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潮辑说》中的“古九河碣石”

 宇闻休闲书苑 2020-04-10

《海潮辑说》中的“古九河碣石”

刘玉文

成书于清代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的《海潮辑说》,是集潮汐研究之大成的名著,被“中国古籍之最”喻为“我国第一部潮汐学史专著”。撰著者兪思谦,浙江海宁盐官镇人,字秉渊,号潜山,又号冲谷,乾隆年间太学生,曾任山西汾州知府,晚岁专治经史,为当时学人所推重,《海潮辑说》是他所有著作中最享盛名的力作与毕生的代表作。

《海潮辑说》全书分上下两卷,虽篇幅不大,总共才三万多字,却内容丰富,言简意赅而井然有条。所辑的资料,上下两千多年,博采有关古籍达一百三十九部之多,足见作者治学态度的谨严。

下卷十四章,自第七至二十章,主要论入各条江河和外国的潮汐。包括《入古九河碣石之潮》、《入济之潮》、《入淮之潮》、《入江之潮》、《入浙东诸江之潮》(补陀落迦山之潮附)、《入闽江之潮》、《入粤江之潮》、《钦、廉、琼海之潮》、《安南、扶南之潮》、《东西两海诸国之潮》等章。

   《海潮辑说》下卷,首先突出华夏四渎——河、济、淮、江,而开宗明义第一章便是《入古九河碣石之潮》。不言而喻,是把“古九河”与“古碣石”界定在同一地域,即今天津之南的海河流域。与“河之入海乃在碣石”的不争历史地理事实是一致的。元代王充耘在《读书管见》中也有“碣石河道”专条,认定沧州以东的山是碣石山,也与之相符合。显然,此碣石就是《禹贡》中论述古黄河(九河)流经“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的、位于渤海湾西岸的《禹贡》碣石,即山东无棣碣石,而不会是位于辽东湾西岸的某某山头。因为海潮规律异地而异,古今皆然,位于渤海湾西岸的古九河碣石地域的潮汐 ,与五百里之外的辽东湾西岸的潮汐迥异,不属于同一类型潮汐。今以国家海洋部门发布的天津港与秦皇岛港的潮汐资料为例,简而述之:

【天津港】


潮汐:(潮汐类型)属不规则半日潮,每月发生高低潮2次,有日期不等现象,低潮显著。最高潮位5.72米,最低低潮值-1.08米,最大潮差4.37米。

潮流:涨潮流速为0.4米/秒,落潮流速为0.24米/秒,潮流流向基本与航道平行。[笔者按:即涨潮流向为西北西(WNW),落潮流向为东南东(ESE)。]

冰况:自12月份到翌年2月份为结冰期,一般近海岸结冰厚为5-20毫米,通 常不影响船舶航行。

【秦皇岛港】:

潮汐:潮汐类型是以日潮为主的相对不规则的混合潮型,验潮零点在黄海平均海平面下0.835米(即验潮零点与理论深度基准面相同)。最高高潮位2.55米,最低低潮位-1.43米,平均海面0.89米,平均高潮位1.24米,平均低潮位0.53米,平均潮差0.7米。

潮流:涨潮流向为西南西(WSW),落潮流向为东北东(ENE),属往复流。平均流速0.5节,最大涨落潮流速分别为1节和0.7节(0.51米/秒—0.36米/秒)。

冰况:附近海域每年初冰日为11月下旬,终冰日为翌年3月上中旬,冰期平均为105天,最长可达124天,常年岸边有少量固定冰,冰的厚度一般为10—30厘米,5米等深线以外很少出现固定冰,对船舶航行和港口装卸运输生产无影响。

由以上潮汐资料可以明显看出,两地潮汐类型不同,潮流方向也不同:即(1)天津港属不规则半日潮型;秦皇岛港属以日潮为主的相对不规则的混合潮型。(2)天津港的潮流方向基本是西北西(WNW)——东南东(ESE);秦皇岛港的潮流方向则是西南西(WSW)——东北东(ENE),二者流向大体相反。其他海洋水文情况也有较大差异。

既然“入古九河碣石之潮”与秦皇岛一带(含昌黎)的潮汐类型不同,潮流方向各异,所以秦皇岛一带(含昌黎)的海潮就不会纳入古九河碣石之潮的范畴。当然,此“古九河碣石”所指之“古碣石”也不会座落到秦皇岛海滨一带,更不会是今昌黎城北的什么山顶。

成书于清代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的《海潮辑说》称之为“古九河碣石”,其中之谓“古”,指的起码不会是元、明、清(至乾隆朝),清朝人习惯称明朝为“前朝”,自然不为其“古”;元朝(1260—1341)历时81年,当然也不能谓之“古”。不言而喻,此处的所谓“古”必然是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毋庸讳言,我国第一部潮汐学史专著《海潮辑说》中的“入古九河碣石之潮”一章不但有力驳斥了“《禹贡》碣石与九河根本无关”的错误观念点,而且也为无棣碣石即《禹贡》碣石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佐证。(文/2008.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