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4 洋务运动 一.兴起 1.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中期清朝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僚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场自救运动。这些开明的官僚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 2.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3.代表:中央:恭亲王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4.时间:19世纪60-90年代中期 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2.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批民用工业 三.建立新式海陆军 1.建立新式陆军:组建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 2.建立新式海军:组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军衙门统一指挥 四.教育措施:兴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局及派遣留学生 五.评价 1.积极方面:①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推动了中国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③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消极方面: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5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日本:“大陆政策”的出台(根本原因) 中国:积贫积弱,“避战求和”(可乘之机) 朝鲜:东学党起义(直接原因) 2.经过:1894年--1895年 二.中日《马关条约》 1.签订时间:1895年 2内容及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致使中国京津地区受到安全威胁;中国东南沿海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受到收缩和损害。 ②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为了还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列强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3.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国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2.《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3.为争夺中国市场,美国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门户开放”。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6 戊戌变法(戊戌维新、维新变法) 一、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经过 1.序幕: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 地点:北京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1)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2)结果:失败(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2.发展:“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活动? (1)组织学会:强学会 (2)创办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代表人物:梁启超、严复 (4)影响: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3.高潮:百日维新 什么样的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为了“不甘作亡国之君”,光绪帝决心变法。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103天) (2)主要内容(除“旧”布“新”) 三、结果:戊戌政变、六君子遇害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2、清朝的大权掌握在顽固派手中,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3、袁世凯等人出卖了光绪皇帝。 4、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软弱性)(主要原因) 四、意义: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播奠定了基础。 7 抗击八国联军 一. 义和团运动(1898年,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 2.兴起: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是谁? 由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斗争矛头是:腐败的清朝政府。 3.发展:清政府由“剿灭”变为“招抚”,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4.斗争方式——粘贴文告;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等 5.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1)“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2)“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3)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6.性质: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由于义和团势力的迅猛发展,帝国主义担心他们的在华利益受到损害。便于1900年6月组成八国联军,绞杀中国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1)时间:1900年 (2)参与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他们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又是什么? 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目的: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权益 (3)将领: 西摩尔(英国海军司令) 2.义和团与爱国清军进行了哪些英勇抵抗? (1)廊坊大捷 (2)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围攻西什库教堂、东交民巷使馆区 (3)天津保卫战:老龙头火车站争夺战、炮轰紫竹林租界。(聂士成殉国) 3.结果: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携光绪西逃,并下令剿杀义和团。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犯下了哪些罪行?教材34页插图 报复性的屠杀、抢劫,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慈禧太后在西逃的途中,为什么下令剿杀义和团?最后义和团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她想讨好帝国主义,以求得帝国主义列强对自己的“宽恕”。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4、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1901年 2.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 3.内容:①“赔”: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②“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 ③“拆”: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④“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东交民巷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⑤“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4.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编辑:赵肖 |
|
来自: 新用户5690995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