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条文第192条,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提要】水湿郁于表分,狂躁汗解的机制。 【浅释】本证总的病机是水湿之邪郁滞。邪渍关节,所以骨节疼;邪郁肌表,所以翕翕如有热状;水湿既滞,所以小便反不利。然而食欲如常,大便自调,表明胃气尚和,这是可能有自愈转归的主要条件。由是知正能胜邪,所以说“水不胜谷气”。 突然出现狂躁不安,正是正气奋起驱邪的反映,及至濈然汗出,则正胜邪却,水湿之邪随汗而解。 关于脉紧则愈,是补充说明病将解时的脉象,指脉紧实有力,标志着正气不虚,足以驱邪外出,所以为愈候。切不可误认为邪盛的脉紧,否则,将无法解释,这正是脉证合参的特色,极有辨证价值。 此外,讨论本证时,还有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1)本证的奄然发狂,乃正能胜邪,正气驱邪向外而正邪相争的反映,为汗解的先兆,不是病情恶化,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才不至于临时慌乱。 (2)本证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与太阳表证相似,但太阳表证必恶寒,为风寒外袭。本证没有恶寒,是水湿郁滞,所以不属太阳而属阳明。 (3)本证与前条欲作固瘕证亦有相同之处,但前证是胃中寒,不能食,本证是胃和能食;前证是大便初硬后溏,本证是大便自调。因此,在病机上又截然有别。 来源:《伤寒论译释》第四版,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