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 念 链

 王山而中 2020-04-11

作者:胡瑞中

(一)

中国文学有一种叙事手法,具有叙事人不介入而再现人物的浮云流水般的意念过程,以感觉、知觉去融和意识、思虑、念头、情绪、象征、联想、和内心独白等的特征。怎么说呢?先不妨看看下面的例子。

    鲁迅《故事新编· 出关》有一段风趣的叙述: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般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办法。”

老子为绕道出关,由“想爬城”到想“用起重机”再想到“鲁般和墨翟”,一串的联想,是一个不由外人知晓的意念过程。

    《庄子·齐物论》写梦蝶的一段,令人感到空灵幻化,轻盈飘渺: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蝶与?蝴蝶之梦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周与蝴蝶”(即真实与虚幻)之间,意念搭构了无形的链条与桥梁,二者泯灭差别,彼此同化。我与物,生与死,无有界限。

其实,这种意念行为在古代诗文中随处可见。

    《诗经·关雎》虽是较单纯的内容,但通过意念创造出了非常优美的恋爱形象: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前边写“君子”从“关关”鸣叫的“雎鸠”意念到自己追恋的“淑女”。接着写从“采荇菜”而追恋“淑女”,意念左右盘缠不断。最后写从反复思念,“辗转反侧”,到大胆追求。总体上看,作品有关起兴等手法的运用,全依托意念的制造。

    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从意念的更深广范围,借许许多多的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神游了两个世界,即在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凤、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之间神游,神话色彩十分浓郁。天界在高空与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与上古社会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且无宗教迷信色彩,非常自然!这种巧妙的审美构思,正是在现实与虚幻之间牵引了一条意念之链,架起了一座意念之桥,全凭着意念去链接、去贯通。屈原的另一部作品《天问》,更是把意念描绘得出神入化。全诗372句(1553字),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似乎在茫茫的苍穹搭设了无数座绮丽的彩虹,发射出了迷人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光辉!

    意念在作品中神奇妙绝,变幻莫测。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这“神思”就是心思、意念,说明身在此而心在彼,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古往今来,无数有成就的名人学者都非常重视意念这种精神活动,在艺术构思中的奇妙作用。“身不离于衽席之上,而游于六合(上、下、东、西、南、北)之外,生于千古之下,而游于千古之上,岂区区于足迹之余,观览之末者所能也?持心御气,明正精一,游于内而不滞于内,应于外而不逐于外。常止而行,常动而静,常诚而不妄,常和而不悖。如止水,众形不能逃;如平衡之权,轻重在我;无偏无倚,无污无滞,无挠无荡,每富于物而游焉。”(元·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内游》)这几句生动的描述,把意念在艺术思维中无边无际的神游说得如此奇幻!

    尽人皆知,古今中外不少的经典杰构,没有不去借重意念这神思之翼自由地飞翔。因为有了意念这神思之翼,不仅可以突破时空的界限,而且还可以出入无人之境。但丁的《神曲》借着意念这神思之翼,翱翔于“三界”*之间;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借着意念这神思之翼,揭开了一个时代崭新的一页。M·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则更超常一步,进入到意识领域的深层,用意识流手法把文学创作推向了一座高峰。

诚然,现在更大多数的作者、读者与学者、专家对意念这神思之笔倍加关注。比如大家多认同中国的世界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演义》等,它们均是在不同情况下,借助意念这神思之笔,开创出了一片让世界瞩目的艺术天地!

    我这儿说的“意念”这个词,它与人和事物的关系太复杂了,它包涵的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太普遍了,它关涉的主题意义太宽泛了,以致于不太引起人们普遍的必要的关照。实质上它是我们每人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方便起见,在我们进一步深入对它的研究之前,不如叫它作“意念链”(或“意念桥”)吧。它实际指的是人脑中的信息连接。

[]*三界:一、佛教用语。把世俗世界划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皆处在“生死轮回”过程中,认为是有情众生存在的三种境界。二、萨满教基本观念之一。把宇宙世界分为上、中、下三界(三层)。上界为天堂,中界为人间,下界为地狱。                   

 意念链是人脑()的产物。是思想的、意识的重要心理元素,它一直深深地、牢牢地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科学和哲学之中。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文字作为文化的心灵,它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文明写下了震撼的一笔。意念二字与其它汉字一样,经历过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个阶段。二字都是从心的。《说文解字》上说:“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凡心之属皆从心”。二字都是心之属,“意”是“志之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念”是“常思也从心今声”,“念”是口念心念之意;“常思”,即常久思之,日日思之,时时思之。“念”,会意字,由上半部分的“今”(一个倒文“口”字)与下半部分的“心”字合成。口向心,会意为思念。后来为表声的要求,倒的口变为今,“念”由会意字变为形声字。从把“意”与“念”连成一词开始,意念二字就执行着“心之官则思”(孟子语)之思的要职,表达出思想的、意识的意义,其中体现了匠心独具的中国文化的智慧。为此,在理解了意念二字产生的含义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对“意念链”的释名,来阐述其中所包含的意义。

    意念链这个名字,“链”字是我们形象地从它的行为功能上加上去的。但是心、意念、精神这几个同义词却在中国古代的许多元典中都有论述。例如《周易·复卦·彖辞》云:“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礼记·礼运》曰:“故人者,天地之心也。”这天地之心的“心”是说人有了来自本原的力量,就有探究天地万物奥秘和寻找真理的意识,从心灵深处把握世界本质。《礼记·大学》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三句中的“心”指的就是思想、心思,“意”指的就是“意念”。《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者”指的就是思想、心理活动。而且《黄帝内经》强调的“形神合一”观点,把“神”(心、心灵)作为思想、精神的根本。此外还有称脑为元神之府的说法:“心者,一心之主,君主之官。”(明·李挺《医学入门》)

    再说,思想意识中的“意”字本来就一直是表示“意念”的哲学用语。如:“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意”为主观意念、猜测。“意未可知,说在可用,过仵。”(《墨子·大取》)“意”为猜测性的忆度。“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略例·明象》)王弼在这里否定图像、语言而求神秘的意念。“意者,心之所发也。”(《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认为意是一念之发。另有:陈淳认为“意者,心之所发也,有思量运用之义。”(《北溪字义》)杨简也说:“一则为心,二则为意;直则为心,支则为意;通则为心,阻则为意。”(《绝四记》)此处“意”作为私意解。等等。

    以上这些,均是中国古人在哲学和科学的立场,对宇宙、自然、人生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意念链作为一种思维手段,也被为文人学者所关注和运用。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说:“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于臣乘言。”枚乘的意念是指一种让人恻怛的思虑。南朝·梁·江淹《悼室人》诗之八:“意念每失乖,徒见四时亏。”江淹的意念是指一种不在意的念头。明·王守仁在《大学问》中说:“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王守仁的意念是指一个想法。清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姣娜》中说:“家君恐交游纷意念,故谢客耳。”显然是一个意想。至于“神与物游”、“神用象通”、“文思神远”、“思则千载”、“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等等,所描述的意念的神思,就如横桥锁溪,进入了一种艺术的境界。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蕴涵着中国科学、哲学、心理学的内核,成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与历史的载体。其中《周易》、《老子》等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滥觞。《周易》描述了一种固有的自然法则,中心思想是“太极”。“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系辞传》)这里不仅说明了易经思维的整体观,而且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宗教观和乐天知命的人生观,意念链就包孕在易经思维的整体之中。

    易经思维中的意念链在宗教中也十分普遍。比如在道教里,所有的东西均与意念链有关。就是所谓的“心法”(即“修心”)。一个关于“中”的思想就是讲的“修心”的,而道、儒、佛三家均用“中”的思想解释“修心”。“中”或“中道”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意念链的重要内容。

    道家的“灵关”,儒家的“灵台”,佛家的“灵山”均是“灵明一窍”的入道法门。道教哲学以“中”为根本特征,道学以“执一统众”、“守中致和”为第一谛义,道教以“中和”为教义,内丹家也将“中”释为“玄关一窍”。

    在《尚书》、《大学》、《中庸》、《易传》、《论语》里,其核心也是“中”。如“天地之间”、“天地之心”、“天下”,其中的“间”、“心”、“下”都是指“中”而言。仁、义、礼、智皆根于此“中”(或叫“心”)。“孔颜乐处”,“处”指“中道”,“止于止善”、“知止然后有定” 、“艮其止”、“安汝止”中的“止”都是止于“中”。“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中的“此”、“密”都指“中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礼记》)“中”,也指 “中道”。“中”性本虚,所以“圣人与太虚同体”中的“太虚”也指 “中道”。就是说“玄关一窍”本性也为虚。在《礼记》中还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在心中,心在其中,所以叫“中心”。另有“圣人无心而有心”之“有心”,也指 “中心”。

    佛家说:“中道者,以一真心不住有无二边,故称中道。”(《宗镜录》卷八六)指出中道是纯一的真实心不滞于有或无的任何一边。“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中论颂》)“中道”指“不生不灭,不常不断”、“非空非有”的观点。

    以上说明,儒家、道家与佛家的 “中”的思想是相通的。此外,在世界其它宗教观中同样注重意念链的作用。 

(三)  

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层面上,意念是心、心灵、心理活动所表示的思想、意识、情感、态度、性格、意志等等的部分心理状态和心理行为。这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只能说意念链属于思想意识的。在已往的心理学术语中,意念这个词不多见,偶尔在谈意识时有见。大概因为我们注重从整体上把握,而不是从内部去分析的原因吧。

    但是,古代哲人对意念链的产生及其作用,早就有描述:“德化情,情生意,意恒动”。“意恒动,识中择念,动机出矣。”(摘自《简易道德经》)意思是说,人的德性能演化出情,情能生出意,意不停地运作即意识。意识有了,就有刺激大意义的大的意识和有刺激小意义的小的意识。在意识中,自觉不自觉地就选择了意义的大的意识,将其转化为意念,并把其它意识抛弃掉。而且此意念会转化为动机,支配人体去行动。

    因此, 从心理分析理论来说,意识这种高级的有序的心理组织形式,是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的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活动。它代表了我们可以认识自己的存在,可以知道发生的事情,是主观存在的独特坐标。然而意念链正是在意识活动中被选择了的一种短渐的思虑或念头。

    如果要进入到意识的内部去分析,那么,除意念外还有至今不被人们认识的东西(弗洛伊德称为“潜意识”)。我们说的意念链就是意识中除去“潜意识”后的那个自觉的意识部分,就是《易经》称为“精气”与“游魂”之间的可以“感应”的东西,也正是心理学所说的对意识的补偿形式(弗洛伊德称为“前意识”)。显然,意念链的自觉的意识部分是理性的,是有明确倾向性的特殊的情绪基调。它担负着意识对人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活动起调节、指导作用的使命。

   上述关于对意念链与意识的理解和分辨,仍然带有较强的主观性、经验性、内省性和抽象性等人文色彩。因为几千年来,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等,对人的心灵、意识和意念的来源、发生机制等奥秘,长期探求尚未有答案。同时,意识和意念的表现形式(心理/精神)--意念、表象、情绪和动机等,尚无实证性的检验。只是我们自己的内在生命对基本事实有一种日常的熟悉--某种意念在进行,意识在流动,心理状态在那里互相连接或彼此分离等等。这跟用话语说“他思考”或“下雨了”一样,是用最简单、无假设的方式陈述事实。所以我们只能说意念在活动,意识在流动,思想在进行。

    意念在怎样活动呢?你马上就会注意到,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中,它是可感、可知和链接而流动的。它对于对象无时无刻不进行着选择和舍弃,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实行链接,将不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舍弃,形成一个灵活而连续的意念链。这就是我们说的人的自我所指的意思。意念链在持续变化着。看、听、回忆、推理、爱恨......心灵在交替忙碌,心理状态在复杂变化。而且没有一种状态和以前完全相同,因为我们的感觉总是在变化着。至此,我们可以将意念链的四个特征进行一般的描述:

    1.意念链的可感性(可知性)。它的每一个意念和意识均是意念链的一部分;它的状态和行为为自我个体所感知。同时借助语言也可让他人所感知。

    2.意念链的连续性(时空性)。自我个体感觉意念链是连续不断的;不论在时间空间上,两个或多个意念和意识总是相链接的,无时间空间的间隙,无懈可击。意念链在心灵中不是分散的碎片,它像“链条”或“桥梁” 一样,将它们链接、贯通一气。

    3.意念链的选择性(倾向性)。在许多的意念和意识中间,它主动地选择彼此融洽的与之结合一起,舍弃不融洽的。而且这种在对象中进行的取舍活动不会停止下去。它的倾向性显示:当几个部分对上号后,心灵中的某种完全特殊的意象立即确定,呈现一种绝对清晰的意念状态,在很大程度上确定的影像就被事物和词语所构成。同时,将与之不一致的部分排斥在外。

    4.意念链的多变性(跳跃性)。它所处的状态和行为总是变化着的,而且在取舍活动中两个或多个相链接的对象之间,不是平移的,而是跳跃的。不论是时间的还是空间的,跳跃的跨度都是无限的。

    总而言之,意念链是我们可感可知的,但是又是不能被人看得到、触摸得到的物质,描述起来十分困难。我想借用物理学的一个概念--螺旋线,加一个定语“波动”,叫“螺旋波动线”或叫“绕行的曲线”来诠释,应该更明白一些。一个“螺旋”,一个“绕行”,好比一个意念和一个意识,意念链就是在它们之间的起链接作用的那个“波”和“绕”。这线不能理解为平面的,而是时空的曲线。因为意念链的这个功能与作用所产生的“场”(道教叫“气场”),是一个多维的“场”,我们把它叫作“意念场”。

    如果我们转向审美领域,意念链的这些特征会更加明显。是聪明的艺术家,他会抓住和利用自然的某个部分为特征,并禁止所有与这这一部分不和谐的仅仅是偶然的东西,那么自然的题材就是合适的。意念是一种活动,一个过程,一项持续的东西。是意念链,是形象、声音、感情和情绪同时出现的混合的心理状态。它确实是通过模糊“听出”、默默“发出”、清楚“看出”的词语、语句展现出来的。意念链在作品中的运用是否成功,要看创作者的艺术修炼的程度如何。然而,它的确获得了成功。

    当下有一部热捧的影片《奠基》(一名《盗梦空间》),被称为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科幻大片。说得确切一点,它纯粹是采用意念链手法构成的作品。尽管片中有多层梦境、梦境联结、意识沉迷、现实离异等写法,也尽管有奇妙的人际关系和新奇变幻的场景画面,但均是由意念链手法掌控着。换句话说,是意念链将多个手法揉合在一起。比如最怪异的手法:让科比在费尔的脑中植入一个念头、一个计划而不留痕迹;让科比侵入费尔的大脑后,并和另一个人亚瑟在同一时间分享同一个梦;让费尔的大脑可容纳现实场景,等等。这种“植入”手法显然是在意念链的牵引下进行的。

    由此来看,在智者的笔下,意念链可以囊括宇宙、大地、人类、万物,无所不顾,大显神通。    

                                              (初稿2011-01-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