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来袭|古代西亚诸文明

 新用户56909953 2020-04-11

古代西亚诸文明

(干货版)

1

苏美尔—阿卡德文明

(一)自然环境与居民

1.自然环境

(1)“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

(2)分区(希特—萨马腊为界)

①北部—亚述         

②南部—巴比伦尼亚(尼普尔为界,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3)自然环境与发展

①自然环境:干旱,农业灌溉需河水

②发展

<1>阿卡德:南部较北部条件好,但易受灾,旧石器时代时,北部的阿卡德发展

<2>苏美尔:哈雷夫文化结束时(前4300),苏美尔逐渐开发

2.居民

<1>起源[争议]:欧贝德人(前5000年代后半期)

<2>发展:苏美尔人(前3500)、阿卡德人(前3000)

<3>移民: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

<4>其他居民

A.北部:苏巴里、胡里特人

B.东部:库提、加喜特、路路贝人

C.东南:埃兰人

(二)苏美尔时代

1.苏美尔文明的产生

(1)(铜石并用时代):向文明的过渡

埃利都·欧倍德文化期(前4300-前3500):铜石并用晚期,军事民主制,农业发展

乌鲁克文化期(前3500-前3100):迈入文明门槛,象形文字为最早文字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前3100-前2800):“原始文字时期”,奴隶制城邦(小国家),楔形文字

(2)早王朝时期(前2800-前2371)

①土地关系:神庙、公社、私人土地,神庙为经济中心

②阶级关系:奴隶主贵族—公社成员—依附民—奴隶

③政治制度:各国独立,军事民主制残余

<1>城邦首领:源自军事首领,宗教、世俗首领

称号有“恩/恩西”(主神代表)、“卢伽尔”(王),

<2>城邦会议(温肯):限制王权

A.贵族会议(长老会议):受高级祭司、世俗贵族限制很大

B.公民大会:成年男子

<3>发展:早王朝后期,君主政体形成

④城邦争霸战争和阶级斗争:基什、乌鲁克相继称霸

<1>各邦混战与争霸

A.原因:争夺土地、奴隶、霸权

B.两大军事同盟:从独立小邦开始向地域性的统一王国过渡

a.南方(拉伽什[安纳吐姆]除外):乌尔、乌鲁克为霸主

b.北方:基什国王麦西里姆为霸主

<2>乌鲁卡基那改革

A.背景:卢伽尔安达暴政,拉伽什阶级矛盾尖锐,战争不断

B.目的:缓和矛盾,加强专政

C.主要内容

a.经济:归还神庙土地财产,废除神庙纳税义务;减轻负税,解除债务奴役

b.军事:改革军制,平民步兵代替贵族战车兵

D.评价

a.限制贵族利益,但以不触动其地位为前提

b.失败: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与乌鲁克结盟入侵

<3>阿卡德王国兴起

A.背景:各邦混战,实力削弱

B.表现:击败卢伽尔扎吉西,统一南部两河流域

(三)阿卡德王国(前2371-前2191)

1.统一

(1)创立:萨尔贡仍称“基什王”,自建阿卡德城

(2)统一:自称“天下四方之王”,仅直接统治两河流域南部

2.政治和经济状况

(1)政治

①中央:开始建立中央集权,神化权力

②地方:阿卡德人为城市总督,吸收被征服区参政;旧贵族势力仍强;统一度量衡

③军事:组建两河流域第一支常备军

④文化:阿卡德语为官方语言,尊重苏美尔文化,两河流域最早的书林

(2)社会经济

①私人经济、土地买卖活跃

②奴隶制发展,大量战俘为奴

(3)衰亡

①萨尔贡晚年,阶级矛盾尖锐→里木什镇压起义→纳拉姆·辛再度扩张

②沙尔·卡利·沙里死于政变,亡于库提人

(四)乌尔第三王朝(前2113—前2006)

1.政治

(1)背景:乌鲁克王乌图赫伽尔赶走库提人

(2)兴亡

①建国:乌尔纳木打败乌图赫伽尔,统一南部,攫取“乌尔之王、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

②加强中央集权

<1>颁布《乌尔纳木法典》

A.内容:保护奴隶制经济和私产

B.意义:第一部成文法典,以法律确定在两河流域的最高统治

 <2>城邦成地方行政单位,大大削弱地方旧贵族势力

<3>国王总揽军政大权

<4>改善道路交通,在交通要道建堡垒

③舒尔吉(神舒尔吉):首次恢复“天下四方之王”

④强盛:阿马尔·辛

⑤亡国:埃兰人、阿摩利人入侵,伊比辛被俘

2.社会经济

(1)奴隶制经济大发展:王室经济比例大

(2)私有奴隶制的发展:买卖奴隶较普遍

(3)贫富差别日益悬殊:奴隶逃亡普遍

2

古巴比伦王国时代

(前1894—前1595)

1.巴比伦尼亚的统一   

(1)位置:幼发拉底河中游

(2)建国

前1894,阿摩利人苏穆阿布姆,巴比伦为城邦

(3)统一

①伊新·拉尔萨等五国王征战

②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仅亚述、埃什努那未征服

2.汉谟拉比的统治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①宣扬王权神授

②国王绝对权威

③庞大官僚机构

(2)实行严格的军事制度

①组建常备军,国王独揽军事大权

②阿摩利人为核心

③保护士兵财产:份地与军事义务关联的兵役制

 (3)控制国内经济

①将神庙经济纳入王室经济

②征收赋税,统管水利系统

③亲自处理地方的经济案件

④控制劳动力,建公共工程


3.《汉谟拉比法典》及其反映的社会

(1)《汉谟拉比法典》: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

①背景

<1>维护私有制

<2>以前各邦的立法成果,阿摩利人的氏族部落习惯法

②内容

<1>前言:宣扬王权神授、汉谟拉比功绩

<2>结语:宣扬法典之“公平”、“正义”

<3>正文:诉讼程度、盗窃处理、土地管理

③发现

1901—1902,丁·摩尔根率法国考古队在埃兰苏撒遗址发现

(2)社会状况:在公社中拥有土地是保持公民身份、地位的前提

①等级制度:

<1>阿维鲁:有公民权的自由民

<2>穆什根努:无公民权的自由民

<3>奴隶:来源为战俘、买卖

②土地制度:王室土地和私人土地并存

<1>王室土地:直接享用、“服役田”(“供养田”)、出租地

<2>私人土地:城市公社社员都有土地,可以转让、买卖

③社会经济发展

<1>概况

A.农业:青铜农具广泛,管理灌溉网,最早的农人历书

B.手工业:手工工场、私人手工作坊都有不同程度发展

C.商业:私人商业活跃,巴比伦、乌尔为商业中心

<2>租赁制、雇佣制与自由民的分化:高利贷盛行,多数人恶化

(3)评价

   相当完备的法典,从法律上巩固奴隶制经济基础,促进私有制和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

4.衰亡

(1)原因

多依靠汉谟拉比强权,内部根基不稳,阶级矛盾

(2)发展

①萨姆苏伊鲁纳,开始内外交困,末期仅剩阿卡德地区

②内部矛盾尖锐,抗租抗债严重,《米沙鲁姆法令》(巴比伦解负令)

③灭亡:前1595,赫梯人洗劫巴比伦城,后为喀西特人统治

3

亚述帝国与新巴比伦王国

(一)亚述帝国(前10C末-前612)

1.早期亚述和中期亚述

(1)概况

①地理环境:两河流域北部(伊拉克的摩苏尔),农业发展较早

②居民:胡里特人建古城尼尼微→讲塞姆语的亚述人(阿舒尔城)迁入

 (2)早期亚述/古亚述(前3000年代末—前2000年代中叶)

①概况:以亚述城为中心的国家,先后依附于阿卡德王朝、乌尔第三王朝

贵族会议限制王权,伊沙库世袭但权力不大,名年官、司库官为里模

②经济:土地归公社所有,建商业殖民地,外贸,卡尼什商业公社有自治权,与叙利亚(埃勃拉)签《卡努姆条约》

③发展:伊苏马时强盛→沙马什阿达德一世远征,王权有所加强

④衰落:受古巴比伦打击→前16—前15C,曾分别隶属于米坦尼王国和统治南部流域的加喜特人

 (3)中期亚述(前15—前11C)

①不利的国际环境:埃及新王国、赫梯王国在叙利亚扩张,亚述曾为米坦尼(米丹尼)王国与加喜特(喀西特)巴比伦臣民

②发展

<1>力图扩张:打败加喜特、米坦尼人,赫梯与埃及和约,后受阿拉美亚入侵

<2>王权加强:亚舒尔乌尔巴尼特一世→阿拉德—尼拉里一世实成专制君主→萨尔曼那沙尔一世灭米坦尼王国→吐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已成强国

<3>由盛转衰: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扩张,成就不稳→亚述被赶出巴比伦,大多被阿拉美亚人占有

③国际形势不利使商业资本转入国内,形成高利贷资本,土地买卖、债奴流行,农村阶级分化加剧,《中期亚述法典》

2.亚述帝国(新亚述,前10C末—前612)

(1)形成:

初期都阿淑尔,辛那赫里布迁至尼尼微

①背景

<1>铁器时代利于扩张

<2>良好的国际环境:埃及、赫梯、巴比伦尼亚衰落,阿美利亚人势力削弱

 ②复兴

阿淑尔丹二世和阿卡德尼拉里一世,摆脱阿拉美亚人的威胁

 ③扩张

铁器时代第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统治两河流域和埃及

<1>开始:亚述那西尔帕二世恢复提格拉特帕沙尔一世疆界,征服北部叙利亚

<2>沙尔马纳塞三世:领导叙利亚,为巴比伦的宗主国

<3>阿拉德—尼拉里三世:战争负担重,人民起义,无力扩张

<4>提格拉特帕沙尔三世改革:亚述、巴比伦联合的二元帝国—西亚霸主,亚述帝国真正创建者

<5>萨尔贡二世:巩固在叙利亚、巴比伦统治

<6>辛那赫里布:镇压起义,毁灭古都巴比伦,巴比伦尼亚降为行省

<7>阿萨尔哈东:成为地跨西亚、北非帝国

 (2)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改革:前8C后期

①背景

竭泽而渔的掠夺政策(战争及对被征服地极其野蛮残暴)

<1>各地反抗不断

<2>统治集团内的尖锐矛盾:因破坏生产力,无法再剥削被征服区,引神庙祭司、工商业奴隶主不满

②内容

<1>军事改革:征兵制改为募兵制;分专门兵种;王家兵团为核心,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2>政治改革:改变对被征服地区的政策为主。

A.缩小行省总督的权力:将被征服区划分若干行省,加强君主专制

B.不再烧杀抢光的政策:混合迁居,分地,但无人身自由与土地所有权,大部产品给奴隶主

③评价:一定程度上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强军力,为进一步征服战争创造条件

 (3)社会经济

①条件:冶铁技术外传,发展农业;长期战争带回财富、土地、劳动力,拥有巨大市场与贸易通道,但对被征服区只掠夺、不建设

②表现:奴隶制发展很大,一些城市工商业发展,被征服区社会经济被严重破坏

(4)灭亡

①原因

<1>破坏经济基础:未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要求

<2>外部:对被征服区残酷剥削,起义不断。

 米底首先独立→埃及独立→新巴比伦王国建立,与米底结盟,瓜分亚述

<3>内部:王室内部矛盾激化,人民起义

②过程:前612,被新巴比伦、米底王国瓜分

(二)新巴比伦王国(前626-前539)

1.建立

(1)居民:迦勒底人,塞姆人一系

(2)建国:前626,亚述派那波帕拉沙尔驻守巴比伦,起义

(3)发展:前612,平分亚述

2.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统治(前604—前562):最强盛

(1)背景

叙利亚归顺,但巴勒斯坦、腓尼基态度不明,埃及插手巴、腓事务,故与米底王国继续结盟,娶米底公主阿米蒂斯为王后

(2)扩张

攻占叙利亚、埃及→远征阿拉伯时,埃及鼓动犹太国王独立,故首次攻巴勒斯坦,占耶路撒冷,扶植谢德基亚(齐德齐亚)统治犹太人

(3)“巴比伦之囚”

①背景:前590,埃及鼓动巴勒斯坦、腓尼基反抗,以实现埃及控制巴、腓的目的,犹太倒向埃及;米底因战争无力与新巴比伦对抗

②过程:前586,劫掠耶路撒冷,大部分居民被俘往巴比伦尼亚

③影响:稳定了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统治

(4)巴比伦城的建设

①成就:为米底王后建空中花园,豪华宫殿,马尔都克神庙、伊斯塔尔神巴比伦塔楼

②地位:世界最繁华城市,国际商贸中心,近东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3.社会经济繁荣

(1)条件

①两河流域一向发达:边境贸易活跃

②两河与地中海联系:控制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

 (2)表现        

①工商业:地位重要,有自治组织,城市生活活跃,埃吉贝商家

②奴隶制繁荣:较多让奴隶独立经营(奴隶主给奴隶一部分财产,可独立地租佃土地、经商、办手工作坊、钱庄、放高利贷)

③主要生产者:丧失生产资料的自由民

4.灭亡

(1)原因

尼布甲尼撒二世去世后,政局恶化,那波尼达时矛盾激化

①神庙祭司集团不满:那波尼达不再崇拜主神马都克,而是阿拉美尼亚月神

②统治阶级内不理解:朝政交给儿子

③工商业奴隶主不满:波斯灭米底、吕底亚王国,孤立新巴比伦

④阶级民族矛盾尖锐

 (2)过程

前539,亡于波斯人

5.总述

(1)两河流域的奴隶制经济最繁荣时期

(2)王国的灭亡标志着两河流域独立发展的完结,此后,相继被外族统治,直到7C,被阿拉伯人统治。

4

地中海东岸的古代文明

(一)赫梯

赫梯是小亚古国,位置在小亚东部,其最早的居民是讲原始赫梯语的哈梯人和后来讲印欧语的涅西(特)人融合,创造的古赫梯文化。

1.赫梯兴起前的小亚

库萨尔王国是赫梯国家兴起前最强大的政治实体,统治者为皮哈纳、阿尼塔

2. 赫梯的历史发展

(1)形成:约公元前19世纪,奴隶制强国。

(2)古王国时期(前1650-前1500)

 ①开始:拉巴尔纳,征服小亚东部,版图从地中海扩大到黑海

②扩张:拉巴尔纳二世(哈吐什尔一世)时,“赫梯”开始成为整个国家,首都哈图沙

穆尔西里一世征服阿勒颇,前1595,灭亡古巴比伦王国,成为近东地区的大国,派王子统治

 ③统治:铁列平改革

 前16C末,为防止王室内部争权夺利、调整王室内部关系,巩固王权,但未消除王位争夺

 <1>改革前:王权受彭库斯(公民)会议和图里亚斯(贵族)会议制约

 <2>内容:  确定了王位继承的原则:长子优先、无长归次、无子归婿,解决了王室内斗的问题

 <3>结果:

改革调整了王室内部的关系,巩固了王权,为赫梯成为西亚霸国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3)中王国时期(前1500—前1400)

因资料十分贫乏,故相关历史情况极不清楚

(4)新王国时期(前1400—前1200):最强盛

①原因:垄断冶铁技术,促进土地开垦,开展对外贸易

 ②扩张:与埃及争霸,趁埃及忙于埃赫那吞改革,将领土扩张到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

③卡迭什战役:穆瓦塔鲁与埃及的拉美西斯二世在叙利亚的卡迭什城会长,争霸战争顶峰,前1283,哈吐什尔二世与其签订《银板和约》

 ④衰亡:前13C末,“海上民族”瓦解赫梯,首都哈图沙陷落→前8C,亡于亚述帝国

3.文明成就

(1)世界上最早的冶铁术

(2)《赫梯法典》

(二)腓尼基

1.概况

(1)腓尼基

“腓尼基”原是“紫红色”的意思

 (2)位置

叙利亚巴勒斯坦沿海地区,北起苏克苏,南至阿科,东起黎巴嫩山,西至地中海。

 (3)居民:胡里特人,说塞姆语的迦南人

2.经济

(1)农业:适合种植葡萄和橄榄

(2)手工业:著名的有造船业、纺织业、玻璃制造业、制陶业、木器加工业、金属冶炼和加工

(3)商业:是古代有名的商业民族、航海探险者

 最著名的为推罗人在北非建立的殖民地迦太基(公元前814一前813)

3.政治

(1)前3000年代末,始建城市小国,多为王国,也有共和国(推罗),权力更迭的表现为王朝更替,尚未君主专制,可能存在议会,外族统治频繁

(2)前10至8世纪,尚处文化、经济的鼎盛期。

(3)前6世纪,被迦勒底人统治,随后又成为波斯的属地。

(4)前332年,亚历山大在围困腓尼基的重要城邦推罗7个月之后,将其摧毁,结束了腓尼基人的城邦时代

(三)古代巴基斯坦

1.四个概念的辨析

(1)巴勒斯坦:地理概念

2)希伯来:语言文化概念

(3)以色列:政治概念

(4)犹太:宗教概念

2.早期巴勒斯坦地区

巴勒斯坦:古老的文明地区。

(1)定居:前3000,迦南人定居巴勒斯坦

(2)建国:前2000年代前期,喜克索斯人建立国家→前2000年代后期,迦南人建立一些小国家

(3)移民:前2000年代末,“海上民族”的一部分留居于此,称“腓力斯丁人”(巴勒斯坦即由腓力斯丁一词转化而来)→2000年代末,希伯来人迁来巴勒斯坦,并由游牧民族转为农耕民族

3.以色列犹太国家

(1)祖先时代, 约前1300至前1250年,摩西率领众人走出埃及,进入西奈半岛

(2)“士师时代”:前1230年(占领迦南)—约前1020年(扫罗称王)

①两大部落联盟

北方:以色列部落联盟;南方:犹太部落联盟

②“士师”

以色列人的先知、统帅和救世主三位一体,实际上是军事民主制时代的“王”或“军事首领”

(3)王国时代:约前1020年(扫罗称王)—前586年(“巴比伦之囚”)

扫罗称王(约前1020—约前1000)

 前11世纪,以色列犹太国家形成。战胜腓力斯丁人,促进了希伯来人的觉醒和统一

 大卫称王(约前1000-前963)

 从迦南人手中夺取了耶路撒冷,定为首都。从此,耶路撒冷城成了以色列犹太人的圣城。

 所罗门:黄金时期(前963-前935)

<1>结盟:通过联姻结亲、签订和约等方式,与邻国结盟、停战

 <2>经济:采铜矿,发展生产,同远近各方进行贸易,建立一些新城镇

 <3>政治:将国家划分为12个行省,建立赋税和徭役制度,组织常备军,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4.以色列与犹太民族后期的悲惨命运

(1)分裂所罗门死后,国家分裂为北方的以色列王国(都撒马利亚)和南方的犹太王国(都耶路撒冷)

以色列王国:首都撒马利亚,前721年,亡于亚述,各部落被强制移民、同化

犹太王国:首都耶路撒冷,前586年,亡于新巴比伦,居民成“巴比伦之囚”

(2)悲惨命运

①前539年,在波斯协助下重修圣殿

②前332年,受托勒密埃及王国统治

③前63年,罗马对犹太人的残酷统治

④前66—70年,“第一次犹太战争”失败,犹太人国家的历史结束

5

波斯帝国


(一)波斯帝国兴起前的伊朗

1.伊朗高原:世界上农业发源地之一,也是较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之一。

2.过程:

(1)前3千年:西南部兴起埃兰王国

(2)前2千年:与波斯人同属印欧语系的米底人定居于伊朗高原西北部

(二)波斯帝国的兴起与扩张

 1.背景

在兴起前曾臣服于米底人,前9世纪,组成以阿黑明尼德氏族为首的部落联盟。

2.建立

居鲁士二世称王,都帕塞波利斯→打败米底人,埃克巴塔成第二首都→征服埃兰,苏撒成第三首都→灭吕底亚王国→远征巴比伦尼亚,巴比伦为第四首都→前530,远征中亚的马萨吉特,被杀

3.冈比西斯二世的统治:与居鲁士共治→征服埃及,建立第27王朝,地跨西亚、北非大帝国→军事行动受挫→高墨达暴动,死于途中

(三)大流士一世的统治

1.背景:高墨达暴动

1.高墨达暴动:阶级、民族甚至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前522,高墨达自立为王,大流士等7贵族平叛

2.大流士一世改革

(1)《贝希斯敦铭文》:将平息高墨达暴动和两次起义的过程用古波斯语、阿卡德语巴比伦方言、埃兰语刻于贝希斯敦山崖

(2)扩张:古代第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3)背景:形势艰难复杂,统治大帝国的形式、国家机器薄弱简单、阶级与民族矛盾尖锐、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要巩固帝国

(4)措施

①政治:确立君主专制;划分行省,设都督(萨特拉匹)管行政、税收;调整波斯人与被征服地原有统治阶级关系

②军事:分五大军区,国王任命长官,军事长官和行政总督互不相属、相互监视,“不死队”

③经济:统一铸币(金币“大流克”),建立驿道制度,开通尼罗河至红海间运河,建立与印度的海上联系,在中亚修水库

(5)评价: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但在客观上促进过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未消除帝国内的阶级、民族矛盾和政、经、文发展不平衡性

(四)波斯的社会经济

帝国内发展极端不平衡和复杂性

1.帝国西部:贡赋沉重,不利于进一步发展

2.波斯本部:发展最迅速

3.东部的中亚地区:先进技术、文化传入,逐步进入文明时代,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

4.中间贸易发展:中亚与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客观上促进伊朗高原和中亚经济文化发展,而埃及、两河流域的发展受阻

(五)波斯帝国的衰亡

1.希波矛盾起于居鲁士政府吕底亚,大流士征服色雷斯,波斯控制希腊与黑海间联系通道,威胁希腊安全与经济利益

2.希波战争(前492—前449):由盛转衰

       导火线为米利都起义反抗大流士统治,希腊支持→波斯发动战争,失败,严重削弱实力,激化阶级、民族矛盾

3.挑起、干涉希腊各城邦斗争:干涉伯罗奔尼撒战争,帮助斯巴达;加剧希腊城邦危机;斯巴达与波斯战争,科林斯战争,《波斯大帝和约》(安塔克达斯和约),控制希腊,小亚各邦归波斯统治;埃及独立预示帝国瓦解

4.衰亡:结束希腊、波斯两个世纪的纷争

(1)背景:王位争夺不端,各地方总督、总督与王室矛盾削弱实力和对外部危险的注意

(2)过程: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借口为希腊复仇,大流士三世被杀→前330年灭亡,建立亚历山大帝国

(六)波斯帝国与西亚北非古代文明的终结(近东)

1.波斯帝国的地位:西亚北非古代文明极盛而衰时兴起

(1)西亚北非古代文明从小国寡民、地域王国到帝国发展的最高阶段

   波斯维系帝国的制度较成熟,为以后的帝国(亚历山大、罗马)承袭

(2)铁器广泛使用与传播,促进经济、政治与军事

(3)表明上看是纯军事征服产生,但某种程度上也是西亚与北非经济文化交流与波斯帝国的形成相互促进

(4)打乱了西亚北非奴隶制经济独立发展的正常进程:战争灾难,限制交往联系

2.波斯兴衰的原因

(1)兴起:新兴民主,无像西亚、北非文明沉重的包袱与尖锐矛盾,吸收西亚北非古老文明并利用其矛盾征服它们

(2)衰亡:背上某些西亚北非文明包袱;内部经济文化联系脆弱,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统治集团腐朽

3.西亚北非文明的发展:游牧与农耕文明的交往与冲突,落后民族征服三大文明中心

4.概括:承前启后的桥梁,波斯帝国既为西亚北非古代文明的总结,又为希腊罗马古典文明提供借鉴

6

上古西亚文化

(一)文字

(1)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发明古代西亚民族众多,但大多使用楔形文字,只有希伯来人等少数居民例外。

(2)字母文字:腓尼基人发明腓尼基字母,是腓尼基人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的最大贡献

在它的影响下,在东方出现阿拉美亚文字,而阿拉美亚文字对古波斯字母、安息字母、阿拉伯字母、希伯来字母、印度的梵文等产生重大影响。在腓尼基字母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希腊字母,又是拉丁字母以及欧洲其他字母文字的基础

(二)文学

(1)神话

《伊什妲尔赴冥府》是著名神话

(2)传说

每年,两河流域的南部洪水泛滥,为了生存必须同洪水斗争,故出现了关于洪水的传说,成了后来《圣经》中诺亚方舟的原型。

(3)箴言文学

《咏正直的受难者的诗》、《主人和奴隶的对话》说明反对传统宗教的思想已经萌芽。

(4)史诗

《吉尔伽美什史诗》

(5)宗教文学

希伯来人的犹太教的《圣经》和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阿维斯塔》

(三)科学

1.天文历法

(1)天文

将肉眼可见的星星绘成星象图,按方位分为星座;已知黄道十二宫;记录彗星、虹、地震、台风;知道了星体运行的周期;预测日食和月食;知道五大行星与黄道十二宫的相对关系。

 (2)历法

苏美尔时期已制定了自己的历法,把每昼夜按黄道十二宫划为12个单位,即12小时,每小时为30分;把每月分为四周,每周7天,分别由一个神主管:太阳神、月神、火星神、水星神、木星神、金星神、土星神。这就是一星期七天的来历。

2.数学

(1)表现

①计数法

②四则运算与方程

③面积与体积

 (2)作用

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天文历法等方面的问题)。

 3.医学

(1)特点:和其他古代国家一样,医学与巫术、宗教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往往很难分开。

(2)记述

《圣经》等文献中有关于医学方面的论述,希伯来人没有职业医生,而由祭司治病。在前5世纪的犹太法规集中,记述有关于解剖和生理的资料。血液被认为是生命的元素。他们已知人体有248块(或252块)骨头。

在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经典《阿维斯塔》中也包含有医学的知识。

(四)建筑

1.神庙

(1)乌鲁克时期:就有神庙建筑吉库拉特(用生砖建成的多级寺塔)。因地势平坦,又常有洪水泛滥,故建筑物多建在高台之上。

(2)波斯帝国:一直沿用,连王宫也是如此。

(3)乌尔第三王朝:乌尔纳木建造的雄伟寺塔有不少创新,如增加神庙的台基,用在沥青中浸泡过的砖垒砌的。

2.王宫

(1)小亚赫梯:王宫建筑很有名,因为亚述国王称期王宫建筑取自赫梯。

(2)亚述帝国:规模巨大的王宫建筑。

(3)波斯:雄伟。

3.城市建筑

(1)两河流域的新巴比伦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

(2)东地中海

①巴勒斯坦的耶利哥古城:世界最早的城市建筑,约建于前7000年代

 ②叙利亚的埃勃拉:城市和王宫

③腓尼基:建在海边山崖上的一些城市(如推罗、西顿等)

(五)宗教

1.琐罗亚斯德教

(1)发展

①创造:波斯帝国时产生,琐罗亚斯德(希腊语,古波斯语为查拉图士特拉)。

②国教:大流士定为国教,但不排斥征服区宗教

(2)经典:《阿维斯塔》。

(3)教义:二元论思想,即善、恶神斗争,阿胡拉·马茲达与阿里曼的对立。由于琐罗亚斯德教的主要仪式是崇拜光明、火,故亦称拜火教或祆教。

末日前夕救世主的降临;末日来临之际,阿胡拉·马自达战胜阿里曼,并将阿里曼投入火狱;此后是灵魂复活与末日审判。

2. 犹太教

(1)背景

希伯莱人(以色列犹太人)在漫长苦难的历史过程中形成本民族的宗教。

①原信奉多神,耶和华神为主神

希伯来人最初信奉多神教即万物有灵论,崇拜山、石、泉、树,其中主神称耶和华,属于区域性的最高神灵。

②巴比伦之囚期间,希伯来人逐渐形成独尊耶和华的宗教。 

       进而将自身的拯救寄希望于耶和华,信奉灵魂复活、末日审判、天堂地狱

(2)演化

       ①犹太教:以色列犹太人的氏族部落的宗教,家族、氏族部落保护神。后发展为民族宗教,护国神、民族神

       ②基督教:从中演化出来,但救赎理论、礼拜形式变化很大,世界神,经典《圣经》

(3)经典

     ①《塔纳赫》,包括“摩西五经”(律法书)即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以及“先知书”即约书亚记、士师记等,后收录于《圣经》旧约。

      ②《塔木德》,即犹太教法典。

(4)教义

       包括一神崇拜和上帝选民等内容。犹太教尊奉摩西为先知,其宗教信仰源于摩西传布的启示。信奉灵魂复活、末日审判、天堂地狱,宗教习俗之一是禁食猪肉。

编辑:王伦立 殷晓彤

负责:周六、周日


 

长按指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