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这部伟大美剧30周年

 浮生偷闲 2020-04-11

《双峰》第一季第一集于1990年4月8日放映,至今整整30年。回望这套引领“品质化电视剧”革命的经典美剧,连它的配乐都是那么考究,已经称为经典。


丛林深处的声音梦境——追踪双峰的神秘之源


作者:尼克·波克内伦(NICK PINKERTON)

原载《Film Comment》

翻译:波昊BBH  Onkel_Wang


《双峰》原声音乐专辑封套设计


当看到“双峰”二字时,你的脑中很有可能会响起“Falling”的旋律。

Twin Peaks - Falling From 奇遇电影 04:08

它很简单,只有四个音调。紧随杜安·艾迪(美国器乐摇滚的重要影响人)式贝斯线的,是罗德斯的钢琴回响。


一遍又一遍。乐声的反复与螺旋上升,使时间迷失在电子弦音的涡流中。一旦你听过这声音一次,就再也不会忘记它。

《双峰》,梦乐再临



《双峰》的诞生,比被誉为“品质化电视剧”的传播革命的发生,要早上十年。那时,电视剧所谓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双峰》粉碎了年代的界限,万古长存。


在美国,一些人的祖辈从1990年4月《双峰》首播那一刻起,就成为了它的狂热观众。也许其中的超自然元素,使他们想起了另一部ABC电视台的邪典剧集——《考查克之锦衣夜行》Kolchak:The Night Stalker 1974-75)。


《考查克之锦衣夜行》是ABC电视台在1974年-1975年播出的一部美剧,讲的是记者考查克(Daren McGavin饰)调查神秘罪案和超自然现象的故事


实际上,当《双峰》在1991年六月播完全部30集时,该系列的很多狂热粉丝甚至还没有出生。


《双峰》系列的长寿不论怎么看都是非比寻常的。


一般来说,时长一小时的电视剧风评都很不错,可是这部剧却不是这样。剧中人物的个性发展,也不像《洛城法网》1986-94)中的人物那样紧密。他们并不随着故事的推进自我丰富,也不急于反复强调自己。


它也几乎没有什么宏大的叙事观,其架构无法与狄更斯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等量齐观。


《双峰》的两季剧集,感觉像是一场不间断的即兴创作。有些部分发自灵感,有些又不是。因此,每个人在《双峰》中都能找到他们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情节。这包括松鼬的设定,本·霍恩的内战,或纳丁的超能力。


《双峰》中的纳丁残暴古怪,她左眼的伤维系着她和Big Ed不快乐的婚姻


但这些“问题“都没能妨碍《双峰》为世人留下的丰厚遗产。因为,它是有质感的。


《双峰》的质感是由那些具有真实触感的材料提供的。正是这些材料构成了这部剧集所呈现出的世界。毛呢,人造革,糙木头……你可以从它音调、声音,尤其是从安琪洛·巴达拉曼提(Angelo Badalamenti)受当代摇滚乐深刻影响的配乐中,发现它的质感。


华盛顿州双峰镇之所以引人入胜,诱惑人们反复前来,在很大程度就是得益于这份声音的质感。

质感之源,一听钟情


纯器乐声的Falling原本是有人声的。它来自于茱莉?克鲁丝(Julee Cruise)1989年的专辑《漂入深夜》(Floating into the Night)。

Falling Julee Cruise - Floating Into The Night

这首歌由林奇(Lynch)和巴达拉曼提(Badalamenti)共同编写制作。二人在1986年的《蓝丝绒》中就有过合作。


《漂入深夜》(Floating into the Night)


巴达拉曼提第一次和Lynch搭档时,已年近50岁了。但当时,你从他的履历上完全看不出他将会成为一名多么伟大的配乐师。


最初,巴达拉曼提被带去指导伊莎贝拉·罗西里尼在电影主题曲中的表演。该曲由制作人Fred Caruso编写。为什么带他去呢?也许是因为林奇相信这位来自本森赫斯特的西西里人,会与嘟·喔普(doo-wop,是一种音乐类型,发源于1940年代美国大都市的非裔美国人社区,风格类似于流行化的节奏布鲁斯)和20世纪50年代音乐的根源有些血缘关系吧。


在巴达拉曼提加入前,林奇正打算使用This Mortal Coil 1984年专辑It’ll End in Tears中的主打歌Song to the Siren。但It’ll End in Tears高达5万美元的版权费,让林奇的想法变得难以实现。


Ivo在It’ll End in Tears邀请了4AD旗下众多大牌乐队为This Mortal Coil助阵,整张专辑没有固定的组合或演唱者,似乎是纯即兴发挥的结果,因而可能十分契合林奇对《双峰》的构想

Song to the Siren This Mortal Coil - It'll End In Tears (Remastered)

作为替代,他聘用巴达拉曼提创作一些类似的音乐。由于克鲁丝曾出演过巴达拉曼提创作的音乐剧The Boys,所以她也加入林奇,为配乐提供人声。


巴达拉曼提事后回忆到,林奇一听到成品,“就爱上了”。


大卫林奇与巴达拉曼提,两人合作过《我心狂野》、《穆赫兰道》、《蓝丝绒》(巴达拉曼提作为演员)和《双峰》


不过最终,在《妖夜慌踪》中,林奇还是找到了使用Song to the Siren的机会。他为此放弃了与帕特里夏·阿奎特(Patricia Arquette)和巴萨扎·盖提(Bastazar Getty)的合作。值得思考的是,这段旋律在十多年前已经完成了,而那正是林奇职业电影人生涯的关键时期。


This Mortal Coil 是一支超级乐队,由Ivo Watts-Russell一手栽培。这位伦敦著名唱片公司4AD的联合创始人是个领导天才。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被大众熟知,因为他培养了一批专注于创作氛围迷幻音乐的艺术家。 


音乐的迷幻气质也延伸到了4AD唱片封面独特视觉设计上。这都是家装设计师Vaughan Oliver的手笔。后者还帮林奇设计了2011年《疯狂小丑时间》(Crazy Clown Time)的唱片封套。这是林奇的首张专辑。老爷子包揽了编曲、吉他和主唱的工作,还请到了Yeah Yeah Yeahs的Karen O为首单Pinky’s Dream献声。


Vaughan Oliver为4AD乐手设计的一些唱片封套,最左为《疯狂小丑时间》


你可以在 This Mortal Coil的专辑Kangaroo中找到Falling里的低音,但当然,有关谁受谁影响的讨论必须双向看待。

Kangaroo This Mortal Coil - It'll End In Tears (Remastered)

在20世纪80年代初,《橡皮头》(Eraserhead 1977)的影响力不可估量,它使整整一代爱好艺术的孩子们开始正视自己。


这部电影的原声带“In Heaven”是由4AD公司旗下的Pixies和Bauhaus完成的。“Falling”则是在1992年,由The Wedding Present乐队录制的。另一方面,Yo La Tengo 1993年的歌曲“Big Day Coming”里,也有一些林奇主义的色彩。


在专辑It’ll end in tears中,参与表演的艺术家有逝者善舞乐队(Dead Can Dance)的成员,有后来组建了嗡嗡鸡乐队(Buzzcocks)的霍华德·德沃特(Howard Devoto),还有演唱了《Song to the Siren》的伊丽莎白· 弗雷泽(Elizabeth Fraser)。


弗雷泽是苏格兰乐队极地双子星(the Cocteau Twins)的主唱,这个乐队的作品跟林奇的电影一样深奥难解。


极地双子星是苏格兰的三人乐团,被认为是4AD宇宙的中心,他们前卫、迷蒙并且忧伤,主唱Liz拥有独一无二的声线,吉他手Fraser有严重的舞台恐惧症,他们创作出了另类音乐节最美的声音


因为早期受到过外界对其歌词的批评,弗雷泽逐渐开始使用带有气音、婉转优美却含混不清的唱法。


而吉他手罗宾·格斯里(Robin Guthrie)对混响和延迟的标志性运用,则像是对Brian Eno作品的回顾。后者也是当时正在兴起的多数英美乐队的主要影响人。而这些乐队共同形成了一种风格——自赏(亦称盯鞋,因为此类乐队的乐手在演奏时经常不抬头,一直盯着地面)。


极地双子星乐队和自赏乐手对流行乐的影响和改变,同样可见于同时代林奇和巴达拉曼提的作品中。他们创作的视听艺术通过天线,被发送到了千家万户中。


二人的共同特点是对回声和混响的使用。这创造出一种巨大空旷的室内空间感和层次丰富且华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种哀伤又包含憧憬的音乐,正是五十年代的少年林奇最为迷恋的。


回想一下杜安·艾迪(Duane Eddy)厚重的拨弦声,或林奇钟爱的罗伊·奥比森(Roy Orbison,集创作、演唱和制作于一身的全方位美国乐手,曾被猫王称为全世界最伟大的歌者),你就知道了。


当他再次听到Song to the Siren时,当《双峰》中的詹姆士(James Hurley饰演)边弹吉他边用假声演唱Just You时,可以想象,林奇对这种音乐的喜爱分毫未减,它可以塑造出一片无边无际,吞没一切的汪洋。


至于对伴随音乐而生的感官图像的描述,没有什么会比大卫林奇拍摄的场景更贴切了。


比如,在《橡皮头》(Eraserhead,1978)中,亨利和邻居渐渐沉没在充满牛奶色液体的床中的那一幕,或是林奇镜头中任何一个打着漩涡似的迷离空虚的镜头。


《橡皮头》式自赏

怪诞美学,包罗万象


《双峰》的美学与《蓝丝绒》(Blue Velvet,1986)的类似。它们都与五十年代的美国音乐有关。此种美学艺术在之后多年中一直回响,袅袅不绝。


《双峰》是一部表现了怪诞怀旧感的作品,它的出现也合乎时宜。


这部电视剧将取景地选在华盛顿州。不久之后,全美的目光,或者说至少是全美经纪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这片他们以前从未注意过的太平洋西北岸。


而在这部剧的最后一集播出几个月后,涅槃(Nirvana)就发布了(可能是他们最著名的)专辑Nevermind。


Nevermind的封面成了90年代的标志


此外,鞍脊鞋搭配羊毛开衫的穿衣潮流,也是从那时兴起的。对此,所有《双峰》的观众看了都会感到眼熟。


最后,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


尽管Falling令人印象深刻,但它代表不了巴达拉曼提在《双峰》中采用的配乐风格。事实上,本剧的配乐风格根本不是一首歌或一种类型的音乐能够概括的。


林奇在94分钟的试播集中,尝试了多种音乐类型:响指声和爵士节奏感的贝斯线,风琴音色的随意弹奏声搭配捣蛋鬼奥黛丽对老爸店铺的破坏,还有Laura Palmer’s Theme一曲中,合成器低沉稳定的声响随着劳拉的死讯,在时间的流逝中阴暗绽放……这都使得《双峰》的配乐达到了电视剧史上的新高度。

Laura Palmer′s Theme (From 'Twin Peaks') Film Classic Orchestra Oscars Studio - Relax & Cine. Grandes Bandas Sonoras Instrumentales para So?ar

如果重看《双峰》的试播集,剧中大量充斥的配乐,伴随频繁出现的暴力情绪,可能会令你感受颇深。在与巴达拉曼提合作以前,林奇就和声音设计师艾伦·斯普莱特(Alan Splet)共同创作过厚重的且氛围细节繁复的背景乐。


架构在巨大声响中的《双峰》,具有广袤的直觉和丰富的情感。所以,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充满爆款影视作品的年代,《双峰》依然如此独特,经久不衰。而那些转瞬即逝的作品也开始尝试创作具有鲜明特色的经典配乐了。


想起《制造杀人犯》(Making a Murder,2015)的插曲了吗?还有《真探》的(True Detective,2014)呢?任意一部漫威或Netflix出品的美剧,不也在做这种尝试吗?好吧,也许你没有印象,但你现在知道了。


模糊了世俗世界和异世界的《真探》在暴力案件中以极大的悲观主义倾向逼近乐观主义结局,这部剧从故事到配乐都与《双峰》心有灵犀


我们从《双峰》的配乐追溯到了Song to the Siren和This Mortal Coil,也追溯到了林奇和巴达拉曼提这两位大师的相遇。


前者能将哭泣的镜头拍出无人可及的美感,后者创作了It’ll End in Tears这样的专辑。我想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