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上禅机:人根本的失败,败在“近处”

 大成t1gnmm9n48 2020-04-09

传灯录慧忠国师传记载,唐代时,有一印度来的大耳三藏来到长安,说自己已得了他心通,皇帝便敕令让南阳慧忠国师前去勘验。

大耳三藏一见慧忠国师便礼拜,然后立于右边。慧忠国师问他:“听说你得了他心通?”大耳三藏说:“不敢。”慧忠国师又问他:“你说说老僧我现在在什么地方?”大耳三藏答:“和尚您是一国之师,却怎么跑到西川看竞渡去了?”慧忠国师再问:“你再说说老僧我现在在什么地方?”大耳三藏答:“和尚您是一国之师,怎么却跑到天津桥上看耍猴去了?”慧忠国师第三次如是再问,这次大耳三藏过了很久,也没看出在什么地方。慧忠国师便叱骂道:“这个野狐精!他心通哪里去了?”大耳三藏无言以对。

僧问仰山慧寂禅师:“大耳三藏第三次为什么见不到国师了?”仰山答:“国师前两次是示以涉境之心,所以流露痕迹。第三次却进入自受用三昧,这里了无痕迹,所以见不到。”庄子《应帝王》里也有个相似的寓言,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所谓“示之以未始出吾宗”。

又有僧把仰山这话跟玄沙师备禅师说了,玄沙说:“你说前两次真的见到了吗?”然后又说:“如果前两次见到了,后来为什么却见不到?你说要害是在什么地方?”玄沙这一问,是接引来者,告诉他若明白了这个道理,却早落痕迹了也。因为“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所以要“理则顿悟,乘悟并销”,这便是要害,天堂地狱由此分野,步步离不开、离不得。

又有僧问赵州从谂禅师:“大耳三藏第三次见不到国师,不知道国师到底在哪里?”赵州答:“在大耳三藏的鼻孔上。”这僧又去问玄沙:“既然在鼻孔上,为什么却不见?”玄沙答:“只因为太近。”

“只为太近”,这四个字,真可谓道破天机。无尽深邃玄妙,只在此处。无上禅机,不过如是。

大慧宗杲禅师说得更清楚明白:“这个道理,只为太近。远不出自家眼睛里,开眼处便刺著,合眼处亦不欠少;开口处便道著,合口处亦自现成。拟欲起心动念承当渠,早已蹉过十万八千了也。”

《中庸》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易《系辞上》又言“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说得也是这“只为太近”的道理。人都以为道与自性离自己太远,所以求之于四方万里而求不到。却恰恰反了,恰恰是因为太近,所以举手投足皆是却视而不见,禅宗所谓一再“当面错过”。

这个情形,就如同一束光源,只知向外照射,便必然不见自身。而每一线光,皆是直接从光源发出,没有比这更近的了。所谓光速,即是这即时无间之喻。只知向外逐相,只见光所普照之物,则愈远愈多则越耗散,所伴随的黯淡即是无明,所造成的飘忽即是烦恼,合为一个“迷”字。太阳本遍照,人间有明暗。

这耗散亦是生命能量的耗散,众生所以无论身心皆是虚弱。“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因为不满亏失,所以欲望翻腾,沦落恶性循环,早死早托生。就像一个磁场,离磁场越远自然磁力越弱,所以收摄不住,落在散乱无力里。修行所以也是反向的回归光源、聚合能量,所谓“顺则凡,逆则仙”。

此事亦如眼睛看见万物,人却只据“看”——知,只见万物——相,而不明眼睛本身——性。眼不能自见眼,却能自觉存在,道与自性之“不可触着”与“默契而已”,亦是如此。

所以你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步步都踏在道上,哪怕一丝毫也直本自性根源,是什么?只须“看脚下”,只能“脚跟下推寻”,谓之“参看”。临济义玄禅师云:“赤肉团(肉身)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

“只为太近”,道与自性即是最近处,悟道不过就是返照、发现和肯定这里。众生却只因太近一意求远而永劫迷失流转,浮生轮回,一场溃败,根源如此。这如何不是根本的失败。

从这最近的根源处,往外推延,人所有的失败,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与自己最近,所以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所以不事到临头,常常不知原来自己是这样的。我们与身边事物最近,所以最不知珍惜的也是这些,如对身体的重利轻命,如对生活的不甘平凡。我们与身边人最近,所以最忽略的也是他们,只知向远处追寻浮光掠影、海市蜃楼,到头来才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却往往已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只为太近”,这些,何尝不是一再的印证。

生命,是有个大原理的:越近越真,越远越伪。越近越得,越远越失。越近越成功,越远越失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