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世工艺 别样韵味

 灯下悦读 2020-04-11
原标题:传世工艺 别样韵味

  青铜壶。

  虎座凤架鼓(漆器)。

  年年有鱼(漆器)。

  透雕。

  留青竹刻。

  广州新标家居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东江将一个手制铜壶赠送给古天乐。

  复古风行

  手工打造的铜壶、髹朱饰黑的漆器、精雕细琢的留青竹刻……这些几曾被遗忘的“老祖宗”的东西,虽不十分贵重,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尚品位,更兼底蕴深厚和纯手工打造的匠心之作……在怀旧复古的情绪之下,这些与众不同的传统物件,绝对是提升家居品位和艺术氛围的首选。 举

  漆器:精雕细琢轻奢美

  如果说铜器的张力让人泛起一股怀旧情结,那么漆器,带给人的则是另外一种深藏不露的轻奢静美。无论置于室内任何一个角落,即便刻意低眉顺眼,也依然掩藏不住它低调背后的绝代风华。倘若挑选家居饰品,漆器绝对是兼具深刻内涵和璀璨外延的代表,在家里随意放置几件,茶余饭后,故友相访,细细领略漆器之美,既显得主人品位高雅,又能慢慢消磨午后的时光。

  初识漆器,是在广州吉盛伟邦,那一袭描金画凤的漆器梳妆盒,于一片漆黑中跃然而出的浓艳瑰丽,仿如挥之不去的华丽惊梦。不过当时仅知漆器华美无双,并未深入探知其奢华张扬的背后,那不为人知的内涵密码。直到与一些憨态可掬的娃娃虎、披金戴银的大公鸡、漆器化后的非洲木面、体态优美的鱼状花瓶等再度偶遇在“知鱼知乐”饰品店,方知其瑰丽外表下,还藏着一份低调沉郁的静美。

  知鱼知乐的漆器以楚汉文化为基础,凤鸟图案是楚汉漆器上的常客,代表着火德的红色更是楚汉漆器的基本色,优美细腻的火云纹时时见诸漆器之上。色彩则以红、黑为主色调,或髹朱饰黑,或髹黑饰朱,看似单调的颜色,凝神细看,免不了被它的幽深所吸引,其精妙之处,似乎有着安定人心的力量,即使身处闹市之中,也能带给人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觉”。

  漆器的传统工艺技法很多,比如雕漆、堆漆、镂雕、透雕、镶嵌、磨显、彩绘等。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难以言说的复杂与繁琐。每一件传统雕漆作品,起码要半年工时,甚至耗时2~3年也不鲜见。

  与传统漆器略有不同的是,现代漆器开始以轻为美,并对制作工艺做了精简。漆胎的材质要求大幅降低,选取了较为便宜的复合材料做漆胎,减少了漆料的层数,这样就降低了价格,满足了普罗大众送礼的需要,甚至最好不要漆胎,脱胎漆成为漆器中的上品。

  当然,新型漆器并非全然是古漆器的低配版,它也有很多创新之处,比如融入现代艺术风格,图案勾勒得更为饱满,聘用当代名家设计新的模具风格等。最重要的是,新式漆器也大多是用手工制作而成,对于喜爱中国风的消费者来说,漆器的确是丰俭由人的送礼佳器。

  铜壶:千锤百炼得真品

  古往今来,大凡讲究品茗情趣的人,都注重品茶意境,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的高雅韵味。近年来,不少资深老茶客为了追求返璞归真的品茶意境,开始对古色古香的传统手工铜壶、铁壶感兴趣。去年建博会,广州新标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东江就将一把手工铜壶作为见面礼送给了明星古天乐,不仅古仔欣喜不已,也赢得了满堂喝彩。

  黄东江表示,该铜壶制造者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西关无人不晓的打铜师傅“苏哥”苏广伟。走近恩宁路铜器一条街,撞进耳朵的唯有金铁交鸣声,在这充满金属感和力量感的街道里,有二三十家店铺承载着广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铜。门口摆放着铜椅铜凳,门上挂满了铜制的锅碗瓢盆、汤婆子……尚未走进天程铜艺店铺,映入眼帘的便是黄澄澄的铜器。硕大饱满的铜盘,精致小巧的铜碟、铜碗、铜勺、铜筷子、铜算盘,成套的铜麻将等不一而足,足足有上千款。其中以铜壶居多,大小数百件,一件件摆放在展架上,似乎在静静诉说着“苏州样,广州匠”昔日的辉煌。

  店铺左侧摆放着一个工作台,须发花白的老铜匠苏广伟正手把手地教导着几位年轻的徒弟打铜。据苏师傅介绍,铜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唐宋以来,铜水壶就开始逐渐取代传统陶壶,到了明末清初,铜水壶几乎一统天下,不论是茶馆,还是居家,都使用铜水壶,俗称“铜吊”。铜壶的材质主要有紫铜、黄铜与白铜三种,其中一些制作较为讲究的铜壶,不仅造型小巧玲珑别致,甚至镂花刻字,很有书卷气,且大多配有烧火的架子,成为古玩收藏的热点。

  现代铜壶的外形设计和制作工艺,较传统铜壶有了很大改进,不仅承袭了传统制铜的锻打、篆刻、鎏金等工艺,更融入了圆点、素描等现代美学肌理,令铜壶更兼具古典与现代时尚美。其中,有些新增肌理需要增加铜材度,这对打铜技术和力度的要求都有了新的变化。以锻打为例,厚度2毫米以内,用铁锤轻轻敲打即可敲出肌理;厚度达到3毫米,敲击时需要举锤过肩;当厚度达到4毫米,则需要举锤过头,对体力和耐力都是一大考验。“通常一个壮年男性,每锤打15分钟,至少要休息半小时,一天工作时间加起来最长不超过2小时。打铜是典型的慢工出细活,只有靠耐心和细心才能制出一把好壶。”

  竹刻:毫厘之间做文章  

  生活在拥挤逼仄的现代化大都市,拥有一方空间植上一片绿绿的竹林,对普通人来说简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尽管条件有限,但竹上的森森绿意,未必不能移植到狭窄的室内空间里。日前,在琶州举办的第52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由赵东阳等几位当代竹刻大师创作的留青竹刻台屏、对联、笔筒、书镇、臂搁、案头小品、扇骨、茶铲、茶匙、莲蓬如意、匣盒、竹根雕刻茶壶和虫鱼鸟兽等,就以巧夺天工的颜值和灵活逼真的形态,成为展场耀眼夺目的艺术礼品之星。

  一幅由覃岭、谢胜忠、吴涛等人创作的《荷塘月色》书画竹雕挂屏,采用老煤竹雕刻,因融入了镂空透雕、留青竹刻等多种表现手法,创意独特别出心裁,成为展场吸睛度最高的人气家居饰品。

  竹雕作为一项传统工艺,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传承,已逐步形成了立体和平面雕刻两大类。其中立体雕刻包含圆雕、透雕、高浮雕、浮雕、深雕等五种技法;平面雕刻分为浅浮雕、留青雕(留青竹刻)、深刻、浅刻、皮雕、翻簧、细刻等七种技法。留青竹刻作为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一种,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

  顾名思义,留青竹刻就是在竹青(竹皮、竹筠、青筠)上做雕刻,也称平雕和皮雕,这是一项在毫厘之间做文章的细腻技术活,要想在一层薄薄的竹青上表现出内涵丰富、层次多变的艺术效果,对竹材的选择和雕刻工艺的要求都很高。通常以竹龄3年左右、圆润光滑、色泽洁净、竹青竹簧厚而坚实的粗大毛竹或冬竹为佳。通过在竹子表面的一层竹皮(竹筠、青筠)上巧施全留、多留、少留、微留、不留等刀法技艺,令其形成深浅浓淡虚实相映、图案纹理翻转掩映的层次变化和特殊肌理效果,犹如以竹皮为纸作画,既保留了墨分五色的中国传统书画笔墨神韵,又有着浮雕的外形和浅刻的刀痕,并通过保留天然本色不上漆和经常抚玩摩挲,使竹器外表变得更加光滑如脂莹润如玉,色泽深沉近似琥珀,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而要做出一件真正的竹雕精品,不仅对雕刻师傅有高超的技艺要求,且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美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学习历代竹刻名家一样兼精书画,从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以充实竹刻艺术,最后出来的作品才能体现出名家巨匠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责编:孙红丽、伍振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