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岑参去西域(15):铁门关(库尔勒)

 人在旅途的Gao 2020-04-10

        铁门关,位于今新疆库尔勒市北郊八公里处,扼孔雀河上游陡峭峡谷的出口。它是焉耆盆地进入塔里木盆地的一道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晋代在这里设关,因其险固,故称"铁门关",列为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

        唐玄宗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岑参第一次西域行前往安西都护府,他离开焉耆后,往西南方向走到铁门关,写下一首《题铁门关楼》:

        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

        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

        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

        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

岑参的第一次西域行是奉朝廷之命,非内心所愿,所以出塞一路来情绪低落,写诗多是怀念长安和亲人的内容。现在,他登上铁门关楼回望来路,想着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愁闷之情涌上心头。

        岑参两次西域行的路线图。第一次西行到达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今新疆库车),第二次西行到达北庭都护府所在地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乡)。

        焉耆盆地的博斯腾湖是个吞吐湖,上游开都河将天山融化的雪水注入博斯腾湖,它再把多余的水量输入到下游的孔雀河。孔雀河在穿过库鲁克塔格山时,形成一条约30公里长的峡谷,铁门关即位于其中。

        唐代在铁门关附近设置有驻军单位,即于术守捉。岑参过了铁门关后在此投宿,写下一首《宿铁关西馆》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地角”即地的尽头,“天倪”即天边,“塞迥”即远离中原的边关,“乡遥”即距离故乡遥远,这几个词都是形容自己已走至西边极远处。岑参在铁关西,“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铁门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出现在许多唐朝边塞诗中。唐初的乔备作有一首《出塞》:

        沙场三万里,猛将五千兵。

        旌断冰溪戍,笳吹铁关城。

        阴云暮下雪,寒日昼无晶。

        直为怀恩苦,谁知边塞情。

“无晶”意思是阴云密布、暗无天日。“怀恩”即感念朝廷恩德。对于在艰苦环境下守卫边关的将士,作者表达了崇敬之情。在前面介绍陈子昂的边塞诗时,提到过他的朋友乔知之(见“跟着岑参去西域”的张掖篇),本诗的作者乔备,是乔知之的弟弟。

        在本系列的酒泉篇中介绍过唐朝宰相郭元振(郭震)的诗,他在武则天时期担任安西四镇的都护,他的判官张宣明,作有一首《使至三姓咽面》:

        昔闻班家子,笔砚忽然投。

        一朝抚长剑,万里入荒陬。

        岂不服艰险,只思清国仇。

        山川去何岁,霜露几逢秋。

        玉塞已遐廓,铁关方阻修。

        东都日窅窅,西海此悠悠。

        卒使功名建,长封万里侯。

“三姓咽面”是古代西域的一个部落,活动区域在今哈萨克斯坦靠近新疆西北部的地方,曾归属唐朝,初唐时在此设置咽面羁縻州(羁縻州相当于自治州)。“班家子”即东汉时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笔砚忽然投”指班超投笔从戎一事。“荒陬”即荒远的角落。“遐廓”即高远空旷。“阻修”意思是路途阻隔遥远。“窅窅”意指遥远貌。“西海”即博斯腾湖的别称。“卒使”为差役。“长封万里侯”指班超封侯之事。作者出使咽面州,愿以班超为榜样,渴望建功立业。这首诗已颇有盛唐之风。

        大诗人李白也有一首诗提到了铁门关,即《从军行二首》的第一首: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玉门道”即玉门关所在的地方。“金微山”也称金山,即今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这些都是汉朝时与匈奴作战的地方。“梅花曲”即古乐府曲《梅花落》,一首怀乡思亲的曲子。“明月环”大概指刀柄头饰的圆环形似圆月,也可指大刀挥舞的样子。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就是有这样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虽然从未来过西域,但铁门关也常出现在他的诗作中,例如《闻虏政衰乱扫荡有期喜成口号二首》 的第二首:

        遗虏游魂岂足忧,汉家方运幄中筹。

        天开地辟逢千载,雷动风行遍九州。

        刁斗令严青海夜,旌旗色照铁关秋。

        功名自是英豪事,不用君王万户侯。

“遗虏游魂”意指北方金朝政府现在是精神涣散的残敌。“雷动风行”意指南宋朝廷现在趁金朝内部混乱准备开始北伐的行动指令。“刁斗”为古代行军用具,白天用作炊具,晚上击以巡更,这里指军队。“万户侯”为食邑万户之侯,用以泛指高爵显位。最后两句的意思,打败金朝收复故土是英雄豪杰当作的事,而不在意朝廷是否封候赏赐。

        出了铁门关,就来到了孔雀河与塔里木河之间的平原绿洲。在秦汉时期,这里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渠黎国和轮台国,渠黎国在东(今库尔勒市及周边),轮台国在西(今轮台县及周边)。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贰师将军将军李广利出兵大宛时,顺路把渠黎和轮台这两个小国给灭了,之后汉朝在此地驻军屯田。因此史书中对渠黎国的记载比较少,“渠黎”也比较少出现在诗词中,岑参又一首提到过,即《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其前八句为: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西域行,出任北庭都护封常清幕僚时所作。诗中的轮台城为唐代轮台城(以后在本系列的轮台篇中会重点介绍),不是这里提到的汉代轮台城。“旄头”为二十八宿中的昴星,古人认为它主载胡人兴衰,“旄头落”即为胡人失败之兆。“渠黎”即渠黎城,“金山”即金微山,今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 ,两个地名不一定是实指。“旄”即节旄,古代出征的大将或出使的使臣,都以节旄作标明身份的信物,为君王所赐。“拥旄”即持旄,借指统率军队。

        除岑参外,似乎没有其他唐代诗人再提到过渠黎,明代有一位诗人郑学醇阅读史书写了一组诗《前汉书十七首》 ,第十五首为《西域传》:

        葭苇茫茫白草肥,汉家屯戍在渠犁。

        阳关望尽蒲昌海,都护时将汉节西。

“渠犁”也就是渠黎。《汉书·西域传下》记载:“故轮台东捷枝、渠犂皆故国,地广,饶水草。”又《汉书·郑吉传》记载:“自张騫通西域 , 李广利征伐之后,初置校尉,屯田渠黎 。”“蒲昌海”为罗布泊的古称。“都护”为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政府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今天的库尔勒被称为梨城,此“梨”指的就是库尔勒香梨,库尔勒地区栽培香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曾被称为“瀚海梨”。初唐诗人李峤,曾作有一首《梨》:

        擅美玄光侧,传芳瀚海中。

        凤文疏象郡,花影丽新丰。

        色对瑶池紫,甘依大谷红。

        若令逢汉主,还冀识张公。

诗的前六句,写了六种梨,大概是唐朝时候比较出名梨的品种,分别是玄光梨、瀚海梨、象郡梨、新丰梨、瑶池紫梨、大谷梨。第二种“瀚海梨”,通常认为产自西域沙漠地区,就是现在库尔勒的香梨。诗中最后一种“大谷梨”,也称为“张梨”,产地大谷在洛阳一带,其出名是因为西晋文学家潘岳的《闲居赋》中有“张公大谷之梨,梁侯乌椑之柿。”例如崔兴宗的《和王维敕赐百官樱桃》:“未胜晏子江南橘,莫比潘家大谷梨。”,又例如杜甫的《题张氏隐居二首》:“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本诗最后两句意思:若遇到汉武帝,希望知道张公究竟是谁。

        渠黎国和轮台国是同时被西汉贰师将军李广利所灭,相较于渠黎的默默无闻,轮台的名字却比较响亮,出现在许多古代边塞诗中。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作有一首《从军行》:

        贰师惜善马,楼兰贪汉财。

        前年出右地,今岁讨轮台。

        鱼云望旗聚,龙沙随阵开。

        冰城朝浴铁,地道夜衔枚。

        将军号令密,天子玺书催。

        何时返旧里,遥见下机来。

“贰师”指西汉贰师将军李广利 。“右地”指西部地区。“浴铁”指披挂铁甲。“衔枚”指口中衔着枚(形如筷子),闭口不言以保持行军时的安静隐秘。“旧里”指家乡故土。“下机”即走下织布机,因为士兵的母亲或妻子都要为他们准备冬衣。前四句是将士奉命出征,中间四句是将士战斗沙场,后四句是将士有家难回。

        轮台国地处西域的中心地带,西汉政府在灭了轮台国后即在此驻兵屯田,以保证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后来设置统领整个西域地区的西域都护府,驻地也在原轮台国的地方。晚唐诗人陈陶,作有《水调词十首》, 第十首为:

        万里轮台音信稀,传闻移帐护金微。

        会须麟阁留踪迹,不斩天骄莫议归。

“移帐”即迁徙篷帐,表示军队转移。“金微”即今新疆北部阿尔泰山。“麟阁”即麒麟阁,汉宣帝 时曾将十一功臣像挂于阁中,以表扬其功绩,后来就以“画像于麒麟阁”表示卓越功勋和最高的荣誉。“天骄”是汉朝时匈奴的自称,后泛称强盛的边地少数民族或其首领。陈陶擅于写这种反映边塞将士生活和情感的诗,最有名的是他的《陇西行》四首之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轮台国被灭国后约30年又复国,改名为乌垒国,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首次设立西域都护府就是在乌垒城。唐朝时候在此设乌垒州,隶属于龟兹。中唐诗人李约,作有《从军行三首》, 第一首为:

        看图闲教阵,画地静论边。

        乌垒天西戍,鹰姿塞上川。

        路长须算日,书远每题年。

        无复生还望,翻思未别前。

“教阵”为教习战阵。“画地论边”即在地上勾划,来讨论边境战事。乌垒:汉代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轮台以东的小野云沟附近。唐时置乌垒州于此。“题年”即在书信落款上书写年号,表示路途遥远,书信要很久才能寄到。最后两句说,因可能不再有生还的希望,于是会反复回想离别之前与亲人在一起的情形。

        轮台比较有名,还有一个原因是汉武帝晚年曾颁布的《轮台罪己诏》。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即汉武帝去世前两年,桑弘羊等人给汉武帝上书,建议在轮台扩大屯田垦荒以备匈奴,汉武帝驳回桑弘羊的建议,并下诏反思自己过去用兵好武,给百姓带来痛苦。南宋诗人黎廷瑞,作有《杂诗三首》,第三首为:

        西域去中土,荒径无人开。

        谁眩武皇意,极力致龙媒。

        汗血竟何用,空闻悔轮台。

        茂陵土花碧,石马秋风哀。

        悠悠数世后,引得金仙来。

“眩”即迷乱、迷惑的意思。“龙媒”即天马、骏马。“汗血”即西域产汗血宝马。“土花”指苔藓。 唐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金仙”指佛。 作者说,西域到中土本来没有路,因为有人蛊惑汉武帝说西域有骏马,结果劳民伤财地打通西域,换来了没有什么用的汗血宝马,晚年不得不忏悔颁下罪己诏,如今汉武帝茂陵只留下荒草石马,谁也没有想到丝绸之路在几百年后给中原带来的是遍地开花的佛教。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在一首诗中提到了轮台,即《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第二首为: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不管是汉轮台城还是唐轮台城,陆游诗中的轮台是南宋朝廷边关的代名词。这首诗是陆游在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退居家乡时写的,虽然已经是年纪六十八岁的高龄,但依然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披挂上阵,收复被金朝占领了北方领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