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忠贞报国 血洒鲁南——傅云生

 光明在前dkytwa 2020-04-09

◆傅云生(画像)。

傅云生,曾用名周济,1914年出生在河北省盐山县千童镇后韩沙洲村一个农民家庭。1922年,进入李连家小学读书。高小毕业回村后,在马振华、傅炳翰等共产党人的影响和父亲的支持下,很快产生了进步思想。1933年秋,经马振华介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在党的领导下,他夜以继日地开展革命工作,不断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并组织带领群众进行抗租、抗税斗争。

1937年七七事变后,傅云生踊跃参加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被分配在救国军第二大队开展党的工作。他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动员青壮年群众参加抗日救国军,并注重做好战士们的思想工作。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先后参加了解放乐陵和攻盐山、克无棣、袭庆云的攻城战,屡立战功。

1938年10月,傅云生担任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6支队7团军需主任。1939年1月21日,随7团参加了韩集伏击战,击毙日军中队长西村,歼灭日军一个中队1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1939年2月,7团奉调南下作战,他随7团,在6支队政委周贯五、7团团长李子英、政委崔岳南带领下开赴鲁南,到泗水、平邑、费县、蒙阴一带开展游击战斗。进入该地区后,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的特务大队向7团寻衅,当即被击溃。随后,平息了十八村反动道会门——红枪会的武装暴乱,收编了5个大队的红枪会,打退了1000多日军和2000多伪军的进攻,站稳了脚根,开辟了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这期间,他还参加了陆房突围战和黑山伏击战等多次战斗。

1940年4月,傅云生担任了鲁南第二铁道游击队的政委,并兼任凫山县石墙区区委书记。他机智果断,指挥有方,善于捕捉战机打击敌人。1944年7月,中共湖东县第一分区委建立,他又兼任了第一分区委书记。1944年冬,日军纠集3000余人进入山区,到邹县城东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在侦悉日军后勤补给站临时设在邹县城东南白石埠的消息后,他抓住战机,亲率部队进行袭击,打死打伤日军10多名,俘获20多匹战马和大量物资,使日军不得不撤回一部分进山“扫荡”的兵力,从而减轻了根据地反“扫荡”的压力。后来,他调任鲁南军区武装工作队政委,带领武装工作队在凫山一带坚持对敌斗争。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3月16日,国民党军分五路进攻凫山地区,企图消灭鲁南二地委、二军分区机关部队和凫山地方武装。傅云生率领凫山县区武装,配合鲁南8师21团,在凫山上与敌人战斗一天,天黑后,二地委、二军分区司令部及21团向津浦路东转移,凫山县区机关干部和村干民兵1500余人亦随二军分区分三路撤到了津浦路东,只留下凫山独立营和武工队,由凫山县委书记孙黎明、傅云生和王连山带领,在津浦路西坚持游击战争。上级要求他们隐蔽活动,掌握敌情,维系人心。后来,敌人围聚凫山,独立营亦转移到了津浦路东,另选拔充实30人的小武工队,由孙黎明和傅云生带领,继续坚持路西斗争。在那里,他们镇压了深井“还乡团”大地主,就地枪决了地主父子三人。不久,武工队来到郭里集、东郎子山一带开展工作,因敌人在三山、九山一带驻扎,武工队难以隐蔽活动,在白山与“还乡团”打了一仗之后,也撤到津浦路东,至此,凫山地区全部被敌人占领。

1947年3月底,凫山县委报请鲁南军区、鲁南二地委、二军分区批准,成立了凫山大队(编号20大队),共有800余人。任命二军分区武装部长邵光华为大队长,傅云生和王连山为副大队长,孙黎明为政委。凫山县没有编入凫山大队的其余人员,除少数人跟随县长颜化平支前外,全部随鲁南后方机关北撤渤海。

1947年6月5日,凫山大队和21团从峄山前赴津浦路打到凫山。一天拂晓,傅云生带领凫山大队2连短枪队,配合21团一个营奔袭歼灭了高庄顽乡公所,歼灭地主“还乡团”武装100余人,缴枪100余支。第二天打到郭里集、薄梁一带,敌顽保长、“还乡团”望风而逃。随后,凫山大队和21团转移到滋阳县西北边境汶上地区,同滋阳大队、汶上大队一起活动。在康庄驿正东一个村庄,他还带领凫山大队配合汶上大队歼灭国民党土匪武装2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

1947年7月下旬,鲁南二军分区将邵光华调回,任命傅云生为凫山大队大队长,并命令凫山大队打回凫山地区,支援华野1、4纵队过境。傅云生和孙黎明奉命带队,从汶上县南泉沟出发,长途夜行军,越兖(州)济(宁)铁路,渡过泗河,打回凫山,控制了凫山以西和泗河沿线一带。时值雨季,白马河、泗河下游与南阳湖水势猛涨,成了一片汪洋。7月26日,1、4纵队经南沙河,越津浦线进入滕西,打上凫山。孙黎明闻讯带一个班前往迎接,在郭里集见到叶飞、赖传珠、陶勇几位首长。这时,1、4纵队经过长途行军,连续作战,突破敌人7个整编师的围追堵截,全军已经断粮,泗河、白马河大水又阻住部队前进道路,情况十分危险。孙黎明在郭里集立刻派人通知驻张庄的凫山大队部,命令傅云生和县委组织部长邱天乙带领全体指战员,全力以赴抢搭浮桥。傅云生和邱天乙带领战士们在农民群众的帮助支援下,先寻找控制了100余只大船,缺少搭桥木材,就砍了一些树木,绳索不够长,就用拉车的牛绳作为连接纽带,冒着敌机疯狂的轰炸扫射,克服重重困难,经过一天的艰苦奋战,到傍晚,终于在张庄附近的泗河上建起一座巨大的浮桥。晚上8点多钟,华东野战军1、4纵队顺利通过了浮桥。凫山大队胜利完成支援1、4纵队12万余人过境的任务后,因邹西、滕西敌人重兵压境,根据上级指示,凫山大队又拆毁了浮桥,跟随1、4纵队北撤。

由于几个月来和敌人的艰苦作战,特别是在抢建浮桥的过程中,傅云生在泗河湍急的流水中与战士们一起忘我奋战,致使劳累过度。当部队行至济宁城北的大唐阳一带时,他突发高烧。战士们在当地村里找了一个中医给他看病,吃上药后继续行军。时间不长,他的病情突然急剧恶化,部队赶紧行至济宁县的南旺镇想法为他治疗,采取了各种治疗措施,但已经没有效果,在当天的下半夜即不治身亡。原来这个中医是敌特分子,在药里下了毒,致使他不幸牺牲。敌特医生随即被就地处决。因为当时环境恶劣,作战紧急,部队党委在南旺镇为他召开了追悼大会,并把他的遗体暂时安葬在了南旺镇运河西岸的河堤上。新中国成立后,他的遗骨迁葬于汶上县烈士陵园。

傅云生胸怀国家、民族利益,忠于党、忠于人民,精明果断、敢打敢拼、诚恳直爽、平易近人。可他离开家乡,随7团转战鲁南时,已是两个儿子的父亲,且小儿子出生才只有三个月,为了尽早赶走日本侵略者,他不顾父母妻儿需要照顾,毅然抛家舍业,随部队开赴前线英勇杀敌。当时,他不会不知道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他的妻子带着两个幼子会是怎样的艰难度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忠贞报国的伟大革命情怀。

傅云生自离开家后,一直未和家里取得联系,他的家人对他的情况一无所知。直到1962年春天,老领导傅炳瀚和仉鸿印在济南省中医院住院,谈起傅云生的遗骨下落,后又经仉鸿印与老部下邱天乙(时任济宁专署专员)等多方联系,才找到他的牺牲地和安葬地点。1963年4月27日,傅云生次子傅安祥在邱天乙、傅炳瀚、颜化平(山东省图书馆馆长)、步占沂(1947年在20大队任指导员,时任汶上县公安局局长)等领导同志的帮助下,将他的遗骨辗转运回盐山祖籍安葬,后韩村党支部书记、革命烈士马振华之子马金成主持召开了追悼大会,并组织学生聆听他的英雄事迹进行悼念。

傅志敏,男,1967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汉族,中共盐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李崇旭,男,1963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回族,原任盐山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职教中心纪检组长,现任沧州市政协《红色记忆》盐山卷编辑。

王金良,男,194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汉族,原盐山县政协副主席,现任沧州市政协《红色记忆》盐山卷主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