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坛元代宗师——赵孟頫掠影

 DavidCCH 2020-04-11

画坛元代宗师——赵孟頫掠影

赵孟頫《红衣罗汉像》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音律,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被誉为元代书画坛的一代宗师。

画坛元代宗师——赵孟頫掠影

赵孟頫像

一、一生官居两朝

赵孟頫父亲赵与告,南宋时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他以很好的文化熏陶。赵孟頫虽为皇室贵胄,但生不逢时,一生历经宋元之变,仕隐两兼,官居两朝。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十二岁时,其父去世,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十四岁,以父荫入补官爵,并通过吏部考试,调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司户参军。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亡。赵孟頫归故里闲居,愈加努力读书,时年22岁。他拜老儒敖继公为师,研习经义,学业日进,声名卓著。

画坛元代宗师——赵孟頫掠影

赵孟頫《人骑马图》

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举荐。元世祖忽必烈赞赏其才貌,任其为兵部侍郎,两年后任从四品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元贞元年(1295)元世祖去世,元成宗继位,召他回京修《世祖实录》。目睹元廷内部矛盾重重,赵孟頫借病乞归。自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至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的11年间,赵孟頫一直任集贤直学士、江浙等处儒学提举。

画坛元代宗师——赵孟頫掠影

赵孟頫《松荫高士图》

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十分敬重赵孟頫,欲罗致大都翰苑。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抵京师,任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与名士姚隧、阎复、元明善等一同侍奉皇太子于东宫,以备宫官。至大四年(1311),武宗崩皇太子即位为仁宗帝。仁宗极宠孟頫,以唐李白、宋苏轼等文坛泰斗相待。延祜三年(1316)七月,赵孟頫进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用一品例,推恩三代。夫人管道升赠魏国夫人。在元朝文人中赵孟頫的地位最为显赫。

画坛元代宗师——赵孟頫掠影

赵孟頫《饮马图》

延佑六年(1319)四月,管夫人病发,赵孟頫得旨还乡,于二十五日离开大都。五月十日,管夫人逝于临清舟中,赵孟頫父子护柩还吴兴。至治二年(1322年)六月十六日(7月30日) ,赵孟頫病逝,享年六十九岁。后与管夫人合葬于德清县千秋乡东衡山。朝廷追赠为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敏'。

画坛元代宗师——赵孟頫掠影

赵孟頫《洞庭秋山图》

二、一代书画宗师

赵孟頫自幼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作文出手成章。写字运笔如风,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赵孟頫学书始自五岁起,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画坛元代宗师——赵孟頫掠影

赵孟頫书法《千字文》局部

赵孟頫倡导创新了绘画主张,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他提出以“云山为师”,强调了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他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他提出“书画本来同”,以书法入画,用“飞白”画石,用“籀笔”画木,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清楚昭告了新文人美学以书法主导绘画的精神实质。

画坛元代宗师——赵孟頫掠影

赵孟頫《诸葛亮像》

赵孟頫高超的绘画技法和全能型的绘画才能,被称为'元人冠冕'。他的工笔、写意、青绿、水墨,无所不精;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赵孟頫的山水取法董源和李成,人物、鞍马追踪李公麟和唐人法,时人称赞他兼有唐人的'致'及宋人的'雄',并去除了二者中的'纤'及'犷',开创了元代清雅简淡的新画风,打破了南宋画院马夏江山“清一色”的局面。

画坛元代宗师——赵孟頫掠影

赵孟頫《窠木竹石图》

赵孟頫的绘画不但将钩斫和渲淡、丹青和水墨、重墨和重笔、师古和创新,乃至高逸的士夫气息与散逸的文人情调综合于一体;而且使造境与写意、诗意化与书法化在绘画中得到调和与融洽,为'元季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那种以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画坛元代宗师——赵孟頫掠影

赵孟頫《浴马图》局部

三、一世功过评说

赵孟頫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有人认为他作为宋室后裔而出仕元朝是失节。“薄其人遂薄其书”。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贬低赵孟頫的渊博的诗文学识和高超的书画造诣。但是,将非艺术因素作为品评历史人物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准是不公正。赵孟頫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成就,冠绝古今,誉满天下。而且,他在元朝尽可能地为汉民族百姓谋利益,尤其是力主恢复科举制度,使汉族知识分子得以重新进入仕途成为可能,促进了蒙汉民族的融合共生,和谐共处。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赵孟頫的行为顺应自然,无可非议。

画坛元代宗师——赵孟頫掠影

赵孟頫《西雅集图》

赵孟頫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赵孟頫书法笔划工整妍媚,已经把魏晋文人不刻意求工的潇洒变成了一种形式美。赵孟頫不断从类似王羲之《兰亭》的古帖中锻炼笔法,练就一种线条上惊人的准确。“准确”与“形式美”为赵孟頫赢得了书史上不朽的地位,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也正是这种对“ 准确”与“形式美”过度的在意,常常使人在阅读赵字时有一种说不出的遗憾,仿佛反而怀念起颜真卿《祭侄文稿》或苏轼《寒食帖》,那些草稿中的率性,脱漏,甚至涂抹修改。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也认为,赵孟頫书法'因熟而俗'。

画坛元代宗师——赵孟頫掠影

赵孟頫《吹箫仕女图》

晚明著名文人、鉴藏家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 这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诗书画三绝”第一个在作品上集大成的人物,应该是赵孟頫。赵孟頫确立了苏轼以降文人画的提倡与发展。从此,“诗”“书”“画”三者合而为一,组成了不可分割的美学意境,成为评判绘画是否“匠气” 的重要标准,开创了世界美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学与视觉艺术结合的先例。如果说,元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的文人画运动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宫廷画而成为画坛的主流。引发这种变化的巨擘乃是赵孟頫。历史将赵孟頫推向了开元代绘画风气宗师的地位。

画坛元代宗师——赵孟頫掠影

赵孟頫《竹石图》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等。存世绘画作品有《松荫高士图》《鹊华秋色图》《窠木竹石图》《枯木散马图》(台北故宫博物院),《秋郊饮马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洞庭东山图》(上海博物馆)。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

画坛元代宗师——赵孟頫掠影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