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大后最吃亏的,往往是这种孩子

 求知_时光 2020-04-09

允许孩子犯错,是父母最高级的爱。

——秋葵妈

纠错,扎向孩子自信心的刺

当代教育学者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曾讲述过一件让她很懊悔的事:

上大学时,她曾去一位亲戚家玩。

亲戚三岁的儿子很聪明,他想给尹建莉讲一个童话故事,表现一下。

但孩子太小,很多地方词不达意,或者情节颠倒。

尹建莉一边听一边纠正,结果一个故事没讲完,孩子就大哭起来。

尹建莉起初还莫名其妙,以为孩子被刺扎到了。事后才知道,是自己的“纠错”,刺伤了孩子的自尊。

及时纠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都很普遍。

出门时,孩子衣服扣子扣错了,鞋带没系好;吃饭时,汤水洒了,弄脏了衣服;玩耍时,打破了水杯、花瓶,碎了一地……

很多家长看到会着急、会生气,或者出手帮忙,或者教育训斥,又或者干脆打一顿。

但很少有家长知道,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心灵创伤。

小时候,我经常看到妈妈织毛衣,一团团普通的毛线,经过妈妈的手,变成了一件件漂亮的毛衫。

8、9岁时,我缠着妈妈想学织毛衣。

妈妈拗不过,就答应了。

刚开始,我学得一板一眼、兴趣盎然,计划织一条小小的围巾。

可我毕竟小,织出的围巾上留下了一个个的洞。

妈妈纠正了我几次后,失去了耐心,说:“还是我来帮你织吧”。

我熊熊燃烧着的信心和热情,瞬间被浇灭了,从此再也没有拿起过毛衣针。

多年后,我读到台湾作家龙应台的文章《孩子你慢慢来》: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把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这时候,我才明白,当年是妈妈的不耐烦和替代,刺痛了我,让我失去了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惩罚,孩子难以承受的生命之痛

“纠错”,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和学习兴趣。

孩子犯错就受到严厉惩罚,更是孩子难以承受的生命之痛。

“奶奶,我前天把学校的玻璃撞碎了,我知道要被惩罚,所以,我跳楼了。”

近期,江苏华阳某小学的一位9岁男孩,不小心在学校撞碎了一块玻璃。

他怕受到惩罚,给奶奶留下了一段带拼音的话后,便从17楼跳下。

2011年,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在深夜驱车回家的路上,撞倒了一名叫张妙的女子。

下车后,他看到对方试图记录他的车牌号,就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女子刺死。

药家鑫被判处死刑后,他的父亲药庆卫在微博中懊悔地说:

“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罪。”

当悲剧发生时,我们常常惊叹生命的脆弱。

却没有意识到,这些裂痕都源于孩子每一次犯错时家长对孩子的态度,直到他们最后碎裂。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

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孩子犯错时候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错误,更有技巧地不被察觉。

那面对孩子的失误和过错,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小错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教育学者说: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错误,只有不成熟。

曾有位年轻的妈妈写信问尹建莉:“自己1岁多的儿子喜欢玩马桶里的水,不亦乐乎,她该不该管?”

尹老师回复道:“把马桶刷干净,让他玩去吧。”

尹建莉老师后来在养育女儿圆圆时,就非常放纵她的“小错误”。

只要不涉及道德和安全,孩子生活中打碎了碗、尿了床、往墙上乱画,甚至一些有意的恶作剧她都一笑而过。

即使造成了一些损失,她也不会责怪孩子。

她说,童年需要“试误”,需要“不听话”。

不允许孩子犯错误,犹如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样。

有人认为这是不是“溺爱”?会不会惯坏孩子呢?

其实,“爱”和“溺爱”,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东西。

“爱”包含着自由、尊重和宽容,目的是促进被爱者心智的成熟。

而“溺爱”是以爱为名义的过度管制和替代,其动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蒙台梭利说:

每个儿童首先都必然处于一种精神的无序期,心理活动由混乱走向有序。

孩子是作为一张白纸来到世界上的,世界突然把他包围,他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即成长过程。

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就等于剥夺了孩子探索未知的勇气、信心和快乐。

“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让孩子犯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承担责任,孩子在错误中成长

海姆·基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曾说过: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帮助比长篇大论更好。

邻居家7岁的涛涛,在家里对着墙壁拍球。

“啪”的一声,球砸倒旁边桌子上的花瓶,掉在地上摔碎了。

涛涛怔住了,惊恐地待在那里一动不动,那可是妈妈最爱的花瓶。

妈妈过来看了看地上的碎花瓶、散落的鲜花还有一滩水,平静地说:“去把扫帚和拖把拿来。”

涛涛惊讶之下,露出了羞愧的表情,赶快拿来了打扫工具,和妈妈一起把地上的垃圾处理干净。

处理完,涛涛低下头对妈妈说了一声:“对不起,妈妈”。

妈妈轻声地说了一句:“下次玩球离桌子远点” 。

涛涛认真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妈妈下班回来,一进门看到桌子上摆着一瓶新的花。

涛涛告诉她:“这是我用自己的压岁钱,在门口花店给您买的”。

妈妈摸着涛涛的头笑了。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

12岁以下的儿童,大脑对负面反馈(接收到的坏情绪)几乎没有任何反应,除了让孩子更伤心、更沮丧外,毫无作用。

只有宽容和信任,才能唤起孩子的良知和自我修正的力量。

安全感,孩子终身幸福的土壤

演员陶虹曾在《@所有人》节目中,分享过自己初为人母后,女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曲折故事。

你打败了孩子是值得骄傲的吗?@所有人陶虹育儿经

她说道:妈妈的最高职责,就是给孩子安全感。如果妈妈都不能包容自己孩子的失误,还有谁呢?

安全感来自于无条件的爱。

不管孩子是聪明,是愚笨,是健康,是残疾,是犯了错,还是获了奖;

我都接纳你、信任你,与你一同分享成功、承担错误。

有了安全感的孩子,才有面对一切困难的底气和勇气;

有了安全感的孩子,才能内心强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而孩子的幸福,最终也是父母最大的成功和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