶名琛任广东巡抚时,广东也是起义不绝。

三十年,平英德土匪,被优叙。咸丰元年,歼罗镜会匪吴三,加太子少保。二年,广缙赴广西督师,命名琛接办罗镜剿捕事宜,出驻高州。是年秋,罗镜匪首凌十八就歼……广时广东盗贼蜂起,……近省之佛山、龙门、从化、东莞、阳山、河源、增城、封川,韶州之海丰、开建,潮州之惠来,肇庆府城及德庆并陷,先后克复。邻省军务方亟,粮饷器械多赖广东接济,名琛筹供无缺,益得时誉。                                      

 ——《清史稿·叶名琛》

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让曾国藩、李鸿章发迹,也让叶名琛在官场上一路亨通。太平天国好汉们的头颅与鲜血,染红了他们的花翎顶带。

太平天国起义

在内患与外夷之间,叶名琛选择了清除内患,这个见效快风险小的捷径。当然,在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他也不得不与外夷周旋,兼顾着和外国人打交道的任务。1856年,在英军进攻广州城的危难时刻,叶名琛仍然心系剿匪,将镇压太平军作为工作的重心。他的奏折,上达天听,捷报频传,写的都是剿匪的那些事儿。

四年(1856),广州群匪扰及省城,遣将分路进剿,连战皆捷。                         

——《清史稿·叶名琛》

从传统角度来说,叶名琛能够维护地方稳定,维护皇帝的利益,是一个称职并且有能力的官员。

不料,英国人攻陷了广州城,叶名琛被生擒。在被俘上船前,叶名琛还让仆人从家里带粮食,不吃英国人的一粒米,一口饭,最后饿死在印度,气节堪比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

说实话,作为晚清的重臣、两广总督的叶名琛,不论是从业务角度(镇压起义、维护统治),还是精神认同角度(对皇帝的忠心),都堪称一代能吏。被俘期间,他拒不投降,保持气节,所作所为确有苏武之遗风。

从叶名琛被俘后的诗歌里,我们也能一窥其才情、无奈和精神风貌。

零丁洋泊叹无家,雁札犹传节度衙。

海外难寻高士粟,斗边远泛使臣槎。

心惊跃虎茄声急,望断慈乌日影斜。

惟有春光依旧返,隔墙红遍木棉花。

03

外交短板误一生

如果叶名琛能拿出来镇压农民起义的干劲来同外国人打交道,那他的一生可能会重写,但在实际中,他采取了同大多数清朝官员相同的态度——蔑视。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五口通商,英人要按约定要派领事入广州城,时任广东巡抚、二把手的叶名琛配合总督徐广缙,借广州百姓反抗洋人的民意,发动百姓,吓得英国人不敢提进城的事情。

“二十九年,英人欲践入城之约,名琛偕总督徐广缙坚执勿许,联合民团,严为戒备。”

这件事的成功给了叶名琛极大的自信,认为洋人极好控制。当然,作为一个有素质的官员,叶名琛在一些外交事件中处理的还是很得体的。1856年爆发了亚罗号事件,叶名琛的处理就得到了马克思的赞誉。

叶总督有礼貌地、心平气和地答复了激动的年轻英国领事的蛮横要求。……海军将军态度蛮横,大肆恫吓,中国总督则心平气和、冷静沉着、彬彬有礼。

 —— 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

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叶名琛所有美好形象,都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进行丢失殆尽。

英军进攻广州城时,叶名琛传令:“该夷如无动静,兵勇毋须挑衅”(《咸丰夷务》卷十七,39页),当时的湖南巡抚骆秉章如此描写叶名琛的行为“以渊默镇静为主,毫无布置,惟日事扶鸾降乩,冀得神佑”(《咸丰夷务》卷十八,11页)

面对战争的这种“镇静”,叶名琛采用“不战、不和、不守”的策略,正是这种不作为、不理性行为,最终彻底葬送了自己的前途。两日后,广州被占领,包括叶名琛在内城中全部清朝官员都成了英军的俘虏。

04

悲剧人物有先兆

作为清朝的地方大员,叶名琛身上体现出了很高的政治素养。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叶名琛“驾炮击总督署,司道冒烟进见,请避居,叶相手一卷书危坐,笑而遣之”(薛福成《书汉阳叶相广州之变》),其表现比柏贵之流,不知好到哪里去了。他战时临危不惧的气概,被俘后坚贞不屈的气节,应为后人仰慕。

第二次鸦片战争,北塘炮台英军攻入口内部

但是,封闭自大的叶名琛,在大刀与火炮对抗中,其气概与气节又显得格外的可怜和悲怆。

作为一个传统的封建士大夫,叶名琛无疑是佼佼者。在面对时代的大变局,叶名琛则不合时宜,自然为时代所摒弃。

比叶名琛稍早一些的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以夷制夷”,为中国人打开了一个看世界的窗口,所以,他成为了民族英雄。叶名琛则固步自封,未能与时俱进,最终他成为了时代的悲剧。

叶名琛的失败,实际是那个时代的失败。他的行为,误国又误身。他自诩的“六不总督”,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但是,相比他自喻的“海上苏武”,还是要贴切得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