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20年前,美国两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George M. Whitesides大概不会想到,他的一场分享,会帮助台下一位在研究方向上正摇摆不定的中国留学生做出选择。
图源:Pixabay 图源:Pixabay 01 Q:如何看待我们在科研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异? A:在应用科学的很多领域,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投入相比是不够的。除了国家层面还不太够以外,非公有制经济层面也不够。 中国还太缺乏能够投入大量原始技术创新的公司。在政策上,我们中国需要更加鼓励有新技术的人去成立初创公司。 比如美国就是通过社会资本以及国家的投入,以实用型的新技术为核心,形成了一大批初创公司,这些初创公司的新技术往往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 02 Q:你对产学研合作是什么态度? A:我觉得产学研结合非常有意义,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选题的时候,除了对我们课题有研究意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从长远来看,这个选题能不能产业化成为一个产品,能不能对人们的健康水平有所提升。 但这也不是放之四海皆准,不是所有人都要产学研合作。如果你在做非常基础的研究,可能不见得一定要产业来帮助,有时候如果非要逼这些科学家去做这个产品,老干扰他的思路,效果也不会好。 03 Q:当前学科制度改革正在陆续展开,你最希望有哪些改善? A:我觉得同行评审是值得继续鼓励的,不管是基金委还是科技部的项目,都做得比较好。 但有个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填表”问题,各种表格、各种规划,不同部门的不同分支都会找你来填写,内容明明差不了多少,却要费很多时间来填,而且你为了研究经费又不得不填。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可能是相关部门收到了不少反馈,我后来又收到邮件,让我就“怎么改善少填表”这个问题,再填一个表。这个痛点将来希望可以用数据库打通的形式来实现。 04 Q:在招聘学生的时候,你会更看重他们在哪方面的能力? A:首先我会看他对科学研究有没有兴趣,如果纯粹是为了混一个学位,不是太适合。 其次,是他是否善于,至少愿意学习新的东西。我们做的工作偏向交叉学科,需要化学背景,又需要物理和工程技术知识,最后应用在生物和医学。 我希望学生不光是自己以前的专业可以学得很好,还可以快速自学,掌握各领域最前沿的动态。 “科学探索奖”是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内陆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一个公益性奖项。由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邬贺铨、李培根、陈十一、张益唐、施一公、高文、谢克昌、程泰宁、谢晓亮、潘建伟等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启动资金由腾讯基金会资助。 目前2020年度申报工作已经启动,有意申报者可登陆“科学探索奖”官方网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