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黯 网祭清明 作者 秋天凉 青峦叠嶂家山路,梦羁旅,频回顾。 寤寐瘦容谁与诉。 凋零春尽,苍凉日暮。最是清明雨。 离愁恰似斜阳树,别恨何堪断花絮。 遥祭先人词作赋。瘴烟去后,乡魂归处。 泪洒尘和土。 题目“网祭清明”,清明不需要祭祀,需要祭祀的是比如先烈,先祖,所以应该是“清明网祭”。那么作者在网上祭祀谁呢?我们先来看词。 青峦叠嶂家山路,梦羁旅,频回顾。似乎是游子思乡,羁旅残梦中,频频回顾着家山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是青峦叠嶂的那条熟悉的路啊。这句中有一个差误是“梦羁旅”,前面“青峦”句已经告诉读者这个梦做的是归家的梦,下一句怎么可以说是“梦羁旅”呢?它造成了对全词理解的障碍,改为:“梦孤旅”。羁旅是什么意思呢?羈 马笼头:无羁之马。 停留,使停留:羁旅(长久寄居他乡)。羁留。羁泊。羁滞。所以羁旅是长久寄居他乡的意思,而孤旅,指孤身旅行,梦见回家也可以是一次孤身之旅。“频回顾”,改为“频游顾”,“回顾”指回头看,“游顾”指游历览顾。 寤寐瘦容谁与诉。寤寐,寤寐,意思是醒和睡,指日夜。例如《诗经》中《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那么“寤寐”修饰“瘦容”是否合适呢?我们可以看“寤寐求之”和“寤寐思服”两个句子,日日夜夜地,睡去醒来都在求之,都在思念,思服是思念的意思。可是能不能说,日日夜夜的瘦容,或者睡去醒来的瘦容诉与谁呢?显然不可以,改为:“寤寐归思谁与诉”。 凋零春尽,苍凉日暮。最是清明雨。“凋零”是怎么样个凋零?“春尽”是怎么样个春尽?这两个词说得是一个意思,留一个就行。应该留“春尽”,因为“春尽”和“日暮”对仗得挺好。改为“落红春尽”,“瘗香春尽”,“舞红春尽”,“黯红春尽”,“残红春尽”,“流红春尽”,前面用“红”字的话,后面可以用“昏黄日暮”,颜色相对。“最是”和前面两句意思不够连贯,改为“销得”,“一霎”,“怎奈”等表达感情无法消受的词语。“最是”缺乏作者表情达意在里面。所以这句改为:“流红春尽,昏黄日暮,又洒清明雨”。发现有“日暮”,再写雨,就不能那么理直气壮,得波折一下,表示天气的改变。 离愁恰似斜阳树,别恨何堪断花絮。上阕是在酝酿情绪,缔造出深浓的意绪来,到了下阙,就要进入主题,和盘托出,点明上阕深愁的原因,同时也要照应题目,写出自己在网上祭祀的是谁呢?但是作者这两句依旧在喃喃自语,顾左右而言它。 遥祭先人词作赋。瘴烟去后,乡魂归处。泪洒尘和土。直到这里才写出遥祭的是“先人”。那么上句所写“离愁”“别恨”,似乎有些不妥。因为这两个词一般是指与活着的人的感情,而这两句的意境也更像是写给一位分别中的恋人的思念语。再看“词作赋”是什么意思呢?词就是词,赋就是赋。“瘴烟”大概指瘟疫,“乡魂归处,泪洒尘和土”,终于看到作者的诚心挚意,感动读者心旌。如果一开始就用这样的语调,这样的深情来写,会很成功。可惜到了篇末尾,才见吐露真情实感的祭祀之语。 下阙的前两句没有诚意。最起码也要讲为什么回不去家乡,不能亲自上坟扫墓,原因就是隔得太远了,这样上下文才能贯通。写诗词也和处理人情世故是一样的,我虽然不是很懂人情世故,但是也觉得吊了别人半天胃口,总要落到实处,讲一点肺腑之言,人家才信得过你吧。而且既然是祭文,就得写些如何哀悼之事。改为:“楼头千里斜阳伫,陌上万点纸灰舞。” 遥祭先人词作赋。改为“遥祭先人零泣赋”,“遥祭先人书恨赋”,“遥祭先人凄楚赋”等等。 瘴烟去后,乡魂归处。泪洒尘和土。“瘴烟”一词没有明确所指,恐多年后再读,亦不知所云。改为:“瘴烟疫散”。 青玉黯 网祭清明 作者 秋天凉 青峦叠嶂家山路,梦羁旅,频回顾。 寤寐瘦容谁与诉。 凋零春尽,苍凉日暮。最是清明雨。 离愁恰似斜阳树,别恨何堪断花絮。 遥祭先人词作赋。瘴烟去后,乡魂归处。 泪洒尘和土。 青玉黯 清明网祭(修改稿) 青峦叠嶂家山路,梦孤旅,频游顾。 寤寐归思谁与诉。 残红春尽,昏黄日暮。肠断风中絮。 楼头千里斜阳伫,陌上万点纸灰舞。 遥祭先人零泣赋。瘴烟疫散,乡魂归处。 泪洒尘和土。 ![]() 山花 作者 方圆 山花缀拥生妍媚,锦绣枝头招手迎。 似诉冷清君莫错,逢春应享此新晴。 山花缀拥生妍媚。“缀拥”这个词语应该是点缀和拥抱合起来说,但是这两个动词放在一起,句子的理解一下子变得不够流畅了,古人一般不会这样写。正确的写法是一个动词,前或者后搭一个名词之类,比如“珠缀”“玉缀”或者“缀玉”“雪拥”“拥雪”等。改为,“山花珠缀生妍媚”,“山花缀玉生妍媚”。 锦绣枝头招手迎。“招手迎”,拟人写法,但是即使是山花野草,诗人所用的每个字,都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比如“招手迎”,就让人想到了韦庄写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因为在古典诗词的意象中,写花朵和比喻女子是很类似的。大家闺秀必然如同薛宝钗写白海棠那般“珍重芳姿昼掩门”;杜甫写卓文君,用“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就庄重而典雅,朴素而美丽,象征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的平凡幸福的生活;宋代才女严蕊写道:“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山花则象征山野林泉,无忧无虑的生活。这首诗的“招手迎”,则显得邻家小妹一般亲切平和,诗词和人的心性气质有直接关系。有的人诗词有英雄气,有的人诗词有脂粉气,有的人诗词有冰雪仙气,有的人诗词有凌厉气,有的人是糊涂迷糊气,都能感受得到。但是鲁迅也讲过一句话,鲁迅先生有言:“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这首诗在意义上偏于单薄了些,因为在叙述上,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到更深刻的人生思考上面。其实李白经常写类似口吻的诗,也就是要及时行乐这一类主题,但是在写出要及时行乐的同时,一定是和在人世遭逢痛苦比如理想无法实现等相互映照,作为一种精神的解脱而暂时麻痹自己罢了。像这首诗中,“山花”本身的形象不够鲜明,既然是山上之花,为何诗中不见陈述呢?要把它生长之地点明,才是名副其实的“山花”。其次,山花之美,不在于锦绣罗绮般的华丽,而在于得山气之纯真,舒自然之天性。如黄庭坚《书幽芳亭记》:“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锦绣枝头招手迎。在这一句里,花是花,人是人,作者的内心与外物之间有意识地保持着距离感,后面的两句也如此,作者在努力地做某种融合的尝试。其实我们可以看看王阳明的一段话:“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哲学似乎有些深奥,应该是说,外物如花与我心为一吧!那么你来看此花时,又何必花来招手迎我,因为此时花与我合二为一。写花即是写“我”。 例如我们可以欣赏一下黄庭坚写水仙花的诗句,“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例如前面六句里诗人直接写水仙,到了最后两句,才分离出来,人是人,花是花,却扬手用了一个超然旷放的大境界来反衬花之小境界,美境界,寒愁境界。同样用了一个“招”字,黄庭坚把水仙花之断肠魂招来之后,便将她种作寒花,并寄予深绝之愁。在感觉上有来有去,不做停留,就很洒脱,有交代,有处理,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诗词构思的一种方法。灵思凭空而起,再落到主体身上,两步走完,黄庭坚这两句诗里是三步,这样诗篇也显得夭矫变化,摇曳多姿。 这首诗第一句是可以的,有灵性的生发在里面。第二句就找不到感觉了,因为在写作的当下,作者没有遵循自己的内心,没有去寻觅自己的内心。写的是很敷衍的话,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什么呢?比如第一句里,作者感觉到了山花是一朵一朵点缀而拥抱着枝条,生出妍丽和妩媚来,这些都是经过作者内心的感受得出来的。那么第二句呢?只能说思考和感受都不深入。需要重新思索。不管思路向哪个方向延伸,都不要停留在第一句那个阶段。“招手迎”,太过热情,太过主动,就像女孩子,要静如处子,才能显现她的涵养和气质。毕竟我们民族传统中女性比较含蓄,写花朵其实和写女性是差不多的。即使她要对诗人有一番开示,也应该不动声色地表示出来。例如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后两句就是诗人的领悟,直接说出来就可以。不需要将诗人的领悟通过“似诉”这样的方式绕一个弯子再说出来。看过那张引起诗人灵感的杜鹃花的图,的确惊艳美丽,云蒸霞蔚,是诗人亲手拍下的。 山花 作者 方圆 山花缀拥生妍媚,锦绣枝头招手迎。 似诉冷清君莫错,逢春应享此新晴。 山花(修改稿) 山花珠缀生妍媚,野色漫空绝艳惊。 霞照月明荒岭上,逢春应早向春行。 追思凉山救火英雄 作者 飞刀味道 去年今日又重燃,痛失精英哀泪连。 寒食新烟还隐见,慈亲割肉近疯癫。 惊人一幕相如再,救火当风已肃然。 血染凉山闻杜宇,留芳铁骨傲苍天。 去年今日又重燃。这个句子没有表述正确,“去年今日”,崔护曾写“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白居易写“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都点明时间是指向去年的今日。“又重燃”,因为题目里已经说了是凉山救火,而且凉山大火在去年,也就是2019年清明期间曾发生过一次,牺牲了三十名年轻英勇的生命,然而今年清明时候又山火重燃,夺命依然,所以这一句时间上是指向去年,然而事件却是今年,逻辑也就发生了错误。改为:“今年山火又重燃”。 痛失精英哀泪连。是“连”字或者是“涟”字呢?应该都可以。这样写,显得比较朴素,也比较真诚。但“痛失精英”是去年的事,直接这样写,会让人误以为是今年发生的。记得唐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所讲的内容有相似之处,可以借鉴。杜甫的《对雪》也是讲到战争残酷,“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看了古人作品,就知道这一句的问题在哪里了。这一句的病处在缺乏形象或场景的刻画。例如可以渲染大火滔天的可怖景象,反衬英魂的无畏精神,突出在那种环境下奋不顾身的勇敢,而不是单单写自己的哀痛。比如:“烈焰英魂尚溘然”。溘然,kè rán,忽然,突然的意思,又指忽然去世。 寒食新烟还隐见,慈亲割肉近疯癫。“寒食新烟”指的应该是今年的山火吧?“隐见”,隐约看见,不是说很大吗?“慈亲”句极言悲痛,如果散文这样写是可以的,但是诗词却要注重诗意和美感,当然有一些诗派如韩愈,贾岛等可能也会用这样的险句,非常写实,险怪惊人。假如上句也能对仗得工整,也不失为好句,按笔者的审美改为:“青草旧坟灰未冷,啼鹃新血泪犹涟。” 惊人一幕相如再,救火当风已肃然。“惊人一幕”用去了四个字,除非这场景非常需要定格,比如荆轲刺秦王的惊人一幕,但山火噬人的惊人一幕就不止是一幕了,首先两年发生了两次,其次伤亡时候人应该是分散的,所以这样讲并不是特别恰当。“相如再”,作者可能想说,相似(的事)一再(发生),但是读起来,“相如”却令人想到了人名,历史上有蔺相如,司马相如,所以有一副对子是: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你无忌我亦无忌。这样句子也就产生了歧义。 追思凉山救火英雄 作者 飞刀味道 去年今日又重燃,痛失精英哀泪连。 寒食新烟还隐见,慈亲割肉近疯癫。 惊人一幕相如再,救火当风已肃然。 血染凉山闻杜宇,留芳铁骨傲苍天。 追思凉山救火英雄(修改稿) 凉山山火又重燃,两度英魂尽溘然。 青草旧坟灰未冷,啼鹃新血泪犹涟。 祝融已共云间去,辽鹤还回故里翩。 悲怆西溪无限意,春花脉脉雨如烟。 作者简介 作者苍雪清竹, 原名杨敏,号紫霄山人。八零后,大连人,现居台州。十四岁写第一首作品《古园夜赋》,从此开始了文学与书画之路。一弹流水一弹月,一袖飞云一袖风。人或知之,称吾为真文人,半古人。以诗明道,道济中华。 作者微信号 cangxueq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