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如水138 2020-04-11

一直追崇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终于有幸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该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

其中,我对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感触较深,下面我将基于“生活教育”理念对小学低年段语文习作教学策略提出几点我的看法:


一、挖掘学生生活中的习作素材(一)对语文教材中习作素材的挖掘

教师应紧抓语文课堂这一主阵地,积极有效地为学生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和课文中习作素材的挖掘,因为每一篇选入教材的文章都可谓是精彩绝伦的,都有着作家自己的写作风格,值得学生去模仿、去学习、去挖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就语文教材让学生进行以下几种尝试:情节扩展式、读后感想式、想象写作式、相关迁移式等。

(二)从学校活动中习作中挖掘素材

学生的校园生活必定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如劳动节、儿童节、中秋节等举行的节日活动;又如运动会、读书比赛等学校举行的一些竞赛活动。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也要做一个有心人,捕捉活动中有意思的画面,挖掘、积累素材点。

(三)从日常生活中挖掘习作素材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好比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想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习作能反映其真实生活、流露真实情感。生活在社会中,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被周围各色各样的事与物包围着,教师应充当孩子的引路人,引导孩子将目光投射到自己身边的人与物,通过全面、细致、有序的观察来了解事物,在实践中获得第一手材料并将其作为素材积累起来。

(四)从大自然中挖掘习作素材

语文课标要求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引领学生亲近大自然,在与自然的接触、体验中积累习作素材、拓宽习作道路。从大自然中挖掘习作素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自然景观、动植物描写、游记等等。


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

常言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习作也是一个道理,通常取材于生活小事,但经过艺术的加工而散发魅力。因此,想要积累习作的素材就离不开对生活的仔细观察。高效的观察首先一定是有目的的进行观察。教师在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时,一定要有的放矢,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从哪几方面进行观察,可在观察之前让学生先列出一个观察提纲,再根据提纲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其次,高效的观察一定是全方位的参与观察。习作要求学生将自己所观察到、体验到的事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不仅仅要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让学生动用起他们是听觉、嗅觉、触觉等,全面地了解和接触要观察的事物,获取更多、更具体的写作素材,进而抒发更多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见解。最后,高效的观察一定是有序的进行观察。教师应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起一定的逻辑顺序,可以是从整体到细节的观察,也可以是从里到外的观察,帮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慢慢树立起合理的谋篇布局的概念。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一)学生自评

有经验的作家近乎都认为好的文章是反复修改出来的。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习作自评这一方式,培养学生习作完成时,回过头来继续检查与修改的习惯。虽然这一阶段的学生在修改习作时整体脉络结构基本不会改动,但却能避免一些诸如错别字、语序错误、表意不清等的小毛病。一旦学生能养成这种查漏补缺的习惯,对其习作水平也是一种提升。

(二)同学互评

对学生来说最能影响他们的人除了父母、老师就是他们身边的同学了。学生之间虽习作水平上下不大,但如苏轼所说:“横看成林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题目的理解是不同的,同学互评有利于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通过互评这一过程吸收新观念,并取长补短,优化自身。

(三)家长评价

相较于他人,家长是最了解孩子也是和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人,若家长能密切关注学生的习作,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便能在生活中随时随刻给予孩子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指导,这对孩子习作能力的快速提升是不容小觑的。

在今后小学语习作教学中,我将努力尝试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希望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发挥作用。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文/张珺珏 (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实验小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8)

【来源】《儿童大世界》 2019年第10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