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花哥”重拾老手艺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4-10
2020-04-10 09:34 
360截图-3986309

侯志军(左三)把火烧得很旺。 王军 摄

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砰!”4月8日晚8时,天元区近水楼台小区路口,响起震耳的爆炸声,青烟腾空而起。

围观者迅速散开,又很快聚拢,33岁的侯志军抱起半镂空的篓子,凭空抖了抖,又白又软的爆米花的香味弥漫在空气里。

“妈妈,我也想要一袋。”人们没有讲客气,抓起爆米花就往口里塞,躲在母亲身后的小男孩,怯怯地望着黑乎乎的米花机,馋嘴了。

侯志军的老家在攸县菜花坪镇,父亲炸了一辈子米花。“二十年前,父亲用箩筐挑着这台老式爆米花机,还到天安门广场放过‘炮’。”他自豪地向周边人炫耀这门祖传手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老手艺从生活中消失,侯志军也没打算接父亲的班。他到浙江一家制鞋厂务工,到了旺季月工资上万元,生活按部就班进行着。

但疫情来了,加上小孩又到学龄,侯志军不再出远门,带着“父亲吃饭的家伙”来到株洲城区,这团黑不溜秋的生铁再次被烧红。“毕竟底子在,多练几锅就上手了。”他摘下口罩对记者说。

又一锅米花开烧了。小型电鼓风机呼呼作响,炉火上蹿下跳,侯志军一手摇动黑乎乎的密封锅,一手往火炉内添加压缩柴,锅体带着火星翻滚着。“以前是烧煤,烟尘多还含硫,现在压缩柴由锯木灰制成,燃烧充分又环保。”侯志军戴着手套,摇臂和锅体连着,烧久了就烫手。

他的眼睛总会瞟到摇臂处的气压表,指针到了“保密”数值就会起身吆喝着开炸。“烧多久全凭经验,时间长了容易焦,短了膨胀不开,这是个商业秘密。”侯志军掌控全局,与周边人交谈甚欢。

侯志军这门老手艺,老年粉丝占多数,他们从家中带来大米等原材料,请侯志军加工,往往从开工陪到收工。爆米花明码标价,一锅的重量有一公斤,售价25元,如果自备原材料,只须支付10元钱的加工费。

住在近水楼台的罗姐,就常盼着侯志军出现,爆米花酥脆爽口,制作过程“有浓浓的烟火味”,儿子老吵着要去找“怪叔叔”。“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代代传承的滋味。”她说。

“砰!”爆炸声又响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侯志军在人群中特别闪耀,大家都叫他“米花哥”。

【记者手记】

留住老手艺,传承老味道

制作爆米花的原材料,是五谷杂粮和糖粉,材料简单但味道不简单,称得上绿色食品。

事实上,早在宋代,爆米花就出现了。范成大在《吴郡志·风俗》中记载:“上元……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在新春来临之际,宋人用爆米花来卜知一年的吉凶,姑娘们则以此卜问自己的终身大事。

老手艺里其实藏着文化的传承,藏着质朴的民风,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这些濒临灭绝的手艺,需要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传承下去,留下老手艺、传承老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