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学习管理?

 盛和书社 2020-04-09

                                                                                                                 文/喜多王晓波

管理是一门学科,不是一门科学;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企业个体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具有普适性;管理之所以不能成为科学,在于它的定制化程度非常之高。管理只可以学习与借鉴,不可模仿与复制。所以,华为只有一个,阿里只有一个,海尔也只有一个;今天的成功也好,未来的失败也好,每个企业的管理都是独一无二的。

从农业经济时代到工业经济时代,到互联网经济时代,到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再到未来的数字经济时代;不同的时代,管理的原理、方法、工具都不同,因为管理是为经济服务的,具有典型的经济时代特征。而对于企业而言,管理又带有典型的个体特征;这里不累述,企业的先天DNA和后天的学习认知决定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无论大环境如何,无论企业如何;对于一个企业,只要存在,管理都是永恒的话题。在信息无处不在的今天,管理信息同样无处不在;各种培训班、各种管理大咖说、各种管理文章甚至各种管理鸡汤。今天如何学习管理?

首先,要对管理有正确的认知。管理不是科学,在于其定制性;但作为学科来讲,同样具有普适性,即管理是由哲学思想、理论原理、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四个层次组成(可参照《管理系统认知层次》一文)。所以,对于企业来讲,管理是一项技术工作;管理需要研发、设计和生产过程,形成产品方可应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

对管理有了认知后,管理学习要按照如下逻辑与步骤。

一、学习管理标准体系

学习管理,首先要了解是否有管理体系标准,无论是国际的还是国内的甚至是行业内的。凡是有标准体系的,必定是由管理理论支撑的,有管理理论的则意味着一定有管理原理。譬如,质量管理的ISO标准、6西格玛等,生产管理的JIT和精益管理等,研发创新的TRIZ等,设计管理的DFX等。管理标准的学习在于了解和掌握其背后的原理。我第一次接触知识管理,来源于朋友和公司同事。第一次对知识管理的懵懂来自于,我看过知识管理的国家标准;虽然懵懂,但是让我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能够形成标准的,意味着从管理的四个层面已经打通,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形成学科。所以,学习管理的第一步,看是否有标准体系;如果有,先学标准体系。

二、学习专家

任何一项管理创新都有其创始人。所以,如果找不到管理的标准体系,就去学习管理初创者的书籍或文章。譬如,知识管理要学习米尔顿的书籍,因为他是知识管理的鼻祖;更要学习野中郁次郎的书籍,因为他是把知识管理融入东方文化的第一人,也是个人认为日本在管理界超越欧美的领域之一;国内,则要多看看郭敬华与吴庆海的著作,因为他们是中国知识管理实践的专家。

三、学习权威

如果找不到专家,就学习权威。优选的是国家层面,例如国家的专业研究机构;其次行业层面,再次专业领域。譬如,关于数字化转型。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专业领域都有若干研究;对于企业来讲,虽未必具有操作性,却具有发展的指导意义。

四、学习案例

案例学习往往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学习案例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一是,学习案例不要学习结果,而是要学习其过程和成功要素。譬如,学华为的运营管理,就要学习其内外结合的方法;学习其狼文化,就要学习其分肉的原则。案例学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学习其昨天,不要学习其今天。

五、实践

学以致用,是不二的学习有效方法。从工作角度,标准也好、书籍也好、方法论也好还是管理工具也好,从来不是用来学习的,而是拿来用的。所有的学习,如果在工作实践中没有应用,说明学习是无效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对于管理,尤其如此。管理的学习,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没有实践的学习,都是无效的。

六、培训与网络文章

参加培训和阅读网络文章,也是学习的一个过程。作为培训,个人建议:方法与工具的培训可参加,理念与思维性的选择性参加。网络文章,则更是因人而异,在有了一到五的经历后方可识别与判断。切记,仅通过文章形成管理的认知是片面的;管理型的文章通常是一家之言,个人体会与感悟而已,不代表管理的普适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