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努力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的“贵州样板”

 和兴图书馆 2020-04-10

努力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的“贵州样板”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苗露/摄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程晖报道 贵州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的省份,也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2014年末贵州全省有贫困人口623万人,占我国贫困人口的8.9%,数量居全国第1位。

2015年12月,贵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开展了贵州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贵州省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0万人,占全国搬迁计划的15%;整体搬迁贫困自然村寨10090个,同步搬迁人口38万人。

作为中国搬迁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省份,贵州初步探索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路子。贵州根据特殊的地形地貌、贫困人口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创造性地探索出坚持省级统贷统还、坚持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坚持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的“六个坚持”搬迁实施路径和政策框架。同时,提出聚焦“五个体系”建设,明确后续工作重点为抓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等建设,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做好“下半篇文章”。

怎么“搬”?

聚焦“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省级统贷统还,让市县两级集中精力抓搬迁。按人均6万元的投资标准,总投资达1128亿元,除去由群众自筹的68.48亿元外,其余资金皆由省级统一筹集,将筹资压力和责任集中在省一级,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和搬迁群众“两个积极性”。

二是坚持贫困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精准落实搬迁对象。贵州制定整体搬迁自然村寨和搬迁对象精准识别办法和程序,明确搬迁区域5个界定条件、搬迁家庭5个界定条件和11个识别登记程序,规定整体搬迁的自然村寨必须是5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50%以上(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20%以上)村寨,零星搬迁对象必须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搬迁的非贫困人口必须是自然村寨整体搬迁的同步搬迁人口。“十三五”期间,全省整体搬迁自然村寨10090个。

三是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从根本上断穷根换穷业。根据搬迁对象意愿,选择经济要素集聚功能强、创业就业机会多、人口承载容量大的县城和中心集镇布局安置点,与安置地居民享有同等基本公共服务、同等市民待遇,确保群众搬迁后有学可上、有业可就、有事可做。三年共建设集中安置点946个,其中城镇安置点701个180.13万人。

四是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规范工程项目管理。明确所有安置点须由县级政府统一建设管理,所有项目必须统规统建,不再允许分散自建。

五是坚持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着力控制搬迁成本。

六是以产定搬以岗定搬。

“六个坚持”从系统工程的视角,顺应人口迁移的内在规律,是符合中央政策、符合省情实际的实践创新,切实规范“怎么搬”问题,保证了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规范化、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创造了4年搬迁近200万人的可贵成绩,对贵州易地扶贫搬迁路径作出了全面、系统、深刻的回答。

搬后怎么办?

聚焦“五个体系”建设

搬后怎么办?一直是备受各方关注的热点和焦点。2018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把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后续扶持工作上来,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意见》及7个配套文件,通过全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对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作出全面制度性安排。

一是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使搬迁群众生活上“过得顺心”。统筹衔接好搬迁群众农民和新市民“两种身份”、迁出地和安置地“两种利益”,重点完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四大要素”,确保搬迁群众享有同等基本公共服务。确保每个安置点有1个卫生服务机构,目前已配套建成学校483所、医疗卫生设施580个,转移医保107.17万人、养老保险60.09万人、低保17.87万人。

二是构建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努力使搬迁群众对后续发展“充满信心”。围绕推动搬迁群众生计方式的非农化转变,切实做到劳动力必须全员培训、有劳动力家庭必须实现一人以上稳定就业、迁出地“三块地”资源必须有一种盘活途径、每个搬迁家庭必须有一份稳定收入“四个必须”,实现搬迁群众生计保障和可持续发展。全省有劳动力家庭95.97万人,已实现就业82.25万人,95.59%的搬迁家庭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三是构建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使搬迁群众精神上“感到舒心”。

四是构建社区治理体系,努力使搬迁群众在社区里“住得安心”。通过机构设置科学化、社区管理网格化、居民自治规范化、治安防控立体化“四化”建设,强基固本,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五是构建基层党建体系,努力使搬迁群众对未来“坚定决心”。搬迁群众中共有党员15559人,各管理单元已成立党(工)委126个、党总支223个、党支部481个,从群众党员中选举党支部(小组)成员2387人,参与社区管理。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的提出,实现了多个创新。

一是政策体系创新,贵州是在全国率先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社区管理的政策体系,不管是主体文件,还是7个配套文件都是原创,为国家及有关省份完善政策体系贡献了贵州智慧、提供了贵州方案。

二是工作思路创新,“五个体系”中的每一个体系,都不是空喊口号,也不是浮于工作表面,而是具体深入的典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搬迁群众在城镇获得均等生存发展机会,公平享有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保障搬迁群众生计和可持续发展;“文化服务体系”激活内在发展动力,强化感恩教育和社会融入;“社区治理体系”能实现居民和社会的良性互动,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基层党建”发挥关键作用,确保后续扶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是组织体系创新,根据贵州全部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的现实,明确安置人口在1万人及以上的可设立街道办事处,并要求适当调整周边乡镇(街道)区划,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可由县(市、区)党委常委或政府负责人兼任。主要考虑搬迁群众特殊,需要强化组织保障,确保长治久安。

四是权益保障创新,文件首次提出衔接好搬迁群众农民和新市民“两种身份”、迁出地和安置地“两种利益”,明确农户进城后享受城镇居民劳动就业、基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同等权益,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不变、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变、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依附在原土地上的惠农政策不变。既维护了搬迁群众合法权益,又保障了安置区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五是户籍管理机制创新,文件明确本着自愿原则,积极引导搬迁群众转移户籍,落户安置地;对跨县(市、区)安置的,可通过办理居住证,纳入当地居民管理;对县内安置暂未迁移户籍的,由安置地县级政府办理“易地扶贫搬迁市民证”,纳入当地居民管理。这一要求,主要是保障搬迁群众与安置地居民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权益。

六是党建引领创新,以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把每个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如何齐心协力抓落实?

聚焦“五步工作法”

188万人大搬迁不是科学试验,失败一次可以从头再来,失败99次只要一次成功,还可能获诺贝尔奖。扶贫搬迁工程一旦失败就没有翻盘的机会,稍有差池将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必须要有系统的政策、有力的领导、有效的方法、明确的责任,才能保证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

正是看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贵州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落实中,大力推进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督促检查、追责问责“五步工作法”,让各项工作任务有章可循,将工作和责任落细、落小、落到实处。

一是高起点规划,着力抓好顶层政策设计,让地方清楚地知道怎么干,才能干得好。自2015年底启动实施至今,结合国家政策,贵州已经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各类政策57个,包括4个纲领性文件、21个操作性文件和32个部门协作文件,全面系统解决“搬哪些人”“怎么搬”“搬到哪”“搬后怎么办”等问题,全省上下一盘棋,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闭合的、系统的政策。

二是高规格推进,着力抓好工作部署,形成“五级书记抓搬迁”格局。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定期听取脱贫攻坚和易地扶贫搬迁情况汇报,解决存在问题;省级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市移民局长兼任党委或政府副秘书长增强实施部门协调能力,县级移民局长实施高配由县委常委或副县长兼任,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格局。

三是高标准实施,着力抓好干部培训,切实提高干部政策掌握和政策落实的工作能力。充分利用新时代学习大讲堂、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等培训载体,及时、全面、到位地开展大学习、大培训,把各项政策部署培训到位。2016年以来,组织开展了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82473人次的政策宣讲,培训市(州)、县政府和移民部门领导干部200多人。

四是高频率监管,着力抓好督促检查,真正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将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情况纳入市、县政府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层层签订责任状。每半年一次项目全覆盖督查、每年一次项目全覆盖审计;省委对66个贫困县开展脱贫攻坚全覆盖专项巡视;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不定期组织开展明察暗访;开通省委省政府扶贫专线,了解民情、联系群众。通过建立问题发现和纠错机制,不断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政策设计和工作措施。

五是高强度执纪,着力抓好追责问责,全力保障搬迁工作健康有序推进。以较真促认真、以碰硬逼过硬。2016年以来,全省脱贫攻坚领域立案7312件7840人,其中涉及易地扶贫搬迁675件712人,移民系统干部185件196人。

2019年4月,国务院领导同志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上指出,贵州省在搬迁安置上实行“六个坚持”,大大提高了搬迁的建设效率。在后续扶持上,根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重心,着力构建完善“五个体系”,全面促进搬迁贫困群众后续发展。特别是在推进落实上,按照“五步工作法”,抓实抓细各个环节的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搬迁安置和后续扶持的路子,为搬迁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贵州省这场搬迁硬仗,时间之短、规模之大,创造了贵州历史之最,不仅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而且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对助力城乡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