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想到的是,皇上会因为他和封常清退守潼关而发怒,但他没有想到的是,皇上会因此要他们以死赎罪!在这个过程中,有个人一直在李隆基身边煽风点火、火上浇油,他就是和高仙芝有过节的宦官边令诚。高仙芝和边令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747年对小勃律国的远征。747年3月,当时任安西副都护、四镇节度副使的高仙芝率军从安西出发,翻越葱岭,远征小勃律。747年6月,经过百余日的跋山涉水,唐军终于翻越被视为天堑的葱岭,到达特勒满川(今瓦罕河)。然后,高仙芝下令兵分三路,到中亚的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会攻吐蕃:一路由他和中使边令诚率主力从护密国南下;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赵崇玼统领,从北谷进发;一路由拨换守捉使贾崇瓘统领,自赤佛堂路南下。三路兵妈按时出发,如期抵达。连云堡有一万多名吐蕃军,南面依山,附近城下有条婆勒川,水位较深,渡河有难度。边令诚认为渡河有危险,但高仙芝认为唐军必须尽快渡河,否则一旦被吐蕃守军发现,必将大大增加唐军攻占连云堡的难度。高仙芝以三牲祭祀河神,命诸将选好兵马,次日清晨渡河。次日清晨,婆勒川的河水明显低缓,唐军迅速渡过了婆勒川。高仙芝兴奋地对边令诚说:“如果我们渡河渡到一半,贼兵来了,我们一定失败,如今已经渡河成功而且列阵,这是上天赐给我破贼的良机。”边令诚面上不说,心里却有些尴尬。高仙芝立即指挥唐军登山攻城,吐蕃守军没有料到唐军能突然至此,大为惊骇,慌乱应战。唐军大败吐蕃,斩首五千级,缴获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 高仙芝决定乘胜追击,边令诚则认为孤军深入敌境过远,反对继续追击。高仙芝让边令诚率老弱士卒三千人留守连云堡,亲率大军继续前进。最后,成功俘获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平定小勃律国,凯旋而归。因为战功显赫,李隆基提拔高仙芝为四镇节度使。边令诚担心高仙芝会在皇上面前说他的不是,对高仙芝处处设防。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派高仙芝东征讨贼。因为连自己最信任的安禄山都会造反,所以李隆基不再信任任何边将,特派宦官边令诚监军,随高仙芝一同出征。洛阳沦陷后,负责驻守洛阳的封常清带领残部退往陕郡,和驻守陕郡的高仙芝会合,建议高仙芝赶紧退守潼关,利用潼关这个天然屏障守护长安。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封常清的建议是正确的,但边令诚却竭力反对,叫嚣要“寸土必夺”,主张东进迎敌。在这关系长安安危的重要时刻,每拖延一刻都会给长安带来一分威胁。最后,高仙芝不顾边令诚的反对,毅然和封常清率军退守潼关。边令诚恨高仙芝和封常清对他不敬,怀恨在心。当叛军前锋部队抵达潼关时,高仙芝和封常清已先一步到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高仙芝和封常清守住了潼关,成功退敌,长安终于暂时安全了!与此同时,西北的朔方军开始挺进东方,攻击安禄山的老巢和侧翼,最可怕的时刻过去了,战局正向有利于大唐的方向发展!然而,边令诚却悄悄潜回长安,向李隆基禀告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他无中生有地诬陷高仙芝“盗减军士粮饷”,把封常清根据形势提出的正确策略说成是“煽动军心,动摇士气”。本就对洛阳沦陷、陕郡失守痛恨不已的李隆基,果然听信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辞,一怒之下,来不及细想,就命令边令诚携圣旨到潼关立斩高仙芝和封常清!这天,是755年农历十二月十八(安禄山十一月初九起兵、洛阳十二月十二沦陷),唐军退守潼关的第三天,高仙芝听说监军边令诚带着圣旨来了,匆忙从外面返回厅堂接旨。他万万没有想到,他会看见如此惨烈的一幕——和他出生入死的封常清已经变成了一具尸体!这个在洛阳五次血战、又和他一起把军队带入潼关的战友,竟然变成了一具尸体!他一身是血,静静地躺在芦席之上,再也不会对他说话了!边令诚面无表情地看了一眼高仙芝,又环视了一圈周围的一百多名陌刀手,嘿嘿冷笑了几声,拖长了尾音道:“这也有给您的恩旨。”高仙芝心猛得一沉,脸色刷白地接旨,果然,旨意是一道死刑令,上面列举着他的两大罪名——撤军弃地,克扣粮饷!高仙芝没有辩解,被一群陌刀手直接押进了刑场。士兵们都听说了消息,都赶到了刑场。看着眼前黑压压的士兵,高仙芝突然大声喊道:“说我撤军弃地,不错!说我克扣粮饷,是污蔑!上有天,下有地,决没有这回事!”高仙芝仰天长啸:“我冤不冤?”成百上千的喉咙同时发出一片呐喊:“冤!”高仙芝收回目光,向封常清躺着的方向深深看了一眼,满含热泪道:“常清,您是我提拔的,又接替我当节度使。今日我们一起冤死,五百年后,我们又是好汉!”当热泪夺眶而出时,他看向了长安!那里,有他放心不下的莲儿和云舟!“莲儿,这辈子,我自问没有失信于任何人,但这一次,我却失信于你了……莲儿,原谅我无法平安归去!来生,我还会去寻你!”将士们地动山摇的呐喊声,让边令诚背脊发凉,吓出一身冷汗。他没有耐心再拖延下去,对着高仙芝身边的陌刀手点了点头。刹那间,刀起刀落。刀光过处,一腔鲜血喷向天空,瞬间染红了潼关的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