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孙思邈是如何辨认痹症的

 谢氏平和堂 2020-04-10

如果说唐代以前对痹病的病因病机非常注重的话,那么唐代以后在痹病的治疗方法和方药方面就显得日臻完善。

唐代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从理论到选方用药都有新的见解,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诸风》中说:“诸痹由风寒湿三气并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肉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丑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肤,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为痹也。其风最多者,不仁则肿为行痹,走无常处,其寒多者则为痛痹,其湿多者则为著痹,冷汗濡但随血脉上下,不能左右去者,则为周痹也。痹在肌中更发更止,左以应左,右以应右者,为偏痹也。

在治疗上提出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者用犀角汤主之。孙氏对痹的病机“迫切为沫”之阐述虽未得公认,但犀角汤之应用被后世所重视。特别是对历节风的观察,孙思邈较仲景为细,提出:“大历节风著人久不治者,令人骨节蹉跌....此是风之毒害者也。”(《备急干金要方●卷八.诸风》痹病有骨节韪跌者可能是当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表现。“风之毒害者也”给后世治疗痹病用祛风解毒之药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收集了很多的治痹方药及疗法,如汤、.”散、洒药、膏摩、针灸等。关于邪毒致病,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卷十三●白虎方五首》中亦强调:“白虎病者,大都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将摄失理,受此风邪,经脉结滞,血气不行,蓄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