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相声传承百多年来,天津还有一个相声大世家,近些年就显得非常低调,除了个别小辈儿还活跃在喜剧舞台,其他人在相声行当里都不太知名了。 这就是常连安创立的常氏一家。 比起侯、马两家的人丁稀少,常家可谓枝繁叶茂,从事相声这一行的人非常之多,成名之人也比侯马两家加起来都多。 在常氏相声体系中,小蘑菇无疑是常氏家族乃至同一时代相声艺人中最高光的一位。原本就是相声界罕有的奇才,又得遇赵佩茹辅佐帮衬,使得常宝堃刚出师不久即大红大紫,名满京津两地。旗鼓相当的两位少年英才能在当时一炮而红并非偶然,两人年纪相仿,都是娃娃腿的功底,常宝堃是张寿臣的徒弟,而赵佩茹又是张寿臣的义子,最重要的是捧逗之间都是靠头脑作艺的。如果说用“祖师爷赏饭”形容一个好相声艺人的话,那么常赵档应该算是“师祖爷偏爱眷顾”的一对绝配搭档了。 而据说当年侯宝林横空出世,在天津大红大紫之际,常宝堃用一段《对坐数来宝》让侯大师当场认栽,此后很少踏入天津“江湖”。 虽然小蘑菇常宝堃年仅29岁便牺牲在赴朝慰问的战场上,但常氏相声并没有因此走向衰败,“三蘑菇”常宝霆成为继大哥常宝堃之后,常氏蘑菇中最杰出的相声艺人。 左起:侯一尘、张寿臣、常连安 相声圈有句话,有名气的在北京,有能耐的在天津。虽然是一句半开玩笑的笑谈,可是也说明天津相声艺人的水平高且多。 常家能在京津两地都站住脚,那必须又有人缘又有能耐。 常家的优势有两点,第一是全家上下说相声,辈份还都在宝字辈,本身就是资源。 第二个就是启明茶社。启明茶社从1939-1948年在北京红火了十年,是北京城最早的专业的相声大会,比德云社早了六七十年。 马三立与赵佩如。 启明茶社先后有六十多位相声名家去表演过,最火的时候一天就有二十多位,这个可比现在的德云社更牛。1940年代,连马三立都不能被启明茶社看上,再一次“北漂”失败,可见这间茶社相声艺人水平之高、眼光之严。
关键还有,常连安对于来表演的演员提出了三大要求,第一,要说整段,要穿长衫大褂。第二,说活要归路,就是规范化。第三,净化相声,不能说妇女儿童不能听的。上台前还要对词。 这个大概是最早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相声演出团队了吧。 由此可见常家当时在相声圈的地位和号召力。 当然,常家与侯宝林家、马三立家的关系也是盘根错节。 比如众所周知,常宝华抬举侯耀华,这个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个就是常宝华自己说的,两家世交,互相有恩。侯耀华刚出生其母没奶,侯耀华是喝常宝霖夫人的奶长大的。后来常宝霖常年在西北工作,他去世之后,常夫人生活有些艰难,侯耀华去了兰州对老人非常照顾,给钱给装修房子极尽孝道。(这一点上侯二爷还是挺地道的) 另外一个当然也是报恩,常宝华常年在北京多受侯宝林照顾,所以在其本身相声水平不怎么样的前提下荣誉无数。(据老爷子自己说说学逗唱这些他自己从小就不练,传统相声他最多会七十多段) 就这样,常宝华非要收了侯耀华,还一下子从关门弟子变成了掌门大弟子,完全不考虑牛群的感受。 侯耀华也就成了马三立的徒孙。没错,常宝华是马三立的徒弟之一。 常马侯三家就这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 不过,目前从人数上来说,常家还是保持者相声圈第一世家的位置。 常宝华与常远 |
|
来自: chengyishippi... > 《我的图书馆》