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期报告案例:初中历史“课本史料”的有效应用研究

 老胡聊科研 2022-12-07 发布于河南

初中历史“课本史料”的有效应用研究

郑州市第六十二中学 秦荣清

一、课题概述

初中历史“课本史料”的有效应用研究是基于双减政策和新课标出台的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提出的应用课题。本课题在落实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驱动下,追寻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知识之间的内逻辑,在充分利用历史教学课堂的内逻辑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力,形成历史文化素养。本课题依托初中历史教学课堂,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课的内逻辑基础上,充分提高“课本史料”的应用效果,合理建构“课本史料”的内逻辑,向历史课堂要质量和效果,让历史课堂活起来,变成学生真正的历史学堂。

受传统历史教学和课程改革碰撞中出现迷茫的影响,再加上双减政策的出台,新课标对立德树人任务的新要求——落实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历史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学生缺乏历史学习的内驱力,“厌史”。

由于历史课堂只注重历史知识讲解、训练,没有充分利用课本史料的内逻辑调动学生学习动力,学生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产生“厌史”问题。

(二)学生缺乏历史思维的解析力,“烦史”。

由于历史课堂滥用史料,没有充分利用课本史料诠释历史知识,学生无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解读,学生更无法用历史思维去有效地解析史料,所以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史料和庞杂的历史知识,产生“烦史”问题。

(三)学生缺乏历史架构的创新力,“怕史”。

由于历史课堂只是按单课时需求利用课本史料,没有引导学生依据大概念、大单元对课本史料有效整合重构,学生无法对历史知识形成整体认知,更无法通过深度探究对历史知识进行综合、总结和辨析,所以学生无法形成历史架构的创新力,面对历史能力测试,产生“怕史”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初中历史“课本史料”的有效应用研究,充分利用部编教材的特色,以学生为本,激活历史课堂,有效转变历史课堂的角色定位。我们通过大单元教学的手段,辅之于思维导图、希沃白板等技术对历史课程进行整合,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找到课本史料有效应用的策略,形成趣味性、多样化、生活化的历史学堂模式,最终期待达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二、课题前期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

(一)组织课题组教师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学习。(2022年2月-4月)

本课题是基于双减政策和初中历史新课标做的研究,所以我们对双减政策和初中历史新课标进行了研究和学习,来进一步明确我们的研究目标。

我们搜集了与课本史料相关的知网论文,了解课本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课本史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现状。我们甄选了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如张汉林的《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选择及其设计——基于历史思维力角度的观察》、李功连的《论教科书的文本逻辑与生活逻辑》等,经过学习和撰写反思来增强我们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性。

我们经过前期教研交流,决定针对以下三个方向进行研究:

1.精选课本史料,提高学生学历史的趣味性,解决学生缺乏历史学习的内驱力问题。

2.深度剖析课本史料,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诠释能力,解决学生缺乏历史思维的解析力问题。

3.重构课本史料,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整体认知能力,解决学生缺乏历史架构的创新力问题。

这使我们的开题报告核心目标明确:通过有效应用课本史料,激活历史课堂,让历史教学课堂变成历史学习课堂。在核心目标的引领下,我们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找准课本史料内逻辑,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深入剖析课本史料,回归历史事件发生现场,创设多样化、生活化的历史情境,激活历史课堂;优化课本史料的构建,改变历史课堂学习方式,转变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开展学生对“课本史料”理解与应用现状的问卷调查,进行学情分析。(5月)

我们针对学生对“课本史料”的认识、课本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课本史料的解析技巧三个方面设计了十六个问题的问卷,在三个年级发放350份问卷,有效问卷343份。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

1.超过85%的学生认为课本史料是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并且绝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课本史料能理解、有意义,而且阅读过。如下列统计图所示:

2.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是通过课堂教学和教材学习史料,所以课本史料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应用非常重要,但是统计显示,课本史料应用不够充分和有效。如下列统计图所示:

3.教师能够和学生一起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史料和解析史料,不过能够很好理解的学生不超过50%,而且学生更喜欢影视史料。如下列统计图所示:

依据所调查学情,课本史料已经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但是没有具体分类和科学应用,所以我们要精选课本史料、深度剖析课本史料和重构课本史料。

(三)按年级,我们以单元主题为单位对“课本史料”进行分类和精选。(6月)

 我们分成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个任课教师将每个年级的两本教科书的课本史料进行分类整理。教科书上的课本史料,我们每个单元都打包四个文件夹,分别是:文献史料、图片史料、相关史事与知识拓展、问题思考与课后活动。影视史料和文化素材史料是辅助历史教学课堂的生活史料,所以我们会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进行甄选,以增加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所以单独打包。

(四)分年级开展基于“课本史料”的教学设计(7-8月)

1.我们以大单元主题为背景,进行课时教学设计,有效整合“课本史料”。

2.我们通过借鉴学习设计了一个单元主题教学过程设计框架,如下图所示:

分三个年级,针对六本历史部编教材,设计单元主题教学过程的主体架构,例如:

这个环节我们还根据所授课程内容随时把“问题串”改成“核心问题”,这样的设计在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中使用比较多。这样能够更好地让刚接触历史的孩子聚焦问题,深刻理解历史知识的线索。

3.我们把已经分好类的“课本史料”,根据单元主题和课时资源巧妙融入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形成趣味性“课本史料”教学设计,以达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目的。

(五)开展“课本史料”教学实践,反思总结经验。(9-11月)

我们对重构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实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以大单元教学为背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效地调整不同类型“课本史料”在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观察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判断课本史料应用的有效性,并通过课堂限时测试和知识点背默接龙来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我们利用课间、教研、微信群(在准备阶段就设立了课题研究群)进行课例的交流和探讨,并针对典型课例撰写了反思,再进行调整、应用。

由于十月疫情的缘故,线上教学打乱了我们的研究计划。针对这一新情况的出现,我们通过微信群、腾讯会议和钉钉群的教研,迅速对研究规划进行了调整。线上教学阻碍了课堂教学的氛围,让我们不好把控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又带来了很多技术上的优势,因此如何开展线上有效教学,如何调整“校本史料”在空中课堂的应用,这也成了我们课题研究的新挑战。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我们针对已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实践、反思和完善。我们利用每日作业、钉钉试题、问卷星等技术来提高课本史料应用的课时效果,并准备到12月中旬时,利用问卷星进行有效性的评估。

三、课题前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提高历史学习趣味性、增强历史学习内驱力的策略

1.多元史料互证,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学生专注力

(1)多元史料互证

历史学习就是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所以在学生占有史料的基础上,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时,构建多元史料情境,实现文字、图片和数据等多样材料的互证,避免孤证不立。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讲到战国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我们先出示《战国铜壶》的图片史料,让学生由生活中的铜壶,战国时期的实物史料入手,认识到铜壶上所刻水陆攻战的场景,说明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然后出示战国形势图,讲解战国七雄之间的征战。图片史料不仅吸引学生眼球,而且由生活中铜壶入手,更具生活气息,再配以教材中的问题思考: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这样在多样史料相互佐证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深入学习战国七雄纷争的史实和影响。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多元史料互证中,我们还采用了追问的技巧,根据不同的班级,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问题,争取让每个孩子融入历史课堂的学习中。

又例如:八年级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讲到旅顺大屠杀),我们展示课本史料中的图片史料: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日本侵略者的野蛮和残酷,再用文献史料:美国纽约《世界报》刊登的一段话进行佐证。如下图所示:

 

我们还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配合问题思考,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同一课中,讲到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知识点时,我们先用精选的漫画文化素材史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试问学生这幅漫画表达了什么样的场景?再引入《时局图》,阐述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史实。紧接着展示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引导学生去分析列强瓜分中国的实际情况,透析列强之间的矛盾冲突,去理解为什么美国会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政策。如下图所示:

 

多元史料互证不仅落实了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而且让历史知识变得具有生活气息和趣味性,让学生能够专注于历史由浅入深的探究学习,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形式,同时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

(2)创设历史情境

情境的创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实现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目的。我们课题组在历史课堂的导入部分和历史知识的衔接部分都进行了历史情境创设的设计,这样能够让学生很快地融入课堂或者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

导入部分,我们利用影视史料和文化素材史料提升历史学习的兴趣,配之以问题串的设计。例如:七年级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 我们在教学设计中用一段美轮美奂的大唐盛世的短片导入,并在短片前以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影片中人物的服饰怎么样?②从影片你可以感受到唐朝经济发展怎么样?③整个影片表现了唐朝什么样的景象?这样,不仅从感官上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而且还能从思维上把学生带入课堂,增加影视史料应用的有效性。我们问题的设计也是逐层深入的,体现课时主题的。又如:八年级上册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我们以服装设计文化素材史料为导入,让学生从服装的设计理念到设计者的分析,引导到设计者孙中山倡导的思想——三民主义。如图所示:

这里我们同样用了问题驱动来实现历史知识渗透的教学技巧,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能够让历史生活化。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的观察,发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后知识检测,学生对这块知识点的掌握很扎实。

   2.巧妙引用影视、文化素材史料,抓住学生注意力

通过前期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最喜欢的还是影视史料,而且也很喜欢文化素材史料。因此,在课本史料中,我们以课为本,引入了这些来自生活的史料。这些史料能够很好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在创设情境中很好的应用,而且历史课堂学习期间,也是抓住学生注意力很好的策略。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当学到淞沪会战这个知识点时,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学生也有点疲倦,这时播放《捍卫者》和《八佰》的电影片段,一是把学生注意力拉回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还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姚子青领导的宝山保卫战和谢晋元领导的四行仓库阵地战的知识点,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官兵宁死不屈、英勇抗日的革命精神。学生在这个环节眼睛里充满了光,甚至有学生脱口而出:“老师我看过这两部电影!”从视觉冲击,到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使影视史料得到了有效应用。

又如: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讲到造纸术的知识点时,我们播放了一段精选的纪录片的片段——纸的工艺,与课本图片史料《造纸工艺流程图》相互对比,让学生了解造纸术。同时利用问题驱动,结合教材中的史料研读,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造纸术改进的史实。还直接利用学生手中拿的教科书,问学生它的材质,拓展纸当代的用途。学到华佗的五禽戏时,课堂上十分活跃,甚至有些学生直接站起来开始比划动作。当时我们课题组还利用河南的武术文化作为过渡史料,这样让学生感觉更亲切的同时,使他们的专注力得到提高。

  3.精选图片史料,利用图说历史,提高学生表现力

  历史的学习不仅仅要输入,而且还要有能力输出。初中历史新课标对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所以我们以大单元教学为框架,精选课本史料中的图片史料,使用图说历史的方法,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我们选了以下三幅图片史料

先让历史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判断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尽量说出历史事件的五要素: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和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然后让学生分组探讨三幅图片所体现的历史线索,给出主题,然后抽能力强的学生作为代表完整阐述。学生寻找、探索历史线索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过程。这种方法是对课本史料中的图片史料的有效应用,也是跟考试中小论文考查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有关系的。在这个过程中,既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面性,也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还能提高学生的表现力,让学过的历史知识有了一个输出的窗口。

 又如:九年级下册课本,我们精选了以下三幅图片史料:

  
这是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主题的综合历史知识,通过图片和地图的结合来让学生对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以问题驱动,让学生学会解析地图,判断一战和二战地图最大的不同是奥匈帝国是否存在。作为初三学生,基础知识的再现可以加强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把握,所以我们先让学生判断历史事件,然后展示设计的表格,让学生落实到笔头上。如下表:

(二)提高历史诠释能力、增强历史思维解析力的策略。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面扩大,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然后我们用问题驱动:为什么二战是一战结束二十年休战后的再次战争?让能力强的同学阐述从一战到二战的发展历程。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现力,而且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是连续的,不是断裂的。原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觉得这个有点难,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能力强的孩子确实能够完成,并且还表现出很强的成就感。
1.剖析地图
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地图,基本上都是通过地图上的文字、地域等有效信息入手,来认识地图的年代、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等。我们在教学中,使用PPT中的动画模式,再配之以图片史料,对这幅地图进行剖析,让历史知识变活了。使历史史事发生的过程彰显于立体空间,形成了超时空观念。如下所示:
这样的策略我们在三个年级的不同课型中都有使用,这样会让图片史料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还能实现它的有效性,使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有趣,提高历史诠释能力、增强历史思维解析力的同时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2.分层作业
我们依托课本史料中的问题思考和课后活动,设置了基础过关题。这些基础过关是每个学生必做的题目,既是对基础知识的再认识,也是对文本史料的诠释。针对每课的材料研读,我们大部分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应历史知识、利用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来实现它的有效应用。不过我们会根据我们的授课对象,针对材料研读的问题进行改编。例如:
这是八年级上册第11课的材料研读,我们针对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给出的问题是:这个材料可以分成哪两个领域,表现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改变后就变成了史料分析的方法和解题的技巧,增加了难度,使教学有了分层,更能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课堂观察和习题测试,我们发现,学生解析材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学会用历史语言来阐述历史史实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
我们还利用历史的生活特性,设置选做的实践作业。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游学作业:右面两幅图你熟悉吗?请到碧沙岗公园找到它,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并写一篇导游词。
动手作业:用手抄报的形式重走长征路(自己动手绘制长征路线图)。
互动作业:开展中国共产党成长之路故事会。(选择共产党吸取第一次国共合作经验教训,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 故事)
这是结合地方历史对课本史料有效应用的一个延伸。
(三)提高历史整体认知力、开拓历史架构的创新力的策略。
1.大概念、大单元教学,整体架构课本史料,提高学生整体认知能力。
各类课本史料不是孤立的,而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他们都为历史课堂教学服务。双减政策的出台和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出版,都提到了大概念和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是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赋予意义的概念和观念。而大单元教学则是将单元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以单元主题为核心,构建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范围。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的落实会把我们整合的各类课本史料由零归整,充分体现历史发展的主题。
在教学设计阶段我们就以单元主题形式进行了前期的知识构建,在实践阶段我们以大单元为背景,通过多种技巧综合应用,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整体认知的同时,提高重构创新力。
例如: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年代尺来分析文字史料,形成这样的整体和局部共存的认知,从大主题分解成三个小主题:国共第一次合作、井冈山道路的开辟和长征。然后再用思维导图寻求历史史事之间的联系,从而归纳历史发展的线索。如下:

这样让文字史料变得更加系统,对历史史事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准确。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实现主题的升华。例如:

这种做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并且学生对于整个单元知识的整体认识有了一个新的提高,所以后来在谈及现在台湾与大陆两岸关系时,孩子们能够从对国共合作和国共对峙所产生的后果分析现在的局势。这也是学生整体认知能力提高的表现。
2.思维导图和年代尺的设计和绘制,多样整合课本史料,提高学生历史重构的创新力
利用思维导图和年代尺梳理文字史料中所含重大的历史史事,这是新课标中关于历史事实从“点”到“线”的一个升华手段,这里的“线”已经是事实串成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进而回归到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形成。
(1)思维导图可以把历史文字史料的内容化繁为简,让历史知识系统化和整体化,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识记知识的同时理清知识的线索,找到历史知识背后的历史发展规律。七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用思维导图让刚接触历史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历史史事之间的关系,回归历史的本质,即历史唯物史观。例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图示
通过这个思维导图让学生很明了地把整个单元的知识融合在了这四个领域,并且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配合这单元的主题——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做进一步的阐述,让学生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所以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后迅速发展,所以政权相对比较稳定。再加上北方战乱导致北方人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样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重要原因,实现知识的迁徙。另外当时的人民迁徙的高潮还包括北方民族的内迁,这样就带动了北魏孝文帝体现民族交融的改革。同时,通过政权更迭频繁的历史现象,想到这时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更容易信仰佛教。而佛教的盛行也就影响了当时的艺术模式,出现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这些历史知识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这个简单的思维导图去分散拓展。
(2)年代尺是记录历史年代所发生大事的记录工具。它可以根据时空观念把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归类到基本差不多的年代,找到历史发展的主线,更好地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例如:

这个年代尺的构建,从不同的角度学习了1915年到1936年这段历史。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之路、中国局部抗战、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四个线索去自己绘制年代尺,重构历史,阐述历史。学生大部分都能很快地从这个年代尺中找到相关的历史史事,进行知识的阐述和历史的重构。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手段,并且在每课时学习过程中,利用这样的年代尺简化历史知识,理清历史线索。我们以此为线,把相关的文献史料和图片史料纳入这个线索体系进行学习,提高了课本史料的应用效果,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利用历史的叙事性,我们以故事为线,串联各类课本史料,加强学生整体认识历史。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课以三个人物的三个梦作为故事线索,把这节课知识分成三个篇章来讲述。第一个篇章:老严的小康梦,先通过人物自我简介带入新课,然后利用文本史料——人民的现实生活,分析农村经济存在的弊端,引入图片史料和影视史料来学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使用了问题驱动的方法,推动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第二个篇章:老张的企业梦,以同样的过程把各种课本史料进行整合,讲述国企改革,任务驱动学生加入知识的学习,同时还使用了思维导图。第三篇章:邓小平的特色梦,这个环节不仅使用了文字史料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引入战歌《征服天堂》实现这节课的升华。
 历史本身就是故事的记录,所以讲好故事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很好地把各种课本史料进行有效链接,使课本史料得到更有效的应用。不过在历史叙事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需要下一阶段进行进一步实验、论证。
 总之,上述成果还需要在下一阶段实践研究中进一步进行验证、完善和调整。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要根据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来适时调整和发现新的课本史料有效应用的策略,而不能固化教学策略,要择其有效者用之。因此前期研究后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和困惑:

(一)没有根据学情(特别是疫情当下的网课)高效优化各类课本史料,学习重点不够突出,造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能有效落实。

(二)情境的构建和问题的设问在课本史料有效应用中没有得到充分地巧妙设计,弱化了学生对系统性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通过历史叙事(讲故事)实现课本史料的有效架构不够明确,故事比较单一,导致课本史料在历史课堂上没有形成有效衔接。


五、课题研究的下一步计划

本课题组在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中,针对前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实践反思,追寻更多的课本史料有效应用的策略,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和学情进行灵活地应用,让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平稳落地。

(一)本课题组成员面对突发疫情,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化各类课本史料的组合,彰显历史学习重点,有效落实历史五大核心素养。

(二)本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课本史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恰当的情境构建和问题设计以提高课本史料应用的有效性,充分辅助系统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三)本课题组成员从课本史料中寻找切入点,构建历史故事线索,让故事多元化,实现课本史料和历史课堂的有效对接。

新书推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