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者许倬云认为,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有歌颂“三代”的观念。其怀古之情,美化了西周开国时文、武、周公呈现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遂将三代认作一贯的统绪,代表美好的过去。对此合理的理解是孔子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中 C. 是为了说明西周代商的合法性 D. 影射了春秋时时势不宁的现实 【答案】D 【解析】孔子歌颂“三代”的观念,提倡西周初期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这从侧面反映了孔子对社会动荡现实的不满,渴望美好的过去,故D项正确;孔子的主张和文化交流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孔子思想的渊源,故B项错误;材料和西周代商无关,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孔子为什么要歌颂“三代”,为什么提倡西周初期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任何思想都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孔子的主张反映了对社会动荡的现实的不满。 2. 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提到“王者异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在《史记·历书》中说“敬授民时”。这说明古代帝王们 A. 认为天象直接关系皇家的命运 B. 十分注重其统治的合法性解释 C. 重视历法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 D. 重视农业以维护封建统治綦础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改正朔”“敬授民时”指的是重视修订历法,即每个改朝换代的帝王即位后要重新修订历法,以顺承天意,这说明古代帝王重视历法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故C项正确;A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没有注重统治合法性的信息,故B项错误。 3. 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宋代 A. 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 B. 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 C. 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 D. 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与士大夫治天下”说明宋代的治国方略是文官治国,故A项正确;五代风尚是“重武轻文”,故B项错误;“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开始于汉武帝时,故C项错误;宋代“积弱积贫"的原因是军队战斗力低下和财政危机,故D项错误。 4. 清初,颜元等人认为“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主张“复封建”。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于充分的政治权力,以期“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山有虎豹,藜藿不采”。材料反映出当时 A. 主张分封制的观念复苏 B. 土地私有影响地方政治 C. 社会动荡国家陷入分裂 D. 出现反专制的进步思想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是,颜元等人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君主专制,主张恢复分封制。这是当时反专制思想的反映,故D项正确;主张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君主专制,故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错误;材料和土地私有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颜元等人否定君主专制,主张恢复分封制的时代背景,由此定位答案。 5. 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 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 B. 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 C. 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 D. 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是,晚清时期,被视为“草寇”的郑成功被国人推崇为“排满驱荷”民族英雄。这一转变适应了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社会现实,是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故B项正确;材料和国人信仰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传统儒家思想式微,故C项错误;D项错在“普遍认同”,故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清末人们推崇“排满驱荷”的郑成功,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非常严重。 6. 1911年96家西方企业和40家中西联合企业的资本投资增至1.03亿银元,同时549家中国企业开始使用非人力驱动的机器设备。投资约为1.2亿银元。到1933年,中国现代工厂数量达3176家,雇佣产业工人超过50万。材料反映出当时 A. 经济近代性的因素增加 B. 中国工业发展严重依赖列强资本 C. 中国沦为列强经济附庸 D. 北洋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是,近代中国,西方企业、中西联合企业和中国企业的投资逐步增长,数量也有明显增加,这说明外国资本、中外合资和民族资本在推动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故A项正确;中国工业发展严重依赖列强资本,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中国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故C项错误;北洋政府时期指的是1912—1927年,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D项错误。 7. 下图是1937作6月l3《申报》刊登的《克隆斯达海军》电影广告,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A. 红色文化是当时上海的主流文化 B. 国共两党在上海积极谋求合作抗日 C. 标注“租界禁映”是一种促销手段 D. 租界当局全面禁止放映苏联影片 【答案】C 【解析】上海不是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不是主流文化,故A项错误;图片没有国共合作的信息,故B项错误;广告突出位置有“租界禁映”四个字,因是“禁片”,更能激起观众的观影欲望,这成为一种促销手段,故C项正确;尽管国民党政府和租界当局对申请公映的苏联影片百般阻挠和刁难,观众还是潮水般蜂拥而至,一时间形成了观看苏联影片的热潮,故D项错误。 8. 1957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在农村实行“包干、包产、包费用和超产奖励”的“三包一奖”制,要求生产队在生产管理中建立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生产责任制机制,以期建立严格的田问管理制度。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对农业中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B. 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铺垫 C. 纠正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左”倾错误 D. 充分调动合作社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已经完成对农业中的生产关系局部调整,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是在1980年,故B项和材料逻辑关系错误;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左”倾错误是在1958年,故C项错误;“三包一奖”制度的推行能够调动合作社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 9. 公元前413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而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材料主要反映了雅典 A. 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 B. 公民道德素质严重缺尖 C. 演说术有助于民主决策 D. 民主实质只是流于形式 【答案】A 【解析】“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而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这反映了直接民主的弊端,即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故A项正确;公民道德素质的缺失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10.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强调,"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任向根本法是不能予以废除的。即使是社会公约也不例外;因为如果全体公民集合起来一致同意破坏这个公约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怀疑这个公约之被破坏乃是非常合法的”。对该观点判断错误的是 A. 实际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 B. 即将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 C. 阐述了“不断革命”的合理性 D. 有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答案】B 【解析】“即使是社会公约也不例外”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故A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因为如果全体公民集合起来一致同意破坏这个公约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怀疑这个公约之被破坏乃是非常合法的”反映了“不断革命”的合理性,有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故C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社会契约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故B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11. 1972年,女众议员玛莎·格里菲斯推动过去被搁置的“男女平权宪法修正案”获得参众两院通过,但在宪法规定的七年期内由于没有达到38州的同意而宣告失败。这一过程说明美国 A. 三权分立的制度受到冲击 B. 多元价值观念影响法律变革 C. 中央集权的原则逐渐削弱 D. 女性争取选举权的斗争失败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联邦参众两院同意男女平权,但是却遭到州议会反对,这说明多元价值观念导致该宪法修正案未通过,从而影响了法律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制衡,不是三权分立,故A项错误;中央和地方的制衡并未冲击联邦权威,不是中央集权削弱的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争取的是“男女平权”,而非女性的选举权,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材料信息是联邦参众两院同意男女平权,但是却遭到州议会反对,即不同的价值观念影响了法律改革。 12. 它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对该艺术思潮判断准确的是 A. 主要源于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 作品成功与否取决于与对象的酷似程度 C. 荷兰的梵高是该思潮的著名代表之一 D. 它的主要特征是源于传统而又反对传统 【答案】B 第II卷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所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1)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 背景: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受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2)特点: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 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 【解析】第(1)问,“举措”,由材料一信息“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 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概括得出: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背景”,从巩固统治、加强统一、儒家思想文化影响等角度分析。 第(2)问,“特点”,依据材料二信息“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来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等。“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民族民主革命进程、增强民族凝聚力等角度分析。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现代标准化的发展历史
——摘编自余哲《标准化发展的历史学思考》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
史实与论证(运用两个与题目相关的具体史实加以论证)
主题提取:可围绕以下几个角度提取:工业发展与标准化的关系;世界经济联系与标准化的关系;标准化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国家变化等。如: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标准化生产的兴起、标准化推动近代工业化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推动标准化组织的国际化。 阐述:史实充分.能多角度对主题进行阐述;行文表述准确合理、逻辑清晰。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如从1789年、1841、1901年、1911年、1914—1920年等五则材料中可提取工业发展与标准化的关系,论题可从“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标准化生产的兴起”、“标准化推动近代工业化的发展”两个角度论述;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1946年两则材料中可提取世界经济联系与标准化的关系,论题可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推动标准化组织的国际化”角度论述;从1789年、1841、1914—1920年、2016年等材料中可提取“标准化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国家变化”的论题。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能够引用两个具体史实,多角度对主题进行阐述,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 15. 【历史一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度量衡事关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民众安居等大计。“中国度量衡之制,创始于黄帝”。但到中国近代、度量衡状况却极度紊乱。1903年。清政府尝试度量衡划一。但还未及施行。便随着清政府的覆灭未果而终。稍后北洋政府拟定的甲乙制并行的度量衡改革方案。也因为两制换算繁琐和政局动荡,及推广举措不力等诸多因素,仅在北平、山西两地短暂推行,便草草收场。度量衡混乱局面愈演愈烈。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内局势暂时稳定。统一度量衡工作又被提上重要议程。国民政府以“但求全国同律,并求世界之统一,量务求其正确,法务求其简明"为前提,经慎重权衡,确定万国公制为度量衡标准制,随后,作为标准制之过渡制的“一二三”市用制也应运而生。该制表述了公制与市制之间的换算关系。即:l公升=1市升;1公斤=2市斤;1公尺=3市尺,它的产生是中国计量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摘編自吴森、郑展坤《民国时期度量衡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度量衡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度量衡改革的意义。 【答案】(1)晚清民国时期度量衡制度混乱;北洋政府度量衡改革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方计量制度的传入。 (2)有利于改变度量衡混乱状况,促进了与国际的接轨;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便利了民众生活;为现代计量体系的构建莫定基础。 【解析】(1)从材料“中国近代,度量衡状况却极度紊乱”“北洋政府拟定的甲乙制并行的度量衡改革方案……便草草收场”“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内局势暂时稳定”“确定万国公制为度量衡标准制”中可以概括从答案。 (2)从材料“中国计量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改变混乱状况、促进经济发展、便利生活等方面来分析出南京国民政府度量衡改革的意义。 16.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越南战争是20世纪“冷战”时代一场重大的局部战争。战争期间美国在越南耗用的军费超过1670亿美元,巨额的战争开支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而这又导致通货膨胀日趋严重。使整个经济长期陷于滞胀状态。1964至1969年,美国的军费虽然近乎翻了一番,但用于越南战争以外项目的军费只增加了5亿美元。由于经费短缺,美军武器装备不能及时更新,许多军事研发项目被迫延迟成取消,更为严重的是丧失了相对于苏联的长期核力量优势。 战争还对美国的社会心理造成巨大震撼。尼克松说:“越南战争的失败玷污了我们的理想,腐蚀了我们的精神,削弱了我们的意志。”美国自杜鲁门时代以来高度膨胀的扩张欲望开始冷却,孤立主义思潮重新泛起,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美国应该承认自身资源与力量的有限性,必须减少在海外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越战的直接刺激下,“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美国中止了自二战结束以来20余年的过度扩张,而在70年代实行适度收缩。 ——摘编自邓红洲、李玉兰《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特点及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答案】(1)背景:美苏“冷战”;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法国战败退出;越南南北分裂;美国霸权政策。 (2)影响:经济陷入“滞胀状态;削弱了军事力量;影响了民众心理;对外战略从扩张走向收缩。 【解析】(1)根据材料“越南战争是20世纪冷战时代一场重大的局部战争”可知与美苏冷战有关;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法国战败退出、越南南北分裂、美国霸权政策等方面分析越南战争爆发的背景。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背景”“影响”。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越南战争是20世纪冷战时代一场重大的局部战争”等和结合越南战争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问题。 (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17.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8年7月17日,在袁世凯的影响下清延发出谕旨,命唐绍仪出使美国,名义是为减收庚子赔款一事向美国致谢。1908年11月20日中午,唐绍仪抵达华盛顿,他多方面接触美国的朝野人士,希望借助经济目的达到政治目的——与美国建立某种亲密关系以加强清政府在对抗日本扩张中的地位。12月2日,唐绍仪与罗斯福进行了礼仪性的会见,罗斯福本人不太倾向于与中国玫府交往过密。随着袁世凯在北京的倒台,1909年1月,外务部致电唐绍仪,要其迅速结束访美,由欧洲回国。他的突然离去才令美国人深感不安,他们开始怀疑,由于他们一直婉拒唐绍仪是否错过了一次扩张美国利益的重要机会。 美国在20世纪初期正处在对外扩来的初期,受实力的影响,美日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美国不愿意冒与日本直接对抗的政治风险,从而使唐绍仪的外交策略失去支撑点。从根本上说,唐绍仪的外交策略寄希望于列强,也难免成为列强政治的牺牲品。 ——摘编自李恩涵《唐绍仪与晚清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忻唐绍仪出使美国外交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绍仪出使美国的外交活动。 【答案】(1)袁世凯在清廷失势;美国不愿与日本发生直接对抗;日本实力较强;清廷缺乏必要的耐心;唐绍仅外交策略有缺陷。 (2)意义:增加了日后与列强各国打交道的经验;具有务实的外交风格;“以夷制夷”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解析】(1)依据材料“在袁世凯的影响下清廷发出谕旨,命唐绍仪出使美国,名义是为减收庚子赔款一事向美国致谢”“唐绍仪的外交策略寄希望于列强”信息并结合民国时期历史从袁世凯在清廷失势,美国不愿与日本发生直接对抗、日本实力较强、清廷缺乏必要的耐心以及唐绍仅外交策略有缺陷角度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信息从增加了日后与列强各国打交道的经验、具有务实的外交风格以及“以夷制夷”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角度思考回答。
|
|
来自: 新用户5690995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