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刊]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有物书斋 2021-06-15

第477篇原创,本文约3996字,阅读需要7min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过去发生的事情,现在正在发生,并且一直在发生。————题记
01


第一次知道六不总督叶名琛是上初二历史课上。当时我很崇拜历史老师,他是讲故事高手。老师讲到鸦片战争的时候,义愤填膺,特别点了叶名琛的名字,并说当时人称他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老师拿粉笔点着黑板上叶名琛的名字,说一句点断一根粉笔,说一句点断一根粉笔,老师说:“这个人被永远钉在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广州城破,他为什么不以死殉国?他为什么不死!”那个情景历历在目,以致于这么多年回忆起来依然清晰无比。
后来因为香港的一些事情开始翻阅清末历史,翻着翻着就看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因为“亚罗号”事件爆发,以香港为大本营的英军进攻广州,守城的就是两广总督叶名琛。

晚清重臣叶名琛(图片来自网络)

叶名琛,字昆臣,湖北汉阳人,1807年生。

  • 道光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 道光十八年,出任陕西兴安知府。

  • 历任山西雁平道、江西盐道、云南按察使,湖南、甘肃、广东布政使。

  • 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擢广东巡抚。

可以这么说,叶名琛在到广东之前,仕途一直都是顺风顺水,到广东之后,一切都变了。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在公元1840年已经爆发,叶名琛的广东巡抚衙门所在地正是五口通商之一的广州。

按照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协议,英国人要求进驻广州城,设立领事馆。

  • 但一方面广州民众在三元里抗英的时候与英国人打出真火了,百姓不答应

  • 一方面道光皇帝碍于国体也面子,也不愿意,皇帝不答应

  • 第三则是叶名琛被儒学浸淫多年,也不愿意做这种丧权辱国的事情。自己不答应

于是叶名琛用著名的“一拖二延三不知”的方法,成功拖延到了1849年,英国人终于忍不住,把军舰开进珠江口,威胁要炮轰广州城。

当时的两广总督徐广缙上船谈判,作为谈判二把手的叶名琛组织了十多万民众,在珠江口示威。英国人本来要扣押徐广缙,但看着黑压压的广州民众,胆怯了。经过一番交涉,最终英国人答应把领事馆建在广州城外,并且英国人不得进城。

此次外交事件的胜利,叶名琛是主要组织和策划人,到北京觐见道光的时候,道光皇帝大悦,封叶名琛为一等男爵。道光死后,咸丰皇帝即位,广州又闹天地会,叶名琛用很短的时间把天地会镇压下去,有功。公元1852年,咸丰皇帝任命叶名琛为两广总督,加太子少保衔,授体仁阁大学士,官居一品。


02


叶名琛到任以后,恰逢英国驻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换成了包令(Sir John Bowring),包令重提进广州城的事情,被叶名琛一通踢皮球的太极神功成功化解。但包令从此怀恨在心,后来炮制了“亚罗号事件”,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

“亚罗号事件”的具体经过就不写了,网上有很详细的描述,总之就是英国人找事,在“亚罗号”商船英国注册证过期两周的前提下,硬说这船是英国的,阻止中国海关查验和搜捕海盗。在这个事件中,如果纯粹从外交手段而言,叶名琛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

马克思在两个月后写了《英中冲突》一文,以社论形式登于1857年1月23日的《纽约每日论坛报》上。说:“在全部事件过程中,错误在英国人方面。”马克思赞扬叶名琛:“确实,这个中国人如此令人信服地把全部问题都解决了。”马克思还说:“叶总督有礼貌地、心平气和地答复了激动了的年轻英国领事的蛮横要求。他说明捕人的理由,并对因此而引起的误会表示遗憾,同时他断然否认有任何侮辱英国国旗的意图。”面对英国人的蛮横无礼,“中国官吏心平气和,冷静沉着,彬彬有礼”。然而就是这个马克思都称赞的中国官吏,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以后,丢了广州城。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叶名琛在下属面前表现的镇定自若,英军军舰开过珠江口时,叶总督还在观阅武举考试。当英国军舰越过虎门攻占广州城东郊的时候,叶总督镇定自若的指着英国军舰对属下说:“不用担心,英国人晚上自己就退了。这场仗最多打15天就结束了。

叶名琛为什么这么自信?原来他在总督衙门建了一个“长春仙馆”,仙馆里祭祀吕洞宾、李太白二仙;叶名琛打仗的时候,都要依据占卜的结果决定出兵与否。“过十五日,而后无事”,就是叶名琛通过在神像前打卦打出来的结果。而广州城恰恰是第十四日沦陷。

当时民谣曰:
“叶中堂,告官吏,十五日,必无事。
十三洋炮打城惊,十四城破炮无声,
十五无事卦不灵。
洋炮打城破,中堂仙馆坐;
忽然双泪垂,两大仙误我。”

但后来战争越演越烈,叶总督还是做了一些抵抗的:
  • 比如发布悬赏:“每杀一个洋人赏银元30块”;

  • 比如让广州水师模仿赤壁之战放火船过去烧英国军舰,引爆了一艘英国小船;

  • 比如让广州水师放水雷,不过水雷提前爆炸了;

  • 比如让广州水师炮击英国军舰,不过因为大雾,也不知道打到没打到。

总之,两广总督叶名琛努力了,他真的努力了。

03

巨大的军事科技差异下,第二次鸦片战争迅速结束,广州城破当天,叶名琛穿上官服,顶戴花翎,坐在总督衙门的大堂,看着英军进入了城防破烂的广州城。
  • 英军看到叶名琛,以为他要投降,询问他,他不投降;

  • 英军以为他要交涉,叶名琛摇头,也不交涉;

  • 英军以为他要自杀,叶名琛示意身上没有武器,不自杀;

英军也不知道怎么办,鉴于叶名琛是清国的男爵和高官,不能随便就杀了,只好找了几个叶家的仆人,把叶名琛连推带拥,给软禁到了英舰“无畏号”上。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六不总督叶名琛是也!

英军软禁叶名琛48天以后,把他带到了印度加尔各答。叶名琛在被软禁初期,本以为英国人会带他回英国本土,这样叶名琛就有机会面见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他要当面跟女王进行交涉,说不定能说通女王,达成和平,不战而屈人之兵。临走的时候,叶名琛让仆人从家里带了很多粮食,中国土地上生长的大米。

谁知道英国人并没有带他回英国本土的意思,而是每天让他衣帽整齐,头戴三眼花翎,坐在一个玻璃房里,被人参观,玻璃房外挂有一个牌子,上面赫然写道:清国公爵,被俘虏至此,大家可以免费参观。

但叶名琛心存幻想,认为终有一天他会见到英国女王,所以苟且偷生。他每天让仆人找人给他念报纸,如果英国人失败了,他就很高兴,如果清国失败了,他就捶胸顿足。他自称“海上苏武”以表明自己的气节。后来,叶名琛被明确告知不可能见到英国女王以后,他绝望了,于1859年二月二十九日开始绝食,三月初七戌时绝食而死。

在被俘期间,叶名琛吃的都是从广州家里带去的粮食,始终没有吃英国人的一个面包,所以他在他的诗里写“海外难寻高士粟”,是把自己比作不食周粟而饿死的伯夷叔齐。

04


叶名琛的整个人生就是一个时代悲剧的缩影。
  • 要说抵抗,他也曾经做过抵抗。叶名琛在任期间频繁对香港进行间谍、刺杀和破坏活动,也起到一定的效果。

  • 要说政绩,他也有政绩,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到1849年一直明挡暗阻,使英国人进不了广州城,老百姓自发给他立庆功碑。

  • 要说手段,他也有手段,镇压天地会时如秋风扫落叶,迅速而果决。

但这都是“诡道”,不是正道。

他担任两广总督期间,也整修了广州城防,修复了炮台,但也仅此而已,他做的这些一方面是职责使然,一方面是让给皇帝看的,皇帝关心什么,他就做什么。至于说总督的本职工作“整军备武”,他除了发动大量的民兵意外,正规军的整备工作几乎等于没做,所以广州城才会城防疏忽,迅速陷落。

所以说,叶名琛也是有一定才能的,否则不会升官如此迅速。为什么一个镇压天地会时的精明官僚,面对洋人的时候就成了“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的庸碌官僚,为什么?

因为与洋人交涉的关键阀门不在他手里,在道光和咸丰手里,无论他个人对西方有什么看法,有什么认识,在咸丰帝那边,都是一道铁闸,他没有任何权限,来谈这个事情,咸丰帝的认识就是他的认识,咸丰帝的看法才是他的看法。更何况,作为一个洋务运动前的传统知识分子,叶名琛也没有这个自觉,去更深的了解西方。

所以,无论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还美国人,他们发现叶总督就像太极宗师一样,一套你来我往的太极拳打得滴水不漏。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统统都给你挡回去。如果洋人们去找别的官员,这些官员又把皮球踢回叶名琛那里,因为按照程序,只有叶名琛才有资格跟洋人交涉。

而叶名琛呢?不敢交涉,也不敢不交涉,只能半交涉半不交涉,犹抱琵琶半遮面,像阎老西说的,在两个鸡蛋上跳舞,难呐。这是清末的官僚与洋人打交道的通病,这个通病来源于落后的制度,也导致了很多误会,误会逐步升级,演变为战争。

05


在清朝的传统中,一个封疆大吏,一个两广的实际土皇帝,城破之日,最好的结局就是“一死报君王”。只要死了,平时袖手谈心性的过错就可以抹去,平时的庸碌就变成了与敌周旋,这样上对咸丰有了交代,咸丰也可以对朝野交代,下对百姓也有了交代,百姓们可以化悲痛为力量,继续与殖民主义者斗争。

但是你叶总督什么不死?你不死,咸丰帝怎么收场?你不死,老百姓怎么发泄因城破而带来的恐惧,因城破而产生的家国之恨?你说你是要去劝说英国女王,谁知道呢?你说你跟仆人讲过,谁相信呢?你说跟英国人讲过,英国人的话能信吗?再说了,那是你做的事情吗?你的命运应该是与广州城共存亡!共!存!亡!

城破了,你不一死以谢天下,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很尴尬啊!你知道不知道啊,叶总督!

你不但不死,你还写诗,还画画,还吃饭,还喝茶,你还跟着英国人一起去加尔各答,这不是卖国贼这是什么?这不是软骨头这是什么?
  • 所以,咸丰肯定要把你一撸到底,降为庶人,判为罪人,甚至祸及家人;

  • 所以,老百姓肯定要把你之前的功劳全部抹掉,要把你的庆功碑拆掉,然后再踏上一万只脚。叶总督,你当时就死了多好,你怎么不当时就死呢?


你一死,就一了百了,你的家人不但不会因你受牵连,还会享受荣华富贵,你的后人不会因你而被成骂汉奸的后代,你也不会让100年后的历史老师在黑板上戳着你的名字大吼“把叶名琛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叶总督,你当时就死了多好,你怎么不当时就死呢?

你一死,皇帝的愤怒不就发泄了吗?你一死,百姓的恐惧不就释放了吗?你一死,你不就成了英雄了吗?叶总督,你为什么还要活着,你当时怎么不死了呢?百姓需要你死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