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明清初时期理学:程颢,程颐,朱熹,张载,陆九渊,王阳明

 凤凰山居士 2020-04-10

美丽大方齐梦婷

发布时间:18-12-2716:51

大家好,我是齐梦婷,今天来和大家聊聊宋明清初时期理学。

中国社会到了宋代以后,儒学得到复兴,其以理学的形式出现,并再次取得了独尊的地位。理学的应运而生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它既承续了儒学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资料。是唐朝三教融合、渗透基础上培育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术思想。理学又称道学,在儒学的框架内渗透着道教的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思想以及佛教的思辨哲学。它以讨论天道性命为中心,宣扬“存天理,灭人欲”,摈弃了佛、道的“出世”形式,坚持纲常名教。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伦理教化才能纯化社会风气,也只有在伦理关系中才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理想人格。

理学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哲学。主要流派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程朱都以“理”为最高范畴,故称“程朱理学”,陆王都以“心”为最高范畴,故称“陆王心学”,这两派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上都有分歧,但仍属正统理学内部的争论。另外,还有反理学的流派以及唯物主义流派。宋代的陈亮、叶适,明代的王延相等属于反理学流派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主要是唯物主义的。现选择几个影响重大的哲学家加以简要的介绍。

程颢、程颐

程氏两兄弟可谓正统理学的奠基人。他们提出“天理”的概念,以“理”作为世界的本体。认为天理是人力无法抗拒的神秘的必然性,是客观的精神实体。天理中“百理具备”,但最主要的是恒常不变的君臣、父子等纲常之理。“礼即是理也”,所以,理就自然应当成为封建伦理的最高尺度。

二程用“形而七”与“形而下”来区分理与气、道与器,论证阴阳之气,万物化生皆由道的运动变化所致,而道的本源则出于“理”。他们从天道观进一步推演出人性论,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察之性,表现为天理和人欲、道心和人心。“不是天理,便是私欲”,所以“灭私欲,则天理明矣”。他们鼓吹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朱熹

朱熹是正统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二程的思想,又沿述周敦颐,兼采张载、邵雍之说,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他明确论述了“理为气本”的思想,理论上更加缤密细致。他把天理设定为最高道德本体,倍受统治者的推祟。程朱建立的理一元论,从各个方面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神圣性、绝对性和合理性,因而成为宋元明清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张载

张载是理学的莫基人之一,许多基本命题都是从他那里提出来的。但他却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对佛教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批判。明确提出“理依存于气”的观点,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比较正确地解决了有无之辩的问题。在他看来,整个世界都统一于气,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离开气存在。他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给予初步的说明。张载从理学中导出的朴素唯物主义为王夫之全面总结宋明时期的哲学论争作了理论上的铺垫。

陆、王心学

陆九渊以“心即理”作为其哲学本体论上的基本命题,也是他认识论、伦理学的核心观念。既然此心此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亦是天道自然秩序、人伦纲常的准则,故认识“天理”,修养德性,只须“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不过,陆九渊的学说毕竟太粗糙,难于匹敌精致的理学,因此在宋元时期无多大影响,直到明代中叶,经王守仁的阐发,“心学”才成为完备的哲学体系。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故世称阳明先生。他用“致良知”三字概括自己的全部学说。认为良知是天赋的理性,是道德意识的主体,又是“与物无对”的本体,天地万物鬼神皆从此出,而人的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都是为了复归本性(本心)。他从“心外无学”出发,提出“知行合一”认识论观点,但最终又都把知行统一于知,把行归属于知,否定了行的社会实践意义。明末清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激烈动荡的时代。随着封建社会后期总危机的爆发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了一股经世致用、面向现实的社会思潮,其批判矛头指向宋明理学。主张“崇实黜虚”,摒弃空谈理论的学风,抨击无所事事的消极行为。这中间涌现出的以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萌芽的进步思想家,担负起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总结的使命,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的结尾,近代哲学的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