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下列选项与宗法制无关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C.“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 D.“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2.汉光武帝设尚书六人。尚书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同时设中常侍等宦官多人,掌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光武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进一步提高皇帝决策的权威性 B.降低宰相在中央机构中的地位 C.确保皇帝诏令按照程序来实施 D.完善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官制 3.历史学家吴晗在其著作中对唐代门下省官员的功能解释为:“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其有不便者,涂篡而奏还,谓之涂归。”材料主要体现了唐代门下省 A是皇权不断加强的表现 B.体现了互相制衡的原则 C.分散了皇帝的决策权 D.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4.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5.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传统农业的再生产形式有落后性 B.我国粮食产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C.我国重视农业的政策具有持续性 D.传统的科学技术不能提高生产率 6.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各地贡绢州数量列表如下,这一现象说明
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我国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 D.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7.《松江府志》(松江府,今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记载明人诗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材料能够反映的信息是明朝 A.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B.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 C.江南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黄道婆推广了棉纺织技术 8.元至正年间执掌国子学的吴师道,在《国学策问》中说:“近世朱子《家礼》,号为适古今之宜,好礼之家或所遵用,然不免讪笑。非出朝廷著令,使通习之,殆于不可然。”材料说明元朝 A.官方拒绝采用朱熹定制的民间礼仪 B.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受到冲击 C.统治者感受到汉文化威胁其统治 D.礼制与朱熹的《家礼》互相冲突 9.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一·黄金》中记载:“洪武八年,金一两当银四两;幼时见万历中赤金止七八抉,崇祯(1628-1644)中十换,江左至十三换。”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 B.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C.“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 D.佛事兴盛,导致金价上涨 10.罗马法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有些法学家甚至认为“一切定义,在法学上都是危险的”。材料说明罗马法 A.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更加注重实际而不专尚理论 D.忽略了对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11. 2016年11月3日,英国高等法院裁定,首相特雷莎·梅无权动用行政权来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政府必须获得议会授权才可以启动脱欧程序。2017年3月1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雷莎·梅正式启动脱欧程序。材料主要体现英国 A.国王依然掌握部分行政权 B.首相实际上是对国王负责 C.政治蕴含分权制衡的理念 D.尚未实现真正的三权分立 12. 托克维尔指出:“假如美国总统犯了叛国大罪。这时,先由众议院弹劾总统,接着由参议院宣布罢免他的职务。然后他才到陪审团出庭受审,只有陪审团可以剥夺他的自由或生命。”据此,托克维尔强调美国 A.总统受到国会和法院制约 B.三权分立体制已发展完善 C.政治审判的程序较为严格 D.最高司法权集中于陪审团 13. 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了皇帝与首相的权限,皇帝的所有命令,无论口头还是书面,均应由首相副署,若皇帝与首相意见相左,首相意见更具决定性。材料说明德国 A.建立了分权制衡的共和政体 B.首相拥有国家最高行政权力 C.皇帝与首相间权力争夺激烈 D.政体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特点 14.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前后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该图实质上反映了 A.满族贵族的特权削弱 B.清政府中央集权削弱 C.科举制功能进一步加强 D.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 15. 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人中国内陆,“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材料主要说明 A. 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 C.清政府开启外交近代化进程 D.李鸿章意识到国家主权问题 16. 1911年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君主立宪成为主流选择 C.评比结果具有明显的政治导向性 D.《大公报》实质上是政府的喉舌 17. 1927年8月,毛泽东指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该思想 A.否定了八七会议上作出的决定 B.改变了中共对革命道路的认识 C.应是国共对峙局面形成的结果 D.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18.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其后党中央所在地几经变迁,大致路线图是上海→武汉→上海→①→陕北地区→②→北平。其中①、②两处变迁的地点及迁移至此的原因匹配正确的是 A.①瑞金,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受阻 B.①西柏坡,国民党对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 C.②瑞金,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D.②西柏坡,解放战争转入反攻阶段 19.法国某思想家曾提出:“讨论、证明、说服,是工业者所用的唯一方法,他们应该用这种方法去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等对于社会产业的管理。”该观点 A.没有选择正确的斗争对象 B.没有找到正确的斗争方式 C.成为巴黎公社的指导思想 D.说明科学社会主义已诞生 20. 2014年12月25日,台湾“国防部”公布了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2015年“勇士国魂”月历。有别以往,这份月历将八路军左权列入“国军”抗战牺牲将领名单内(见右图)。据此说明 A.民族危难关头国共两党团结御侮 B.海峡两岸对抗日战争形成了共识 C.台湾刻意抹煞共军在抗战中的表现 D.台湾与大陆争夺抗战历史的诠释权 2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的5年中.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行政案件近50万件,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全国法院行政案件受案数从1992年的27 125件,增加到2001年的100 921件,原告的败诉率从35. 93%下降到28. 61%。材料主要说明我国 A.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备 B.政治腐败案件不断增加 C.法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民主法制建设亟待完善 22. 1949年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地区实施戒严法,规定出入境的船只、车辆、航空机及其他通信交通工具必须检查,必要时得停止其交通,以此限制人民的行动自由。这种局面被打破始于 A.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金门 B.海协会、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C.允许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D.两岸实现直接双向“大三通” 23.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京,开始了他的破冰探险之旅。同日,《参考消息》头版刊登了一段活学活用的列宁语录:“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对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 A.中国对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发生根本变化 B.中国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外交目标 C.中国依然深受文化大革命中极“左”思潮的影响 D.第一个“强盗”特指尼克松,第二个“强盗”特指美国 24.《冷战史:1945~1991》中指出:“苏联的崩溃是‘冷战’结束的直接原因。”据此推断,下列说法成立的是 A.“冷战”断送了社会主义的前途 B.苏联的演变决定了“冷战”的产生与结束 C.“冷战”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D.分析“冷战”的结束应考察戈尔巴乔夫改革 25.关于多极化未来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等争议,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一超多强局面基本瓦解 B.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C.美国综合实力的衰弱 D.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帝逊位诏书》全文如下: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侦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材料二“关于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历史问题,以往学界大都认为这是孙中山不能坚持斗争,屈服于袁世凯的表现,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标志;或把袁世凯看作一个玩弄权术,坐享其成者,轻易就将革命党人的政权骗到手,是个十足的大赢家;帝国主义、立宪派就只有破坏革命,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帮其夺权。而事实上,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改编自丁健《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共赢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出台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8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6分) (3)民国初年的两次逊位反映了辛亥革命有何显著特点?(2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湖南历史事件简表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上表为湖南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至少两条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8.(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俄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就意识形态而言,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这两个事件的全部影响。 ——摘编自[英]约翰. W.梅森《冷战》 材料二 在外交政策的制订上,苏联缺乏安全感,相反,美国很有安全感。1945年后,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需要安全保障,但是,他们对此的解释各不相同。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摘编自[英]约翰·W·梅森《冷战》 材料三 美国当代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文明与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分裂和冲突。 “西方文化”同“非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政治轴心”。不过,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跫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摘编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 (1)运用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一划线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美两国具有不同安全感的原因,并举例说明苏美两国是如何维护其自身“安全”的。(10分) (3)分析材料三中亨廷顿观点的实质。举例说明“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6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原因:武昌起义,各省纷纷独立,辛亥革命使清统治难以为继;共和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北方军事将领通电要求确定共和政体;民国绐予清帝退位以优厚的条件。(任答两点得4分) 评价:清帝逊位,实行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和平逊位减少了战争可能带来的损失。(2分)清帝逊位是清王朝一种无奈的自保举措,保留了宫中小朝廷,是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的表现。(2分) (2)①清王室退位,享有优待条件;②袁世凯获得大总统席位和全国的统治权;③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借袁世凯之手实现了推翻清王朝、速定共和的目的;④帝国主义、立宪派通过调停盼到了一个他们希望的袁世凯建立的政局较为稳定的国家。(任答三点得6分) (3)辛亥革命呈现出曲折性、复杂性;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革命党人软弱妥协;袁世凯善于权术,辛亥革命成果落人袁世凯之手,等等。(2分。任答一点即可。) 27.示例: 观点:湖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阐述:1918年8月,毛泽东来到北京,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阅读当时所能见到的共产主义书籍。他回到湖南后,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在湖南培养了大批马克思主义者,这批人成为后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坚力量。 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国民党军队与侵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其中第四次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出动兵力最多、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大会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奉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由此可知,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过程当中,湖南人起到中坚力量的作用,湖南地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其他可供参考的思路如下:古代湖南政治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中国中央集权的加强;湖南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载体;湖南见证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繁荣发展;湖南经济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等。) 28.(1)观点: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冷战”实际上开始于1917年。 论述:“冷战”是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2分)1917年4月,美国向德国宣战,正式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旨在结束欧洲的国家体系,重建新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2分)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正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一统天下的局面。(2分)从1917午开始,美苏两国之间就已经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对抗,所以说,“冷战”实际上开始于1917年。 (2)原因:美苏两国经济发展程度与综合国力不同。苏联经济发展程度相比美国较弱,且之前沙皇俄国时常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侵扰。(2分) 措施:苏联:1947年9月,苏联、波兰等9国成立“情报局”;1949年1月,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10月,苏联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说明苏联通过与周边邻国积极改善关系来维护其自身的“安全”。(4分) 美国:1947年6月,马歇尔提出了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1945年成立由美国所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1947年23国签署《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4分) (3)实质: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实际上是在为美国寻找“冷战”后的对手,重新形成西方对抗非西方的战略格局,实质上是在为美国谋取霸权。(2分) 论证: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为了遏制苏联,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泵开始正常化,打破了意识形态的阵营。(4分)
|
|
来自: 新用户5690995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