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7 在李隆基的催促下,连续三任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察都曾出兵征讨小勃律,却每次都无功而返。 公元747年四月初,高仙芝奉命再次向小勃律发起攻击。 他带领一万名骑兵从安西出发,在经过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握瑟德(今新疆图木舒克)、疏勒(今新疆喀什)后,唐军遇到了此行的第一个难关——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 葱岭一带地势复杂,气候恶劣,在这样的地方行军,不仅要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还常常要面临暴风、雪崩等气象灾害,一般人即使什么也不拿要翻越也绝非易事,而唐军还随身带着各种武器装备以及干粮食品,可想而知会有多么艰难! 在这期间,高仙芝他们经历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他们不仅顺利地走了出来,而且依然没有放慢行军的脚步。 之所以这么急,是因为高仙芝知道,从这里到小勃律,一路都属高寒山区,每年除六、七、八三个月外,均为大雪封山期。 也就是说,留给他和唐军的时间,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七月十三日,也就是在他们出发三个多月后,吃尽千辛万苦,历经千难万险,走过千山万水,唐军终于到达了吐蕃人控制的军事要塞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的兰加尔)附近。 连云堡是通往小勃律的必经之地,吐蕃在堡中驻有守军一千余人,此外在城南十五里外还有一个依山而建的吐蕃军寨,驻军八九千人,合起来共有万余名兵力,与高仙芝所部大致相当,且以逸待劳,优势明显。 事实上,还没到连云堡城下,唐军就遇到了拦路虎——城外有一条河叫婆勒川,当时正好涨水,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看着湍急的河水,将士们都犯了愁。 高仙芝却不管这些,传令要求次日清晨渡河,且每人只能带三天的干粮。 这下,将士们更困惑了——渡河,说起来简单,可是这水那么急又那么深,怎么过法,您倒是说个办法啊?造桥?不要说明天,明年都不一定成;坐船?这鬼地方连根木头都找不到,到哪里去找船;游过去?可我们都是北方人,没人会游,除了梦游……这岂不是说,要想过河,只能靠做梦! 不过,困惑归困惑,由于高仙芝向来治军严明,他们也不敢多说什么。 第二天清晨,他们还是硬着头皮来到了河边。 没想到他们看到眼前的河水和昨天比浅若两河——昨天还深不见底,现在却浅得连一只鸡都淹不死,完全可以直接涉水走过去! 一时间,他们全都对高仙芝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们这位主帅太牛了! 如果让他搞足球,他会是梅西;如果让他搞研究,他会是爱因斯坦;如果让他搞历史,他会是云淡心远…… 当然,除了敬佩,他们心中还有疑问。 高仙芝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难道他有魔法? 当然不是。 其实高仙芝没有魔法,有的只是渊博的知识。 他知道这里的河水主要来自雪山融化而成,晚上气温低,融水少,流量自然会小很多。 就这样,最终唐军人不湿旗、马不湿鞍,全都顺利地过了河。 之前一直如临大敌的高仙芝这才如释重负。 他笑着对身边的监军宦官(唐中期后出兵作战常以宦官负责督查,称监军,这也是李隆基的首创)边令诚说:要是吐蕃人趁我们渡河时发动袭击,我军必败无疑。现在我们已经布好了阵势,连云堡就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了! 随后,高仙芝立即命唐军发动强攻。 吐蕃守军虽然猝不及防,但依然凭借险要的地形顽强抵抗。 唐军一时奈何不得。 见正面攻击受阻,高仙芝召来了陌刀将李嗣业,给他下达了死命令:中午前务必给我解决战斗!解决不了战斗,我就解决你!
|
|
来自: 了用民 > 《云淡心远大变局大唐后半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