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教育家”首届微课大赛——优秀作品展示(二)

 新用户56909953 2020-04-11


欢迎点击观看视频

《火的认识及使用》微课程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李晓芬

学科

历史

学校

威海市第九中学

微课名称

火的认识及使用

视频长度

2分51秒

录制时间

2016年10

知识点来源

学科: 历史           年级: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及课时:鲁教版第一单元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知识点描述

通过材料提供,使学生合理想象推断北京人是如何得到火,以及火的使用对人类进步的重大意义。

教学类型

讲授、想象、问答、 推断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初次接触历史课程,但是对很多历史传说并不陌生,这可以作为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口。其次初一上册关于远古时期的知识,可以通过老师提供大量的考古线索,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推测,从而初步掌握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并获得成就感。

知识点在本课中的知识关联及设计思路

本课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为代表讲述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步。

但是如何让学生从情感上合理的生成这一认识,单靠课堂上的讲授有点晦涩,因此借助微课,设计三个环节:1、北京人使用火之前的生活情景。2、火的偶然被认识。3、火使用后北京人发生哪些变化?通过这些合理的想象,从而让学生推断出火的使用对人类进步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画面内容

解说词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长度

一、片头

文字信息:

1、火的认识及使用

2、目前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就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而且还会保存火种了哦。

图片信息:

1、北京人头像复原图

目前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就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而且还会保存火种了哦。

那么,北京人是如何得到火并利用火,火的使用给他们带来了什么?让我们开启今天的探索之旅。

观看

通过文字介绍,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

语言介绍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的进入下面的学习。


二、正文讲解

图片信息:

1、两个原始人的对话:有些事不太科学,我们的空气没有污染,水也干净,我们每天都锻炼身体,吃的东西还都是有机的,可是为什么我们都活不过30岁?

夜晚来临了,北京人回到了居住的山洞中。茫茫夜空,月光阴暗,远方的夜空中似乎有一些星星。洞里洞外一片漆黑,大家只能靠彼此的声音和气息辨认对方。空旷的原野中不时传来野兽的嚎叫。年轻力壮者手持木棒守在洞口中,担负着保护大伙的重任。洞内的老弱妇孺们吃着白天寻来的野果,嚼着难以下咽的生肉。一阵寒风袭来,大伙不由得抱紧双肩,彼此挨着,在寒冷和不安中慢慢睡去。

感受思考

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学生感受使用火之前北京人的生活状况,为后面火的使用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做好铺垫。


图片信息:

1、 雷电生火的图片

2、 森林起火的图片

万籁俱寂之时,只听得“咔嚓”一声巨响 ,一道闪电从孤寂的夜空跃出,劈向西北的森林,随之雷声大作。洞中的北京人惊醒了,也惊呆了:林中一片冲天火光,滚滚热气袭来,野兽惊号,鸟儿悲鸣,四处逃撒。北京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灾祸,没命的逃向远方。

紧张的观看

通过情景联想,想象北京人认识火的过程


图片信息:

1、 烧焦的森林

2、 烤熟的兽肉等

几天之后,惊魂未定的北京人怀着警惕回来了。森林荡然无存,黑乎乎一片,浓浓的白烟中夹杂着浓烈的焦味和他们从没有接触过的香味。他们发现,香味来自于林中死去的兽类。一个大胆的年轻人忍不住取下一丝肉放入口中,他的眼中顿时露出了惊异和兴奋的光。。。。。。

兴奋的观看

过渡

通过情景联想,想象北京人认识火的过程


三、结尾

图片信息:

1、 火种的被保存

2、 用火取暖

3、 用火烤吃熟食

4、 用火抵御猛兽

北京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最伟大的发现:夜间冲天的火光,可口的兽肉和周身所感觉到的热气,均来自于那跳动着的神秘的红色花朵———火。  

1、有点骄傲的小激动。

2、积极的思考

通过前后对比,感知火的被发现对人类的重大意义。


四、问题思考

文字信息:

1、问题来了:火的使用给北京人带来什么变化呢?试着用合理的想象加推断,落实在笔头上,明天课堂上希望能听到你的精彩回答哦


思考并将答案做好记录。

在情感上顺利生成: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作者姓名

李晓芬

单位

威海市第九中学

联系方式

13563152327

作品名称

火的认识及使用

学段、学科

六年级上册历史

教材版本

鲁教版

知识点概述

本课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为代表讲述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步。

但是如何让学生从情感上合理的生成这一认识,单靠课堂上的讲授有点晦涩,因此借助微课,设计三个环节:1、北京人使用火之前的生活情景。2、火的偶然被认识。3、火使用后北京人发生哪些变化?通过这些合理的想象,从而让学生推断出火的使用对人类进步的重大意义。

学习任务单设计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火的认识及使用

2.达成目标:

通过材料提供,使学生合理想象推断北京人是如何得到火,以及火的使用对人类进步的重大意义

3.学习方法建议:

思考、联想、推断

二、学习任务

使用火前后北京人的生活、推火的使用的重大意

三、相关拓展(如调查实践、推荐的阅读资料、图书、实际应用场景等)

1、人类用火约经历了以下几步:  第一,使用天然火。火山爆发、雷电轰击、陨石落地、长期干焊、煤和树木的自燃等等,都可以形成天然火。这种过程反复多次,使人们看到了火的威力和作用,逐步学会了用火,可能是把火种引到洞,内经常放入木柴,形成不易熄灭的火堆供人们使用。  第二,钻木取火。通过钻木摩擦生火,再引燃易燃物,取得火种,点燃火堆。  第三,用火石、火镰、火绒取火。传说是原始的人们,打猎时用石块投掷猎物,因石块相碰冒出火星,欠而久之,学会用石头互相撞击,打出火星,再引燃植物的绒毛取火。后来,这方法经多方改良,形成了火石、火镰、火绒的系统取火工具。  人类由于懂得利用火,因而逐步学会了烧制陶瓷、冶炼金属、制造玻璃等。

2、火的使用是人最终脱离猿的一个重要标志,距今170万年前的中国元谋猿人遗址中就已经有炭屑的痕迹,中国古人类学家还认为距今23~46万年前的北京人已经知道要管理火堆,保护火种了。但使用火的最典型遗迹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其灰烬厚达几层共几米。在匈牙利的韦尔特斯泽勒斯,也发现了原始人使用火的灰烬。原始人最早使用火可能是在打制石器或刮削木棒时,逐渐察觉到燧石相撞会出现火星,木棒磨擦也会发热。经过了漫长岁月的劳动经验积累,人们终于掌握了取火的方法。可能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随着原始人学会了磨制技术和钻孔技术,他们也掌握了钻木取火或击燧取火的方法,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创造。火的使用,给原始人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陶器是伴随着火的使用而诞生的,在捷克多尔尼·维斯托尼发现的窑坑和烧制的人和动物陶像,存在于2.8万年之前,说明人类此时已有了制陶技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