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晝之三時:東、杲、杳

 老庄走狗 2020-04-11
...

一字一故事,一字一含義;一字一乾坤,一字一文化。中國文字可謂博大精深。甲骨文東、杲、杳三個描寫時間段的文字,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白晝,這種清晰明了的繪畫性字義,其文字構架僅由木、日兩個部首組成,堪稱罕見。

晝 《說文解字》曰:「日之出入,與夜為界,從畫省,從日。」晝,部首是日部,會意字。下面的「旦」,指「日出」,上面的「盡」,指「尺寸度量到頭」,俗語有「一寸光陰一寸金」之說。「晝(晝)」之所以從畫省,乃晝為界也,一指劃分界限,二指繪畫之意。「聿」乃所用書之物也,是指繪畫時用手執筆的工具,故晝(晝)和畫(畫)的上半部分,都寫作「聿」。晝(晝)在《說文解字》書體中,似手執「筆」寫字。下半部分「旦」,小篆書作「日」,並在「日」的四周畫四條直線,意為日光四射,即指白天。而「晝」最下面的一條橫線,表示晝(白天)與夜(夜晚)時間之界限。歐陽修《生查子·元夕》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東 《說文解字》曰:「東,動也。從木。」官溥說:從日在木中。東指萌動。東方為春,萬物生長繁殖;日出於東,大地一片熱鬧。會意字,木旁。依官溥的說法,指太陽初升於東方樹木(扶桑)之間(官溥,許慎作書時博採的通人之一)。東的本義是指東方,即太陽升起的地方。《史記·曆書》曰:「日歸於西,起明於東。」「木,榑(註:榑即榑桑,傳說為日出之處)木也。日在木中曰東,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

在古代禮制中,東為上,西為次,故主位在東,賓位在西,有東主西客之分,東則可引申為主人之意,如:東家,房東,東道主,作東等稱呼。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曰:「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杲 《說文解字》曰:「杲,明也,從日在木上。」日在木之上,就如同太陽升在了樹梢上面,意為日出明亮,本義是明亮,也就是晌午之分。如:《詩經·衛風·伯兮》曰:「杲杲出日。」《管子·內業》曰:「杲乎如登於天。」《文心雕龍·物色》曰:「杲杲為出日之容。」韓愈《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詩:「猿鳴鐘動不知曙,杲杲寒日生於東。」

杳 《說文解字》曰:「杳,冥也,從日,在木下。」日在樹木下,意欲日落西山,本義為昏暗,引申為深幽。《管子·內業》曰:「杳乎如入於淵。」杳的現代書面詞義:「遠得看不見蹤影」。如,音信杳然。後人用「杳如黃鶴」泛指音訊全無、下落不明。柳宗元《早梅》詩:「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東、杲、杳三個甲骨文字清晰地呈現:早晨「日」(太陽)從東方的桑樹中間升起——東,然後升至樹梢之上——杲,最後又落到樹木之下——杳。它們以象形文字的形象意蘊,將白晝的整個過程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一目了然。書法家如果掌握漢字單一字體之微觀辨析本義,便有了打開古文字的「密碼鑰匙」。(顧建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