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新用户56909953 2020-04-11

I卷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免配合题月要求的。

1. 周灭商后,并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沣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潍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分封制

A. 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

B. 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

C. 使最高统治考权力苏实集中

D. 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分封先代圣人的后人,此举会受到先圣后人的欢迎,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有利于周王室的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周分封先圣后人,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没有体现改变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排除A。西周统治者的权力没有实现高度集中,地方诸侯拥有比较大的权力,排除C。夏商时期,王室贵族已经拥有特权,排除D。

2. 汉武帝制定厂“刺史六条问事”,刺史的监察对象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地方官员有关;而《汉书》载,武帝时,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弹劾:“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史听诉,所察过诏条。”宜坐免。这表明汉武帝在监察上

A. 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

B. 注重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C. 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

D. 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官员;由材料“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弹劾:‘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史听诉,所察过诏条’”可知丞相司直弹劾刺史,说明汉武帝在监察上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故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汉武帝在监察上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而不是强化中央集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而是强调汉武帝在监察上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排除B。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汉武帝在监察上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而不是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排除C。

3. 下表

记述

出处

“登州地震,岠嵎山摧。自是震不已,每震则海底有声如雷。”

《宋史》(卷六十七)

“登州地震,海声如雷,岠嵎山震十月不止。”

《东都事略·仁宗纪》

“知青州叶清臣言登州震不止,请增屯禁军,以防兵寇之变,从之。”

《续资治通签长编》(卷一万五十九)

“仁宗春秋高,皇嗣未立,登州岠嵎山数震,都以言。彭年上疏曰:‘岠嵎极东方,殆东朝未建,人心摇动之象。宜早定储,以安天下之心。'”

《渑水燕谈录》(卷第四)

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北宋庆历六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政府重视积累地理知识

B. 宋代登州地震导致了兵变发生

C. 仁宗积板应对自然灾害

D. 宋代登州地区曾持续发生地震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四则史籍叙述的重点不是政府重视积累地理知识,排除A。只有《续资治通签长编》中涉及“以防兵寇之变”,且四则史籍都没有涉及兵变发生,排除B。四则史籍都没有涉及宋仁宗积极应对自然灾害,排除C。四则史籍都涉及宋代登州地区曾持续发生地震,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材料新颖,以不同史籍关于宋代登州地区发生地震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史料的解读。本题难度不大,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史料的比较鉴别能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要求学生既能到书本中去,又能跳出书本外,掌握一定的解读史料的能力,不拘泥于教材和固有现点。

4.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有两类: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下图为直接、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式,由此可知

A. 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

B. 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

C. 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

D. 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直接读者通过阅读小说文本来接受小说内容,其获取文本的方式主要有购买、转借及租贷;间接读者则依靠听书、看戏等途径间接接受通俗小说的内容直接读者与间接读者又分别确立了明清通俗小说两种基本的传播方式版籍传播与曲艺传播;故可知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直接阅读和间接阅读的比较,故无法推断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而是强调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而是强调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排除D。

5. 在创办洋务过程中,李鸿章曾感叹自己“三十年来日在谣诼之中”,张之洞也说自己“无日不在荆天棘地之中”。两人遭受攻击可能是因为他们

A. 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

B. 与顽固派根本对场相悖

C. 挑战了重义轻利观念

D. 对西学的理解过于肤浅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没有违背封建传统的伦理纲常,排除A 。两者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王朝统治,与顽固派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立场是一致的,排除B。李鸿章和张之洞是洋务派的领导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两人遭受攻击可能是因为他们向西方学习科技的做法挑战了重义轻利观念,故C项正确。D项说法错误,两者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体现对西方有一定的理解,排除。

6. 下表为中国近代工业和手工业的增长及比重情况变化(单位:亿元)。据此可推知,辛亥革命后


1887年

1911年

1920年

1936年

1887~1911年均增长率(%)

1911~1920年均增长率(%)

1920~1936年均增长率(%)

整个工业

11.94

29.93

54.27

105.90

3.9

6.1

4.0

近代工业


3.48

10.66

32.19


11.8

6.71

手工业

11.94

26.45

43.61

73.71

3.4

5.1

3.1

A. 传统手工业逐步被市场所淘汰

B.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C. 我国经济结构在进一步地优化

D. 人们对工业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近代工业的年均增长率不断提高,说明工业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故D项正确从表中可以看出手工业也在不断增长,排除A。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一战结束后卷土重来,排除B。材料中无法体现出经济结构的优化,而是强调近代工业的年均增长率不断提高,排除C。

7. 下表为近代中国各民主党派成立的情况。据此可知

名称

成立时间

成立地点

中国致公党

1925年10月

美国旧金山

中国农工民主党

1930年8月

上海

中国民盟

1941年3月

重庆

中国民建

1945年12月

重庆

中国民主促进会

1945年12月

上海

九三学社

1946年5月

重庆

中国民革

1948年1月

香港

A. 抗日战争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历程

B. 解放战争时期民主政治受到挫折

C. 重庆的民主程度要高于其他地方

D. 知识分子是民主发展的主要力量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期间,民主党派对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故可知抗日战争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历程,A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没有体现民主政治受到挫折,排除B。表格信息没有涉及重庆与其他地方民主程度的比较,故无法推断重庆的民主程度要高于其他地方,排除C。表格信息中没有涉及各民主党派成员的来源,故无法推断知识分子是民主发展的主要力量,排除D。

8. 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是否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当时的情况”是指

A. 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 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D. 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当时的情况”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而且面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故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是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而是迫切需要发展重工业,维护国家安全,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国情需要,而不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排除B。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三大改造完成,而“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是同时进行的,排除C。

9.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年~公元前354年)借一位公民之口批判了公民大会;相信你们自己,别相信他人;你们既不要听信我,也别听信他人;你们应该依靠你们的全部知识来判断是与非。这反映出当时

A. 公民大会已成为最高的权力机构

B. 雅典公民崇尚理性知识蔚然成风

C. 公民大会受广大公民监督和质询

D. 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相信你们自己,别相信他人;你们既不要听信我,也别听信他人;你们应该依靠你们的全部知识来判断是与非”可知色诺芬认为雅典的集体民主具有盲动非理性的弊端,反映了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而是强调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不符,排除A。材料反映雅典的集体民主具有盲动非理性的弊端,而不是雅典公民崇尚理性知识蔚然成风,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公民大会受广大公民监督和质询,而是强调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不符,排除C。

10. 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题材圣像画中的人物已不再是一个虚无的存在,也不再是心中的幻想,绘画中的他们变得充满牛气,充满人性,变得与大众不再有隔阂。此现象说明

A. 宗教信仰失去了神圣地位

B. 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

C. 艺术家多出身于平民阶层

D. 画家们缺乏艺术的想象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人性,人的价值,与材料“绘画中的他们变得充满牛气,充满人性,变得与大众不再有隔阂”相符,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文艺复兴主义者反对天主教神学思想束缚,但依然信仰宗教,排除。材料没有强调艺术家的出身,而是强调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画家们缺乏艺术的想象力,而是强调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绘画中的他们变得充满牛气,充满人性,变得与大众不再有隔阂”,学生应结合所学知识从“文艺复兴”的角度分析,即可得出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的结论。

11. 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如与美国福特公司签订了为下新城(又译下诺大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提供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A. 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

B. 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

C. 具有稳步均衡发展的渐进性

D. 尽力引进西方工业化的成果

【答案】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结合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2. 下表反映厂金砖国家在全球主要指数的排名情况。据此可知,金砖国家


中国

俄罗斯

印度

巴西

南非

GDP排名(2011年)

2

9

10

6

27

人均GDP排名(2011年)

93

56

134

53

74

全球繁荣指数(2011年)

52

59

91

42

69

全球创新指数(2011-2012年)

34

51

64

58

54

金融发展指数(2011年)

19

39

36

30

29

经济自由度指数(2011年)

92

81

94

102

87

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指数(2012年)

1

8

3

5

14

A. 瓦解了世界经济旧秩序

B. 在全球经济中绝对优势明显

C. 经济发展有较高相似性

D. 加速了世界经济区域化进程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砖国家是为了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而不是瓦解了世界经济旧秩序,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金砖国家中的多数成员国是发展中国家,他们在全球经济中某些方面优势明显,故B项存在夸大成分,排除。根据金砖成员国在全球主要指数的排名情况可知成员国在经济发展有较高相似性,如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指数等方面,故C项正确。金砖国家不是经济区域化的体现,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II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前期,国家实行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商人沦为非法的私商。隆庆元年(1567年)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以后,中国才正式形成了合法的民间海外贸易商人。这一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主感掌握在闽广商人手里”史载,广东“民之贾十三,而官之贾十七……近而广之十郡,远而东西二洋,无不有也。”……以伦敦公会大商人为主的英国特许贸易商人在这一时期英国海外贸易商人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1500年他们控制了英国出口贸易量的一半,到16世纪中叶甚至达到90%,但是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学徒法案》(1563年颁布)的实施,来自绅士、骑士、贵族以及农民等各个阶层的人员都参与了海外贸易。

——摘编自张乃和《15——17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商人主体权利之比较》

材料二1903年3月,上海绅商集会反对俄国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即曾公开表示“我辈同为国民,休戚与“共”、“应”“合心协力,团结一气”。不仅如此,当时的商人已不再拘泥于士农工商的传统定位,他们将自己誉为社会的中坚,自豪地表示:“今日实业之世界,论人数以商界为至众,论势力以商界为最优”。有的声称:“今日之商家,实操我支那民族存亡起废之权者也。”有的指出:“近文明进步,出产丰富,器用繁多,万国交通,因利生利。而商人居中控御,握一国之财政权,而农、工之有大销场,政界之有大举动,遂悉唯商人是赖。”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思想观念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给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英两国海外贸易商人在社会成分变化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的旧式商人相比与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答案】1)同:社会来源日趋复杂;两国都存在着职业化的自由商人。

异:中国:地主、豪富和官僚居于主导地位;职业化的自由贸易商人开始出现,但是往往处于非法的私商地位;商人局限在沿海部分省份。

英国:职业化的海外贸易商人占据主导地位;伦敦公会商人是职业化的海外贸易商人的主力,他们在政治上与王室关系密切,英国通过立法保护商人。

2)新特点:具有时代使命感;抵抗外来经济侵略;始终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束缚;商人群体的地位不断提高;商人群体意识增强;开始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资不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西方民主思想和经济思想的传入;近化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解析】1)关于中英两国海外贸易商人在社会成分变化上相同方面,根据材料“中国才正式形成了合法的民间海外贸易商人” “随着《学徒法案》(1563年颁布)的实施,来自绅士、骑士、贵族以及农民等各个阶层的人员都参与了海外贸易”等信息可从社会来源日趋复杂、都存在着职业化的自由商人方面概括即可。关于中英两国海外贸易商人在社会成分变化上不同方面,找出各自的内容,比较即可。关于中国,根据材料“民之贾十三,而官之贾十七”“明朝中前期,国家实行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商人沦为非法的私商”“近而广之十郡,远而东西二洋,无不有也”可从商人的成分、商人的地位和商人局限在沿海部分省份等方面概括即可。关于英国,根据材料一“以伦敦公会大商人为主的英国特许贸易商人在这一时期英国海外贸易商人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等信息可从英国商人的地位、商人与政府关系、英国通过立法保护商人等方面概括即可。

2)关于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新特点,根据材料二“我辈同为国民,休戚与‘共’、‘应’‘合心协力,团结一气’”“今日实业之世界,论人数以商界为至众,论势力以商界为最优” “今日之商家,实操我支那民族存亡起废之权者也。”等信息可从具有时代使命感、抵抗外来经济侵略、深受双重压迫、地位不断提高、意识不断增强、成立独立的社会力量等方面思考作答。关于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自身因素等方面思考作答。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N明清时期中外历史事件

1644年,多尔衮召见传教士汤若望,委任他主编新历。

1687年,法国路易十四和法国皇家料学院派遣了白晋等五名精通天算地與的传教士来华。

1697年,康熙特派白晋为“钦差”,赴法争取招聘更多的科学家和携带更多的科学书籍来华。

1715年,康熙授意传教士德里格、马国贤致书教皇,要他迷择精通“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几人来中国以效力”。

1720年,九名技艺人才随教皇使节到中国,受到康照的任用和优厚待遇。

1590年,耶稣会士罗明坚键回欧洲后向罗马的外交官和耶稣会士学者提供了其巨著《图书论》中有关中国的资料。

1687年,巴黎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重要著作《中国的哲学家孔夫子》。

1735年,耶稣会士杜赫德在巴黎刊印了由耶稣会士在中国的考察资料汇总成的巨著《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

1767年,魁奈因发表鼓吹中国政治制度的著作,被誉为“欧洲的孔子”。

1770年后,霍尔巴赫发表《社会体系》,主张以德治国,他公然宣布“殴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据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与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事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对话中,西学东渐促使中国文化融入世界,

阐述:地理大发现后,传教士东来传教的同时,向中国传播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先进科学文化。清初对外域先进文明的热忱欢迎,显示出一种锐意进取的文化精神及开放的文化心态,当时的知识分子从传教士那里接受了欧洲先进的地理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以及农田水利等先进的科学文化。即明清之际在传教士的影响下,早期的西学东渐揭开了序幕,中国开始真正地了解世界,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接轨。

示例二:

论题: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对话中。中学西传推动了欧洲文明的发展。

阐述:地理大发现后,传教士东来传教的同时,中国的儒学、历史、政治和科技等在欧洲传播开来。虽然他们所理解和表述的中国文化,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与中国本土文化形似却神异,但是也显现了中国文化所蕴藏的巨大生命力。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者的影响是经过传教士的吸收才发生作用的。即明清之际在传教士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成为启蒙思想者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对欧洲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解析】本题是一道较为开放的问题,需要学生整体把握,解题的关键是提炼本题的关键性论点,首先从表格内容出发,找出关键信息点1697年,康熙特派白晋为钦差,赴法争取招聘更多的科学家和携带更多的科学书籍来华”“1770年后,霍尔巴赫发表《社会体系》,主张以德治国,他公然宣布殴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从这些事件中可从西学东渐促使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或者是中学西传推动了欧洲文明的发展方面确立论题。但无论如何作答,都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内容论证相关观点,史论结合,自圆其说即可。

请考生在所给的三道历史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的题号涂黑。

15.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因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享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1997年6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根据此方案,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当前户籍管理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主要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志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落户。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

——据黄匡时、王书慧《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演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答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特点:受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户籍制度逐渐松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体现关注民生逐渐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

2)意义:使户籍制度趋向合理;有利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城乡经济交流;推动城市化进程;适应建立市场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其他国家的户籍管理提供了经验借鉴,

【解析】1)关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根据材料“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因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享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等信息可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户籍制度逐渐松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关注民生、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等方面思考作答。

2)关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户籍制度的合理性、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市场经济等角度思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点睛:本题引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 “特点” “意义”的考查,难度相对简单,主要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等,结合户籍制度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展开思想。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 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16.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麦哲伦在进行环球航行时首先发现马尔维纳斯群乌(药称马岛,距离阿根廷海岸480公里),此后又有多名欧洲冒险家到达。1690年,英国人约翰·斯特朗登岛后称之为福克兰群岛。18世纪,西班牙将法英势力驱逐。1816年阿根廷独立后,在该地设置了行政区和军政长官,但1833年英国派军占领马岛,而阿根廷从未放弃收回马岛的努力。

1965年,第2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065号决议,敦促双方和平解决。英阿进行了外交谈判,达成密切马岛与阿日常往来的协议。但此时有消息说,马岛周围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其储量可能是英国北海油田的3倍。英阿一度松动的立场又强硬起来。

20世纪80年代后,阿根廷经济陷于严重衰退中,全国上下对军政府不满情绪日益强烈。当时的政府首脑加尔铁里将军匆忙决定以或以武力收复马岛,企图以此激发群众的民族情绪,转移对政府的压力。1982年4月2日,阿海陆空军约4000人一举占领马岛首府,少量英国守军被迫投降,阿宣布收回马岛主权,将其列为第24个省。

在英马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请求下,英议会决定组织特混舰队,奔赴南大两洋应战。英国还宣布断绝同阿根廷的外交关系,停止同阿的经济往来,吁请盟国一道对阿实行经济制裁。4月30日,米国正式谴责阿根廷为侵略者,宣布对阿实行经济制裁,同时保证为英军行动提供援助。英军于6月13日向马岛首府斯坦利港发起总攻。阿军伤亡惨重,被迫停止抵抗。6月17日,英国宣布接受阿军的投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阿马岛主权争端的由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长期控制争议海岛的原因。

【答案】【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由来:西班牙和英国殖民争夺的历史遗留问题;英国通过武力方式长期占据马岛;马岛周围蕴藏丰富石油资源;阿加尔铁政府为转移民众对政府压力。

2)原因:英国政府坚定地捍卫领土和主权的意志和决心;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积极寻求国际支持。

【解析】1)根据材料1833年英国派军占领马岛,而阿根廷从未放弃收回马岛的努力”“马岛周围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其储量可能是英国北海油田的3”“当时的政府首脑加尔铁里将军匆忙决定以或以武力收复马岛,企图以此激发群众的民族情绪,转移对政府的压力”等信息可从历史遗留问题、英国长期占领马岛、马岛石油资源丰富、阿加尔铁政府为转移民众对政府压力等方面概括英阿马岛主权争端的由来。

2)关于英国长期控制争议海岛的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英国政府坚定地捍卫领土和主权的意志和决心、综合国力增强、积极寻求国际支持等方面思考作答。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孙弘(前202~前121年),字季,西汉菑川国薛县(今山东滕州南)人。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武帝下诏令各郡国举荐文学之士,菑川国又推举公孙弘。于是,他西去长安,到主管征辟的太常衙署参加对策。在这次对策中,他强调应当以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为“治之本,道之用”。同时,他把法家标榜的法、术,功利糅合到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之中,认为“致利除害”是仁的重要属性,朝廷之上必须是“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又说:“法之所罚,义之所去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这就把法术同礼义融为一体,强调礼义与刑赏的交替为用。此外,他还把儒家的智解释为法家所谓君主用以控御臣下的术,又把二者熔于一炉。这种糅合儒法,以仁义为表、法术为里的治术,也就是杂王霸之道。所以这篇对策,完全符合武帝的旨意。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孙弘对策的主要思想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公孙弘的思想。

【答案】【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主要思想:君主要礼义与邢赏并用。

影响:促进了儒家学说与法家学说的融合;推动了自汉代开始的“外儒内法”治国理念的形式;有利于促进儒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2)评述:公孙弘的思想适应了当时加强皇权专制的需要,为汉代新的治国理念的确立提供了思想依据;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学术思想的融合与发展,但其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2)关于对公孙弘的思想的评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其思想的本质(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作用(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思想融合、治国理念的形成)等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主要思想”“影响”“评述”。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这就把法术同礼义融为一体,强调礼义与刑赏的交替为用“他还把儒家的智解释为法家所谓君主用以控御臣下的术,又把二者熔于一炉”,结合公孙弘的思想和所处的时代环境等方面思考

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