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常常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如果没有中高考的要求,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学历史?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精神》中写到:“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此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我们要把握这文化的生命,就得要在它的历史上下工夫。”可见,学习历史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不敢想象一个民族忘记了历史会是怎样的景象。初到南昌中学,第一次参与沈阳市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深感教研员工作之细致,设计之精心,不管是上午的新教材分析,还是下午的课例分析,以及视频资料的使用,都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新教材于8月末下发,到目前已使用3个月,无论新教材的课程编排还是内容设计都更加科学、合理,时空观念更强,史学素养更突出,特别是史料和图片的大量使用让新教材更加详实、立体,同时也更富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新教参的内容,对新教材起到补充和丰富的作用,让教师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大量史料的呈现,有利于教师对课本内容的深刻理解;重难点的点拨,有助于教师大胆的取舍和突破;各环节的设置,能让教师对课程的整体设计灵感倍增。 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历史教育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和人文素养的关怀更加注重,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更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必由之路。 新教材在新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加注重时空观念的完善,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删除了试验稿中过难、过偏的内容,降低难度。同时,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要求和时代的发展,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东汉这部分内容,便是新教材增加的新内容。敬业中学矫斌老师,以第十三课《东汉的兴亡》为例,用全新的视角,精心的设计,完美的阐释了东汉的王朝兴衰。 在授课过程中,矫斌老师注意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准确认知,以时间为轴勾勒出西汉、新朝、东汉的朝代更迭,既简洁明了,又便于记忆。为了更好的构建历史时空观念,矫斌老师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史实,以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把握和认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悟。在讲授“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这一子目时,用漫画排序方式讲述历史事件,并让学生找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通过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让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过程中尝试历史反思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强调历史事件的时序性,帮助学生构建时空观念,准确把握时空定位,掌握基本史实。 新教材的第四单元讲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这一历史时期时间长、范围广、跨度大,涉及众多历史事件和朝代更迭,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太过琐碎而不易理解,因此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须让学生知道各政权建立与灭亡的先后顺序,通过大事年表或者时间轴等方式展示基本史实,帮助学生构建时空观念,进而使学生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时代背景,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史料实证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与探究的问题自行进行史料甄别,考察史料可信度和使用价值;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虹桥中学孙鑫老师在新教材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一课中,以形象生动的语言,配合科学的考证方法,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组织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判断史料价值,使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在论述历史时能够将有价值的史料作为证据,从而做到论从史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能力。 在孙鑫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他的良苦用心,不仅让学生听得懂,爱听,还让学生知道我们教材上的每一句话都是有出处的,有证可循的,都是史学工作者严谨的研究成果。孙鑫老师还侧重讲述了课堂问题设置的重要性,他认为这是学生思考的好抓手,更是培养学生思维养成的好方法。他指出,设置问题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设置问题不能大、空。第二,要尽量多提问,多让学生去思考,多让学生去表述,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思维。 历史理解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各种历史叙述的内容含义及其要点;并能够设身处地认识具体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和理解。要想真正理解历史,首先要培养学生一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一种博大的襟怀和一种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突破时空的界限,设身处地理解和感悟历史上发生的各类事情;将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与结果,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与地位,放在历史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并实事求是地做出公正而贴切的解释,在理解历史中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第七中学郑兴华老师以第七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为例,结合新课标培养学生历史理解能力这一目标,按照新课标的指导:帮助学生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对本课内容进行了全面而合理的设计,特别是对重点内容商鞅变法的突破,精彩巧妙。 郑兴华老师选取了历史剧进行视频导入,虽然与真实历史有所出入,但能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兴趣,采用时间轴的方式进行历史空间展示,让学生明确东周的历史分期,使学生对此时社会背景有基本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通过讲授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准确的把握时空观念,培养学生的基本史学素养。在对商鞅变法这一重点内容的讲述中,通过战国七雄实力对比,引出商鞅变法,通过案例分析和情景设置,让学生扮演当时的奴隶主、地主、农民,分角色阐述自己的困惑与烦恼,提出设问:如果你是秦孝公,你将怎么解决各方矛盾?进而引出商鞅变法,让学生通过表格对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意义等史实进行基本了解,并能够加深历史理解,以当时的社会环境为依据,分析商鞅变法的性质。最后问题升华,请学生谈谈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力求达到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以辨证的眼光评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 杏坛中学的张军老师,从应试的角度,结合沈阳市中考的读图说史题型和新教材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进行了说课。从教材地位、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等角度进行了说明,总结信息点题的答题技巧,强调在授课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解释能力,以正确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叙述中不同的历史解释,以客观的态度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进一步揭示历史解释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能够分析、概括史事的特征、性质、意义及影响。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两个环节的设置,总结归纳得出:器物类信息点题,要从名称、朝代、用途、种类、纹饰、形状、造型、工艺等方面进行概括。通过对以上信息点的归纳分析,得出相关历史结论,如:商周时期青铜技术成熟;冶铸业高度发达;青铜器既有历史价值又有艺术价值等等。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及通过史料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的能力。 新教材的使用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主干知识还是史料研读都需要教师去体会、去再造、去落实。教学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它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知识、拓展思维、迎接挑战。 在全新的平台上,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钻研、分析教科书,重视备课效果,要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激励学生,让他们真正的喜欢历史,愿意了解和学习历史,让他们不仅学会历史,更要会学历史。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新开始,亦是从心开始。 原标题:不忘初心,方的始终——沈阳市初中历史部编教材培训 编辑:李进 |
|
来自: 新用户5690995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